会计与审计的毕业论文
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是实现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提升会计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与审计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与审计的毕业论文范文一:会计审计质量差别分析
1定义的差异分析
1.1会计审计定义
按美国会计学会(AAA)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的定义: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这一定义指出了审计的本质,即审计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一个国家存在多种经济监督活动,涉及多个经济管理部门。在我国,财政部门履行财政监督职责,以确保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规性;税务部门履行税收监督职责,以确保纳税人纳税的及时性、完整性。但财政、税务和其他经济监督都存在着内在的弱点,突出表现为对外不对内,难以监督本身的违规违纪问题;而且都具有单一性,局限于本身的业务领域。而审计监督则是一项专门的工作,本身无经济管理职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综合性,能对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和评价。几点说明:(1)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是审计的对象,也是审计的内容,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代表着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或有效以及是否真实公允的一种看法。(2)证据用来确定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或有效性。审计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鉴定、综合、利用和评估证据的过程。(3)客观性是指不偏不倚、实事求是。(4)所制定的标准是审计工作的依据,是判断审计活动有效性的尺度,如国家颁布的法律、规章和标准,职业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企业制定的各种消耗定额、计划、预算等。
1.2质量审核定义
GB/T19011-2003《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中将质量审核定义为是收集、分析和评价审核证据的过程,是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的过程,是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分析:GB/T19011对质量审核的客观性要求不严,具体表现在获得的审核证据上,也就是说获得的审核证据可能是主观的(如:谈话记录等),也可能是客观的。这和质量管理要求是一致的,因为质量管理包括对人的要求,在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时,其中可能含有主观的评价,如:领导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记录中也许只有谈话记录“领导的质量意识较强,能重视质量”等类似的主观评价等。而经济管理仅仅是对经济活动的账目、实物的要求,没有对人的要求,因此,会计审计要求必须是客观的证据,个人的谈话记录、认识等只能作为一个线索而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2分类的差异分析
对会计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从而作出不同的分类,这有利于加深对审计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组织各类审计活动,充分发挥审计的积极作用。对质量审核一般进行简单的分类,对分类没有什么目的性。分析:从表1中看,GB/T19011对质量审核的实施时间分类上有一定困难,因为质量管理在事前没有可以操作的、详细的审核办法,而且风险分析目前使用还不广泛,事前审核的效果没有足够的判定依据。在实践中,组织可以对自身进行有意识的事前审核,以确定组织的风险并加以控制,使组织的流程更好地运行,提高组织的效率。
3目标的差异分析
3.1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包括存在和发生(existenceandoccurrence)、权利和义务(rightandobligation)、估价或分摊(valuationorallocation)、完整性(completeness)、表达和披露(presentationanddisclosure)等5个方面的认定。
(1)存在与发生认定是指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确实存在;损益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与费用在会计期间确实发生。
(2)权利和义务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中记录的各项资产确实属于公司所有或被公司所控制;会计报表中记录的各项负债确属公司应履行的义务。
(3)估价或分摊认定是指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按适当的金额列入会计报表中。所谓“适当的金额”是指这一金额的确定不仅遵循了一般公认的会计准则,而且在数学上的处理也正确无误。
(4)完整性认定是指所有应该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交易和项目都确实列入了。
(5)表达与披露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中各项目分类正确、会计原则选用适当、信息披露充分。审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因为这些认定是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制定审计程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是否有理由和根据。为获得审计证据以证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审计人员必须针对每一项认定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一旦为实现审计具体目标取得了足够的证据,审计人员就有理由确认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是合理的。表2给出了每一项认定对应的具体目标,即实存性、权利和义务、准确性、分类、截止、详细匹配、可变现价值、完整性、表达和披露九项。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当局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更详细一些。
3.2质量审核目标
质量审核的目的是确定审核应完成什么,这些目的与受审核方密切相关,而与其他方面均无关系。分析:质量审核的目标较之会计审计目标有较大的不同,尤其在实存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意。质量审核本身要求所有证据的实存性,但不要求一定是客观的证据。完整性要求在质量审核中基本上都会被忽视,这与质量管理要求一致,因为质量管理中要求识别过程,但没有要求所有的已发生的过程均详细记录。经济管理中为避免严肃的规则被践踏,明确要求所有的已发生的交易过程均必须翔实记录。由此,我们可以在质量审核中引入部分完整性的要求,如要求对一些过程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完整性记录等。表达和披露在会计审计中是有相关要求的,在质量审核中要求比较含糊,不同的审核人员表达和披露的同一个实例将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各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质量审核表达和披露的标准和要求。其他的不同方面,由于经济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不同情况,无选取的必要。
4证据的差异分析
4.1会计审计证据
