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历史与文化论文
法国文化以自由、包容、平等为特征,这些特征在文化政策上体现的也十分明显。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国历史与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法国历史与文化论文篇1
法语的历史变迁与法国语言政策
摘 要: 作为法国文化的载体,法语体现着法兰西的社会文明和国际地位。法国通过制定语言政策,努力捍卫法语的民族性及其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法语 历史变迁 语言政策 语言地位
一、语言政策
语言政策是指人类社会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对某种或者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措施等。语言政策是对有关语言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有意识的选择,是语言冲突和矛盾的产物,是表明一国对国内多元化语言种类存在的态度和规划。一个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其本国某种利益为目标,只有国家才有权力和手段对语言进行规划,并落实所选择的语言政策。例如,为了抵制英语对本国的过大影响,法国和意大利都采取过保卫本国语言的协调行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魁北克省政府开始致力于恢复法语单语制度。首先,加拿大政府批准建立法语署,监督魁北克省内法语的语言质量;其次,“法语宪章”的确立标志着法语为魁北克的唯一官方语言。
二、法语的历史变迁
法语为罗曼语系和印欧语族的一支,起源于拉丁文。西元九至十四世纪间为古法语时期,这段时期所讲的古法语具有的构词特色与之前的拉丁语截然不同。从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法语经历一项构词变化,即双变格为系统转为如今法文形容词和名词的格位体系。十三世纪,卡佩王朝为了加强王权统治,需要解决语言的标准化问题。当巴黎逐渐成为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法兰西岛方言的地位超越其他方言,逐渐成为民族共同语,由此便产生标准古法语。古法语真正用于官方文书始于十三世纪初,法语的民族性地位因而得以巩固。到十五世纪,虽然仍受外来语的影响,但法语在构词和句法方面已逐步呈现现在的光景。当时的皇室逐渐集中掌权,因此以法兰西方言为基础的宫廷方言排挤其他方言。十六世纪,文学团体“七星诗社”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这种主张回应了那个时代法语在政治、司法及文学等领域所处地位的要求。1593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赦令,规定今后的公证文书及法庭判决必须使用法语,这标志着法语正式取代拉丁文,真正成为法兰西全民族的语言。
1635年,法国以规范语言使用为宗旨,创立了法兰西学院。自此,法语比其他欧洲语言要遵守更多标准,再通过法国语言学家和法兰西院士们的雕琢,法语变得更严谨而精确,法语便当之无愧成为欧洲文化交流和宣传启蒙思想的最佳工具。在宫廷、科学院、文学沙龙中,政治家、学者和上流社会人士都以讲法语为荣。由于法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欧洲各国君主也都乐于同讲法语的人交流合作。在十七世纪末,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国际外交语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政府垮台,法语开始丧失其优势。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法语在国际外交中的特权地位,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英语逐渐取代法语成为国际第一语言。尤其法国商界人士认为,掌握英语能够极大地促进经贸发展。许多英文被列入法文字典,例如:le budget(财政计划),le rugby(橄榄球),le tunnel(隧洞),le radar(雷达),le boomer(haut-parleur de graves低频扬声器);以及法国人日常生活方面常用的:le tee-shirt(T恤),le sandwich(三明治),le week-end(周末),check-in(酒店入住)等。
三、法国制定新的语言政策
法语社会语言学家克拉维认为:“语言政策是在语言和国家生活里进行的有意识的选择,语言计划是寻找和制定实行语言政策所必需的手段。”语言政策不仅停留在声明阶段,而且付诸行动,进行具体的政策干预,计划、治理和实行语言的规范化。制定语言政策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加以干预。但需要遵守两项基本原则,即个性原则与区域原则。选择语言应该服从个人权利,任何个人都有从国家获得使用国家语言的权力。面对英语的入侵,法国政府不得不颁布一系列法律,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为语言立法的国家之一,对语言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并设立多个负责贯彻实施语言政策和法令的机构,如“国际法语高级理事会”、“保卫和传播法兰西语言高级委员会”和“技术用语研究委员会”,等等。
