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
诗歌鉴赏题的问题设置多种多样、变化无端,高考考生想要在语文考试诗歌鉴赏题中得到高分就要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型
【常规提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1)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范式】这类提问,关注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当然,这类题目也不排除对一些具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物、托物言志)、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虚实、古今)对比对照、动静结合、细节描写、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考题直击】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端居①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注意: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等回答,言之成理也可,但是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景情结合型
【常规提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诗词作赏析。
【答题范式】这类问题,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常见也是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代诗词,很少有脱离景情关系来写的。解答这类问题,要抓住几个要点:(1)先将诗词中的主要景物找出来。这里的主要景物,不管是河流山川,还是飞鸟走兽,不管是暮鼓晨钟,还是花草虫鱼,它们都得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有密切联系的。答案的这一部分来自我们对诗词内容的正确解读。(2)在提取出主要景物之后,我们还应将景物的特征及景物营造出的氛围特点点出来,答案中的这一部分有两个来源:①景物前的修饰语,如“孤”“清”“幽”“冷”“寒”等,既写景物,又点心情。②自己根据景物所处语境作出判断,可能是清冷、幽静、萧瑟、衰败等。③在把握景物及景物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等资料,作者情感等也就自然而然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考题直击】
关河令
[宋]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语言赏析型
【常规提问】简要分析诗词中某个词语的作用?
【提问变式】(1)联系全诗,赏析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2)谈谈这首诗歌中某个词语的运用。
【答题范式】这类提问,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关注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或特点。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2)对诗词中单个词语进行赏析。做这类题目首先还是弄清楚要赏析的词语在写什么,然后分析它怎么写,这里如果有修辞手法的话,一定要明确说出来,然后再结合修辞谈表达效果,谈效果时一般要联系中心。
【考题直击】
壬辰寒食①
[宋]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问: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开放探究型
【常规提问】(1)两首词都写了某某意象,但象征意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2)诗中某词句,有的版本作某某,你更喜欢哪一种?(3)有人认为诗歌表达的是某种思想感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题范式】开放探究类试题是高考(课程)诗歌鉴赏能力较高层级的要求,也是实施课程改革后越来越受命题人青睐的一种题型。其命题的基本思想是,比较同样题材诗词的不同写法与主题,比较不同题材诗词中的相同手法,比较不同词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对诗词主题的不同看法等。这类试题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也有一定的约束性,即有时对某个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有时又只能选择其一。
出关①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i),旌旗。
问: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注意:本题虽问的是你更喜欢哪一种,但并未给你选择的余地,故只能更喜欢原诗中的版本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问: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答:《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