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某项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而获取的各种凭据。每一个审计结果都可以被看作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其中包含了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而收集的各种信息。取证工作包括收集、鉴定和综合审计证据,它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说,整个审计工作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并作出判断的过程。按证据的来源可分为:
(1)内部证据。是指由被审单位产生和处理的审计证据,例如,职工的工时记录卡、收货单等。因为它是由被审单位制作、处理和保存的,一般说来,内部证据与那些有外部实体参与处理的证据相比,证明力要低一些。原因在于两种审计证据的客观性不同,后者比前者更客观,更不容易为被审单位所歪曲。
(2)内—外证据。是指由被审单位产生,但需要通过外部单位的活动加以处理的证据。内—外证据的证明力比单纯的内部证据强。但两者都产生于被审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被审单位。
(3)外—内证据。是指始于外部单位,然后由被审单位进行处理或保存的证据。外部单位的参与增强了此类证据的证明力。然而,这类证据经过了被审单位,也有被篡改的可能性,从而削弱了其证明力。
(4)外部证据。是指源于外部单位,并且不经过被审单位系统就直接被审计人员获得的证据,这类证据的证明力最强。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环境证据、口头证据。这里对口头证据进行讨论比较。口头证据是指审计人员从被审单位员工或其他有关人员那里得到的口头答复而形成的一类证据。口头证据实际上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向被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的各式各样的询问。比如,询问其会计记录、文件等的存放地点、特殊会计政策使用的理由、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等等。通常,这些答复所形成的审计证据并不足以证明事情的真相,其证明力并不大,往往仅作为旁证资料存在。然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口头证据发掘出一些重要线索,从而有利于对某些需要审核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以搜集到更为可靠的证据。也就是说,口头证据有着提供线索、启发思路、节约时间与精力的作用。对证据进行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以及它们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进行分析性复核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异常变动和差异,为进一步的审计工作提供线索,至少是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作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日益受到各国审计人员的重视。
4.2质量审核证据
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可以通过文件的方式得到,也可以通过陈述的方式(面谈)或现场观察的方式获取。分析:由于管理上的特殊性,质量审核一般均只有内部证据可用。由于内部证据的证明力比较小,在进行质量审核时一定要仔细分析,以排除和降低不良信息的不利影响,让质量审核更有效。对口头证据,由于质量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应尽量坚持采用描述性的口头证据,并且坚持尽量使用大样本的方法,即交谈人的数量要大,范围要广。除此,别无他法。对证据进行分析性复核是会计审计中分析数据的特殊方法,质量审核也有借鉴意义,可以通过对被审单位质量趋势的观察、分析,为进一步工作提供指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审计工作底稿与质量审核记录的差异分析
5.1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任务开始,到出具审计报告为止,对整个审计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应做好记录。这些记录反映了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具体程序、进行的分析判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构成了审计工作底稿。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各种资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编制和获取审计工作底稿是整个审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审计程序的实施、证据的收集与分析过程其实就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过程。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资料具体、详略得当、结论明确、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
5.2质量审核记录
质量审核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结果或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审核人员进行评价,得到审核发现,结合审核目的后得出审核结论。审核记录要求:完整、准确、简明和清晰。分析:作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的重要手段。相关工作记录在会计审计和质量审核中都有特别的作用。对审计和审核人员的能力、个人素质、业务技能、实践经验及水平都需要相关工作记录来证实。由于质量审核没有如会计审计一般需要更多的数据,因此,分析判断就显得不是很充分、明显。会计审计的意义较广泛,需要提出审计意见。而质量审核的意义仅针对被审核方,因而不一定有审核意见,而质量审核必需的审核发现也仅仅是可以识别改进的机会。在这方面,实践中可以提出较多的具体要求,以充分显示质量审核的强大作用。
6计划的差异分析
6.1会计审计计划
制定审计计划,可以从总体上明确审计的预期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大致措施和策略,使注册会计师心中有数,对整个审计工作起到预先规划的作用。安排适当的工作进度,进行人员配置与协调,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并有利于与被审单位合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实施审计计划,注册会计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通过对审计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可以对审计小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考核和评价。
6.2质量审核计划
是对一次审核活动和安排的描述,须形成文件。质量审核单独提出审核方案来策划、组织、实施必要的活动。分析:会计审计计划在风险的评估上有相当重要而突出的作用,这和会计审计的责任要求是一致的,会计审计的法律责任和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审计计划中突出了风险的评估。在实施审计前对风险进行评估是有重要意义的。从理论上讲,在风险评估后对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抽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围绕样本的性质、样本量、抽样组织方式、抽样工作质量要求所进行的计划工作称为样本设计。在进行样本设计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总体和抽样单位、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可信赖程度、可容忍偏差、预计总体偏差和分层。在抽样方法上由于质量审核中没有太多的涉及,本文不多讨论。质量审核也有风险,但与会计审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在实践中可以粗略地采用一些。例如:先根据经验估计被审核单位的质量管理状况,然后估计审核的样本大约是多少,从而确定抽样方案和样本大小。
会计与审计的毕业论文范文二:所得税会计审计内容研究
一、应纳税所得额核实确认的审计