战后的法国国际政治地位的衰退直接导致法语的国际性语言地位的衰退。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法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发生改变,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并愿意接纳外来语言,这就促进了现代法语的演变。比如现代人用于沟通的“电子邮件”,很少有人用传统法语的“courrier électronique”,大家都惯用来自英语的“email”。甚至有人将已存在的法语词汇丢弃,比如不用logiciel(软件),courses(购物),却使用对应的英语software、shopping。电视、广播节目及报刊、网络等媒介中也充斥大量英语借语。另外,法语俗语、俚语经常出现在正式场合、媒体报道和文学刊物上,甚至法国国家领导人在发表讲话时,也会偶尔使用通俗语。这种现象同样引起了法国语言工作者和文化界人士的担忧,他们提出相应的语言政策,希望保持法语的纯洁性,抵制英美国家的文化扩张。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法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法语的语言政策,如1975年的巴-洛里奥法(LaLoi Bas-Lauriot)和1994年的杜邦法,明确规定了法语中的官方正式词汇,并规定了所有报价、广告、商品介绍、发票等必须使用法语。1994年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通过了新的《法语使用法》,对1975年颁布的《法语使用法》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增加了关于教学、广播、电视等方面的语言使用内容。1996年法国政府还制定了“视听产品保护法”,规定在电视台播放的影视作品和歌曲中,法语内容至少占四成。法国政府还在许多国家建立了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法语联盟”,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其名誉主席,目前全球有1100多个机构分布于130个国家和地区。
总之,法语的历史是一部为生存而斗争的历史,法国历史中各个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文化的演变主导法语语言的演变进程。法语走过昨日的历史变迁,而今天它仍在经历变革。在当今社会,法国为保持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强国地位,努力捍卫它的语言和它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刘成富,黄小彦.法国国情阅读(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方仁杰.法语社会语言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法国历史与文化论文篇2
关于法国大革命与法国文化政策的关联性思考
摘 要:法国文化以自由、包容、平等为特征,这些特征在文化政策上体现的也十分明显。细究法国文化政策发展脉络,可以明显看出,以大革命为分界线,其前后具有显著的不同。文章为探讨法国文化政策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联性,故而首先从法国文化政策的特征表现入手进行分析。而后从大革命前后文化政策的变化情况中总结出两者的关联性。
关键词:法国文化政策;法国大革命;关联性
从狭义概念上讲,“文化政策”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是由皇室对从事文艺活动的艺术家的一种资助形式。而后在不同语境下赋予了这一词语不同的涵义。自文艺复兴和大革命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法国的文化政策也几经调整。但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坚持“文化例外”等原则从未改变,也是法国在后现代保持文化繁荣与政治开明的根本原因。
一、法国文化政策的特征表现
(一)平等性
法国的文化政策有平等性特质,这种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在文化面前都具有平等身份,借此而引申出“文化民主化”的思想。从政府对文化机构与文化活动的支持上即可窥见一斑。
1.文化机构
1959年文化之家计划开始推行,该计划旨在让人文精神、文化遗产与所有国人之间建立联系。直到1961年,在民间文化思潮与政策支持的双重作用下,勒阿弗尔开设了第一个“文化之家”。到现如今,法国的省级文化机构共有46家,虽然这些机构由地方议会运作,但对文化潮流一致抱持顺应态度。
法国的图书馆建设世界闻名,借阅点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乡村。其中部分图书馆的费用收取只具象征意义。大部分的网络、图书都可以免费使用和借阅。每隔一段时期,图书馆都会展开各类读书会、研讨会以及展览和专题讲座,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法国的博物馆资源绝大多数归地方所有,在政策要求下25岁以下的成年人以及没有工作的流浪者都能免费参观。其他如残障、高龄群体享受降价参观待遇。在一些大型文化活动期间,博物馆一般都对所有参观者免费开放。
2.文化活动
法国文化相关的活动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内容深度上,都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以欧洲遗产日、音乐节以及博物馆之夜等活动为例,这些活动都是由文化部牵头,而下属地方机构联合支持,从而组织起来的大规模活动。并且活动内容兼顾雅俗群体,让艺术家与地层群众直接接触,将文化艺术元素向大众层级渗透。
从文艺复兴开始,法国的政府机关就逐渐有意识的将政治思想通过文化途径渗透给群众,但这种渗透过程是缓慢的、逐渐的。所以并不会引起民众的反感。由于文化熏陶的作用,导致群众思想水平较高,文明程度、道德程度都比较发达。
(二)包容性
