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原称为“茶汤” (茶湯、茶の湯),是日本仪式化的为宾客奉茶之事,它与其它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的特殊文化,但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饮茶最初是僧侣用于集中心念的,从谂禅师曾以“吃茶去”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两种:抹茶道与煎茶道,但茶道通常是指较早发展出的抹茶道。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点心、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除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如茶室内外的布置、书画的品鉴、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等,都成为茶道的重点。
日本茶道文化:茶道根本
千利休曾说“和敬清寂”就是茶道的根本。“和”即平和、和谐。进入茶室,品尝一碗茶时,主对客的“请先、请慢用”等礼貌语代表了茶道所蕴含的“和”。在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总认为茶道是十分繁琐及复杂的事,甚至有人说:“即使在家里,一个人也可以喝茶。”但是,茶道中的“和”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只要内心随时能体认茶道的“和”,必定可体会“和”的真谛。古代的习俗经过世代流传,传递着数百年积淀的美感。伴随着四季的变迁,崇尚自然美,以古老习俗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就能体会“和”的妙趣。现代人对于自然美的感受有时是被动的,有时却拥有对美的极强的感受。如果将心性不断加以提炼,就是茶道的精神(茶の味)。隐藏在茶道用具中间的艺术及种种摆设、布置及茶之汤,果子等,仿佛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这些都以“和”的精神为基础。“敬”则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对友人与同辈的敬爱。从和到敬,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髓。“清”即清净、清洁,体现了茶道不可或缺的礼仪。
日本茶道文化:规程
日本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精神。
日本茶道文化:场所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致谢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技术和训练。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和赞美。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中国人讲究对偶,奇数意味着残缺,日本茶道有一种品味叫“残缺之美”,要求人能安于孤独。千利休有首短歌,写他如何构建自己的茶屋:
一眼望去,没有花朵,没有着色的叶子,
海滩上,座落着一间,孤寂的茅屋,在秋夜朦胧的微光下。
如果没有安于孤独寂寞的心情,住在海边,不到三天就会厌烦。但是,如果有这种品位和心境,住在那里就是至美,就能得到人生的升华与净化,是超级的享受。茶道中有句话:“不风流处也风流”。风流,指潇洒出世、超凡脱俗的风骨气质。
茶道有种杯子叫“瘖杯”。瘖就是瘤子,树木的疙瘩做成的茶杯,残破而不整齐。如果很洒脱、潇然出尘,即使用粗陋残破的器具,也会传达出高雅的气质,正如茶道中所说的“雅人用俗器,俗器也成雅”。如果有气质有品位,哪怕手中拿的是豁口大茶碗,同样潇洒、可爱。如果没有气质和品位,哪怕捧着价值千万的名贵茶碗,也让人觉得俗气。所以,茶的境界就是以包容的心包容残缺,以博大的心胸正视人生的缺憾。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故不必太执着,一切都应随缘,才是茶的境界。千利休的诗体现了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茶的最高境界就是简单的动作、单纯的生活。虽然有许多茶的知识学问,但是在喝的动作上,却还原到非常单纯有力的风格,超越了知识与学问。这就是说,喝茶的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人的个性与喜好,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质。如果茶一成不变,就没有“道”可言。
日本茶道文化:茶道精神
日本茶道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村田珠光曾提出“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并提出 “和敬清寂”, 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相联系,成为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清寂”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除了物质享受,更主要的是通过茶会和茶礼达到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观和道德观。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发展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及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放置杯箸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也有定式。根据不同定式,现代日本茶道经千利休改革,删繁就简分为二十多个流派。
“清寂”有时写为“静寂”,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わび,wabi)”上,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等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受人欣赏的美意识,它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的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大为流行。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了“草庵文学”,以抒发思古幽情,排遣胸中积愤,文风“幽玄”,色调阴郁。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侘”的审美意识,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古朴的田园乐趣,寻求心灵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侘茶”。邀请几位好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等观点,可视为茶道的真谛。而“和敬”的伦理观念,起源于日本的道德观念,并吸收了“唐物”占有热的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等为日本茶会增辉,也因此出现了奢华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茶会,轻视倭物。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许多人认为茶之汤中一定要用古老的器物,总把古老摆在所有事物之前,注重它是某时代的某位大师所做,以及某位名人曾经用过,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其实,最重要的是清洁,在《千利休百首诗偈》中有:“水与汤可洗净茶巾与茶筅,而炳杓则可洗净内心”。由清而“静寂”,如同在不受干扰的寂静空间,内心生起深深沉淀之感。“寂”乃茶道的最高境界,在追求“寂静”的同时,少欲知足,内心沉淀,乃禅修核心,也是对人生的最好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