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每一纳税期间收入总额减除因期的收入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损失以及其他允许扣除项目金额的余额。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审计应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
1.收入总额真实性的审计。企业的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人在每一纳税人在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之和,包括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债权资金利息收入、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股息收入和其他收入。对企业收入总额真实性的检查,主要通过审阅有关的账簿凭证,看其有无漏记、错记的情况。对产品销售所取得的收入,审查其有无长期挂账不记“产品销售收入”账户的情况;有无作价处理既账外物资等不入账,作为“小金库”处理的情况;有无以物易物不记收入的情况;有无将材料销售技术转让、固定资产与包装物出租、运输等非工业性劳务作业所取得的收入,不计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的情况。
2.成本费用准确性的审计。产品成本与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耗费和支出。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动力、制造费用;费用主要指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产品成本与费用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更是所得税会计审计的重点。第一,是对材料进行检查。看企业对购入材料的成本核算是否正确;对企业在建工程以及福利部门等非生产单位领用的材料,是否记入了生产成本;对发生的材料盘盈、盘亏,有无长期挂账;有无随意削价或变相削价处理库存材料的情况;有无随意改变低价易耗品摊销方法、人为调节生存成本的情况;有无将报废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的残料作为账外物资不入账,而转作“小金库”的现象等。第二,对工资、奖金、补贴进行检查。查阅企业有无超标准发放工资的情况;有无将在建工程施工人员及医务人员的福利费在“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账户的情况;有无将非生产人员的福利费在“生产成本”中列支的情况;有无虚列人员,多报出勤,多算加班,作假工资表和奖金补贴表、虚报冒领奖金补贴等情况。第三,对期间费用的检查。看企业有无利用待摊和预提费用调整成本的情况;有无将应在营业外支出开支的赔偿金、违约金、罚款支出、工艺救济性捐赠等列入期间费用的情况;有无超标准支付业务招待费的情况等。
3.产品销售成本的检查。产品销售成本是企业出售产品、商品过程中,计算出的产品、商品的全部成本,它是计算企业经营性成果的主要环节,也是企业所得税检查的重要内容。对这一内容的检查主要看企业完工产品入库,有无转移产品成本的现象;有无虚报产品盘亏数量、金额或少报罕品盘盈的情况;产成品成本有无忽高忽低,认为多转或少转的情况;有无为实现销售,而提前结转成本的情况。
4.纳税调整合法性的检查。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应与国家有关税收法规有抵触的应当依照税法规定进行调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各项目应依据标准、范围进行扣除:(1)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按实际发行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高于按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数额部分则不准扣除。(2)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按照财政等部门规定计税工资标准扣除。(3)企业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2%、14%、1.5%计算扣除;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质的捐赠,在年度应纳所得税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下列项目不得扣除:(1)资本性支出;(2)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3)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4)各项税收滞纳金、罚金和罚款;(5)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由保险赔偿的部分;(6)超过国家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的捐赠;(7)各种赞助支出;(8)业务招待费超支部分;(9)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此外,需要做纳税调整的还有为超过5年的应弥补亏损,准予用应纳税所得额弥补。
二、会计核算的审计
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检查,主要是通过审查与核对“本年利润”、“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所得税”等账户和“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所得税专用缴款书”等资料来检查企业在计算交纳所得税的过程中,是否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有无偷税欠税等现象。具体检查的内容如下:
1.有无将不属于所得税税前列支的支出,如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建设的支出,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项费用和国家税法规定不准列入列支的其他支出等,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减少计税所得额,有无将不属于所得税的支出。又如企业拖欠税款应交纳的滞纳金,违法税法规定的各种税收的罚款等,即如“所得税”科目借方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方。
2“.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期末余额是否全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与收入相对应的出处和期间费用是否也全部转入“本年利润”的借方,利润总额的计算是否完整准确。
3.在计算企业应交所得税时,是否借记“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实际上交时,是否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贷记“银行存款”;期末结转时,是否借记“本年利润”,贷记“所得税”。
4“.所得税计算表”上的应交属于“所得税”账户的借方发生额以及“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贷方发生额,企业已纳所得税数额与“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明细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在无时间性差异的情况下,它们应该是相互一致的。如不一致,则存在欠税现象,应按账载情况,调阅原始凭证,查清原因。
5.将“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逐笔与“所得税专用缴款书”核对,审查“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明细账,看有无不根据“所得税专用缴款书”登记入账的情况,再查看原始凭证,即可确定欠交的数额。
会计与审计的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毕业论文会计与审计论文
2.会计审计论文
3.毕业论文会计
4.审计论文
5.2016年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例文
6.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