在罗马时代,法国所处地区被称为高卢。凯撒大帝政府高卢后向高卢陆续移民。而后法兰克人入主并整合所有该地区民族最终成为“法兰西”。从遗传学上看,法国的主体基因并不明确,而国内地域性差别十分明显。在北方沿海地区主要以日耳曼基因为主,在西北方以凯尔特人为典型,在西南方的人群有着与西班牙人相类似的基因,而在东南地区则与意大利北部基因大致相同。法国人兼有西亚与非洲的基因并做到和平融合,从而在民族文化上几乎不显排他性。
平等与包容是法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保证法国文化繁荣与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发过文化对于其他文化来讲,包容性较强,其他文化内容均可吸收融合,从而促进法国文化向着繁荣迈进,这种包容性首先体现出了平等性,法国文化平等看待他文化内容,并对其他文化的精华持有赞赏态度,通过汲取这些其他文化中存在的精华部分,法国文化逐渐通过包容性容纳百川,使自身文化发展更加丰满。这样的文化氛围,必然要有相应的文化政策做保护。而法国文化政策的形成与演变,与大革命的影响十分密切。
二、法国文化政策的演变及与大革命之间的相关性
(一)旧时期文化政策以及大革命的影响
当文艺复兴的风潮影响到法国之时,正是弗朗索瓦一世执政期间。由于执政者对文艺的喜爱,以及官员们对文化影响的作用的认同。从而致使王室对艺术家予以资助,创造了文艺繁荣的局面。以世界闻名的达・芬奇为例,他在绘画、工程、设计等领域都做出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并且受到政府所给予的保护和荣誉。再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法国从上而下对艺术家的尊重体现的十分明显。此外,印刷术也在这一时间取得显著的进步,书籍的出版量增加,也拓展了民众接触艺术、文化的深度、广度。此时,各类描绘世界各国风土人情、政治以及民俗故事等相关内容的小说十分畅销。为民族文化之间增进了解创造了可能,让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得到重视。弗朗索瓦一世在1518年,为了将出版书籍进行统一整理,因此开始筹备大型藏书场所。并要求所有出版行业在书籍出版之前,要将副本向国家上交。以保证藏书阁的、图书种类最全、内容最丰富。此时的法国不仅对图书出版十分重视,而且对图书的作者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荣耀。再这样的风气带动下,法国贵族与官员们藏书成风,博学者在法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并且受到权贵阶层保护。甚至玛格丽特(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对宗教改革持支持态度,对人文主义作家采取保护,也得到当时开明的政策的容忍。
法国主流思想认为社会文明的建设与艺术文化之间有着必然联系,通过培养群众良好的艺术趣味,不仅能为民众带来身心愉悦,同时也有助于社会整体道德、文化水平的提高。由于文化政策是由君主以及皇室对艺术家进行赞助,因此在趣味取向上也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政府试图通过以提高艺术水平加强文化导向的方式,将道德渗透到公共政策当中。与制度性政策相互作用,从而规范并提高群众的道德行为。由于君主和皇室的自身喜好必然代表着国家文化政策的动向,所以对文艺资助的行为性质进行划分在本质上没有意义。而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在自己作品上掺加的国家精神的烙印。自从弗朗索瓦一世以来,法国的艺术家在创作理念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民族和国家的稳固以及集中控制为歌颂对象,以民族威望的提升作为创作目的。后世的执政者依旧遵循着文化主权意识并保留文化机构,将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必要途径。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大革命期间一直被赋予明显的政治目的,而文化的命运也在社会剧烈变革中载沉载浮。与旧时代不同,大革命开始后贵族权利受到削弱,物质文化遭到破坏,技艺、知识的传承遭到破坏。艺术家在战争环境中或者选择销声匿迹或者被战火波及。此时,脱离了贵族支持的文化学者、艺术家,开始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进一步更深层次的思考文化对政治、对社会的意义。其中雅格宾派认为艺术具有公益性,应该控制在政府的手中从而对国民进行教育。而知识界则不然,认为艺术本身具有自由属性,是所有自由人都应享受的。然而,此时的文化政策受种不同的观点与思想所左右,时而保护文化自由,时而毁坏这种自由。
路易十六在执政之初,受爱戴的程度较高。然而,随着瓦伦事件的发生,民众对执政者的愤怒达到极点。路易十六死后,雅格宾派与及伦特派左右政局。在一片矫枉过正的政策环境下,旧时代的文化符号被消磨殆尽。从而提示世人新政府将与旧时代完全决裂。以1792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为例,将君主以及皇室相关的一切建筑全部摧毁,并将所有铜器制品都熔铸成为军工产品和革命所使用的弹药。翌年,《惩治嫌疑犯》调理的颁布,以绝对专治的方式将所有党派敌人全部处以死刑。并清除所有封建残余的文化符号和物质遗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不乏理智的呼声劝阻,但革命的整体热潮依旧势如破竹的摧毁旧时代的丰盛文化。同年,有民间人士撰写了《保护美学建筑》一文,该文通过教育委员会发表,呼吁国家保护这些艺术建筑。同时,就革命观点的错漏予以指出,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旧时代的艺术,并不属于旧时代的君主,而是属于所有人民。这些艺术建筑在经历大革命后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的集体财产,所以不能放任其遭到破坏。而在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吁下,国家终于开始停止毁坏旧时代艺术作品的步伐。并逐渐颁布一系列法令对其进行保护。从中也可以看出文艺脱离政权,回归民间后的自我审视以及对政治决策的反向影响作用。以及人本主义的思想潮流的兴起。
