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

2017-01-12

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有哪些?下面小编整理了教师跟家长沟通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教师跟家长沟通的方法:善用教师的影响力

这几年,我经常听到家长为我为我介绍他们的孩子时,会特别加上标签,比如说,我的孩子是属于「慢热型」、是「观察型」的,我的孩子「很绷」,或是我的孩子虽然功课不大好,但是他很快乐、很善良等等。听过几次之后,我对于如此一致的标签用语戚到很好奇,所以问了几个家长,很想知道这些类型是由谁设定的?家长告诉我,是学校或安亲班老师对孩子进行观察后的归类。

对于这件事,我很不以为然,老师们这样分类孩子对家长是一种误导,家长因为信任教师的专业,如果以此放大做为检视孩子行为的标准,便会越看越同意,这等于自己领着孩子入座于这些标签中。一个经常被称为「慢热型」的孩子,本来只是不大懂得与人相处时应有的礼貌,一旦有过几次听妈妈在别人面前说他这种行为是「慢热」,果真就越来越不与人招呼、越不习惯有问有答,甚至开始躲躲藏藏,以实际行动来显现他的「人际慢热」。

我也看过另一个孩子,她的母亲总不让身边的人有机会跟她好好对话,只要有人跟孩子初见面,她一定会再三强调,她的孩子不会轻易开口,因为她是个「观察型」的孩子。所以,原本极为简单自然的应对,也只看到孩子眼睛咕噜咕噜地转,绝不回答任何问话。我发现父母亲在几个类型中特别喜欢「观察型」这个标签,也许他们觉得这个类型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倾向,所以更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固守在这个行为之中,而把所有应该给予的正常教导都视为勉强与伤害。

教师跟家长沟通的方法:定下行为的意向

我反对这些标签的理由是,当孩子受到过度或不该有的关注时,往往以为这是博得关注最好的方法,因此会刻意强化表现,如果这些举止并不适当,家长与师长就应该在最自然的情况下协助他们修正行为。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来上课时噙着眼泪,既不说要留下、也不说不想上课,我总希望父母能与我合作,和善地要求孩子自己致出选择,但选项只有两个—去或留。既是让他自主选择,当然就不能真主意假商量,无论去留都要乐意接受。但如果亲师不能合作,就得花上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安抚、劝慰,到后来又变成谈判。结果是父母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孩子也不懂得做决定的重要,这些不断重复的过程白白浪费淖许多的时间与精力

我认为这就是儿童的「弱」,他们经常从自己所受的对待与评价中,定下行为的意向。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从哭当中得到拥抱与安慰、或是特别的待过,眼泪就不会只是伤心时的表达,最后能收放自如地成为沟通的方法之一。成人若在乎孩子,就不该任凭这些行为顺势发展,一定要帮助他们以符合社会共处的方式适应环境。

教师跟家长沟通的方法:以言行同时施教于亲子

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简单清楚地为孩子讲解,而一个受到尊重的教师具有最优势的位置,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同时施教于父母与孩子。

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对教师都是尊敬与仰赖的,因此教师在与家长谈论孩子的问题时,应该主动想到家长的心情,与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当一位老师管不住在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与家长讨论纪律与常规的重要,然后各尽其力,共同协助孩子加强自己与环境兼容的能力;另一种方法则是请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做检查。想想看这两种建议所引发的影响,前者是具体的改善行动,后者却把父母带进忧虑的深渊。

我遇过两位年轻的妈妈,她们的孩子都在小一时就被老师要求带去看医生,此后教养的路上便走得忧心忡冲,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学校来来去去,孩子也无法真正安定下来。另一位则在检查确定孩子并没有注意力缺失之后,医生却主动要帮家长开列「过动儿」的证明,因为医生说,这样老师就不会找孩子的麻烦了。

我所听闻的亲师问题比过去复杂很多,因此常想起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今日家长已深入参与孩子受教育过程的时代,教师所面对的不单只是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也应该慎重地把家长的成长纳入自己的工作思考中。一个老师只要够正直、书谈举止有分寸,对家长便可以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提醒父母,教育是一个「求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优劣选拔的定夺」,亲师双方应该努力鼓舞学生可喜的倾向与能力,并控制不良的发展。如果教师能让家长觉得,孩子那些令他们烦恼的事情只是一时的,的确该加以改善,但不要过度关注,并且建议他们用什么方式改善、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力过度,家长就不会空烦恼或不知所措了。

教师跟家长沟通的方法:不带偏见的具体沟通

我可以举出自己跟家长的几次沟通为例,来证明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守护者,即使起初亲师的看法不一,但透过诚恳的沟通便会有答案。亲师之间千万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辩论,一定要以孩子的利益来探求共识。有个五年级的小朋友上课时不听讲,把铅笔放在烛台上去烧,等妈妈来接他的时候,我告诉妈妈,她得协助孩子改变对「发现」的诠释,不要以为时时刻刻都能把自己任性的行动说成好奇。就以当天的教学来看,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好奇心,孩子当天的行为其实是调皮或背景知识不足,两样都不可取。

五年级学生应该有的常识是:铅笔的质材是木头,木头在火上会烧焦,这应该不需要再亲做实验了。他如果故意调皮捣蛋,急待改善的缺点是「没有目标感」,因为当时我正在解说十分钟后就要自己动手完成烤布丁的工法和工序。最后证明,如果该仔细聆听讲解时分心去烧铅笔,就不能成功做出正确的成品。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培养的,成熟的大人不可任由他们自编借口。

当教师与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时,绝不是要诋毁学生或指责家长的教育失败,所以双方的心情不可带有任何偏见,只要针对问题,简单扼要地说明错误所在、并提出改善的具体方法,就会很愉快。但我认为,无论在时间的方便与传统的尊师观念上,这一类沟通由教师主导是更好的,以免使家长陷入不必要的顾虑与担忧。

例如,我曾好几次跟家长说,请他们送孩子来上课时,不要对孩子耳提面命:「你要乖喔!」「在......老师那里要守规矩喔!」因为孩子都知道,只有被认为是坏孩子的人,才需要一直被叮咛得守规矩,大人若不断引发孩子自我感觉不良,一定很难进行自重的教育。每当这样提醒家长,我看到好多父母都不好意思地点头,虽然这只是一段很短的沟通,但亲师之间已有积极合作的开始。家长大可信任自己的孩子会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好好学习;当然身为教师,也要以真诚的言行赢得家长的仰赖与敬重。

我相信一个获得家长信任的老师,对教育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相关文章:

1.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

2.幼儿园教师如何有效的和家长沟通的技巧

3.幼师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4.老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5.幼儿园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6.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

7.请问家长怎样和老师沟通孩子问题

8.家长应该怎样跟幼儿园老师沟通技巧

9.老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