(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大革命使其由于政局动荡不安,期间的法律法规自相矛盾。而文化的自我觉醒以及民族、文化概念的深化,导致文艺保护思想始终与破坏者相抗衡。直到19世纪初,启蒙思想传播开来,对法律与权利的思考进一步深入,国家主义与人民主权成为两种主流思潮。此时文化的性质逐渐发生了转变,由之前为君主服务到而今为民主服务,使文化民主思想开始盛行起来。对法国人尤其是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而言,国家情怀的兴起让他们找到强烈的归属感,并为法律行为找到正义依据。此时,国民对文化遗产的态度走向了常轨,对集体、国家以及公众等相关概念的解读也更加合理而乐于接受。
从18世纪混乱的局面中脱离而出,19世纪的法国一方面对大革命进行反思,另一方面试图通过缅怀国家辉煌的历史,来为国民构筑坚实的文化自豪感。由于历史的容器是国家,而国家拥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将有利于提升民族的自信。因此,从世界层面上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君主都不能忽视文化的功效。而随着大革命前后的文化自觉,多数文化代表人物也不再依附国家权利而生存,为文化的自主性、多样性创造条件。国家对此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对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不予限制,让其充分发挥发展。
(三)“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
1.文化例外
经济发展与金钱本位的价值观念并未影响到法国对待文化的态度,尤其是面对来自美国的文化产品的入侵。法国依旧不为所动,坚持“文化例外”原则。法国认为文化产品具有区别与普通商品的关键属性,自由贸易所的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应该由文化产品所承受。在与美国历经两年多时间的谈判过程中,法国人始终坚守文化例外的底线,禁止美国以文化思想战略入侵法国。这对以多样性、包容性著称的法国而言,着实令人意外。而出奇的是国内对此项政策却没有太多的反对声音。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是由于文化安全意识以及在大革命的影响下,民主文化理念所产生的影响。法国人对文化自由的坚持不仅在于文化不能受政治影响,同时也不能受市场影响。在同质化严重的现代社会,只有将文化区别于市场之外,才能彻底保持文化的纯净以及文化的公平性。这种理念深入法国民众、政治等多个群体与领域,在漫长的时间里已经与法国的主权概念相融合。所以文化例外也可以看作是法国人在对自己国家主权的维护。
2.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的实质是文化例外的另类表达形式,因为只有依靠文化例外政策,才能阻止文化同质化。然而进入现代社会,无论在金融、贸易、政治等哪个领域,全球化的进程都将对文化例外理念和观点造成冲击,使这项政策中的文化保护主义遭到攻讦。2001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联合国教课文组第31次大会开幕式上正是提出法国文化多样性概念,他的表述中,面对文化全球化发展,需要提倡文化多样性。所说的多样性即是建立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每个民族都能展现各自的独特魅力,丰富人类财富。而在全球化文化理念冲击下,为免去授人以柄,因此法国用文化多样性政策替换文化例外政策。从外部大环境呼吁世界各国抵抗文化同质化情况的出现。
文化的自由与平等被法国人发挥的淋漓尽致。由于充分吸取了大革命前后有关文化政策的经验教训,所以法国人不仅不允许文化受到政治限制,同时也不能接受文化受市场左右。认为文化必须是自发的、纯粹的、共享的。在这些方面,值得许多国家参照效仿。
参考文献:
[1]张源.连续与断裂: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怎样的革命?――从弗朗索瓦・傅勒的《思考法国大革命》说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52(1):91-104.
[2]汪晴.法国大革命与阿拉伯之春的比较研究――以《旧制度与大革命》为参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21(2):113-117.
[3]钟婧圆.法国大革命中的新闻传播――浅议社会变革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J].环球人文地理,2014,21(14):264-264.
[4]周福振.改良派对法国大革命与自由的思考--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J].晋中学院学报,2014,12(2):72-75.
[5]哈里・狄金森,辛旭.不列颠及其意识形态十字军对阵法国大革命[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35-45.
[6]杨先保,叶成.法国“三级会议”与自由传统――兼论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三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2):23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