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状况及劳资关系新变化论文

2016-12-01

二战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对资本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这导致食利资本家阶层迅速发展,这些食利资本家主要靠“剪息票”为生,他们与生产相脱节,不劳而获,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据统计,“在美国,食利资本家中的百万富翁的人数,1948年为113万人,1980年为5 714万人,32年间增加了40多倍。”

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状况及劳资关系新变化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状况及劳资关系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资关系是贯穿资本主义社会过程始终的社会关系,劳资矛盾运动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先后经历了从协调到离斥的变化过程,无论怎样变化,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无法消除劳资之间的对立局面,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劳资之间的对抗,工人阶级仍然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肩负着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的划分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内部构成

1.中等资本家阶层

中等资本家阶层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主体力量,中等资本家阶层一般是指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合一的职能资本家阶级,它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中通过专业化分工而产生的企业;二是因大公司调整而放弃或尚未顾及的领域;三是从事传统小生产的领域。”中等资本家阶层在阶级利益上同雇佣劳动者处于对立地位,但由于资本和经济实力的薄弱性,它也有受到大型垄断资产阶级剥削的一面,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中等资本家阶层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2.大型垄断资本家阶级

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大型垄断资本家阶级数量不断攀升,大型垄断资本家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掌握和控制着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命脉,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领域处于统治地位,大型垄断集团通过创办资本主义大企业,将势力触伸到工业、农业、商业以及保险、军事等多行业,它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培植自己的政治代言人达到控制整个国家的目的,因此,大型垄断资本家阶级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和势力最大的一个群体。

3.食利者阶层和企业管理者阶层

二战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对资本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这导致食利资本家阶层迅速发展,这些食利资本家主要靠“剪息票”为生,他们与生产相脱节,不劳而获,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据统计,“在美国,食利资本家中的百万富翁的人数,1948年为113万人,1980年为5 714万人,32年间增加了40多倍。”在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断分离的同时,还造就了一个不断庞大的企业管理者阶层,他们在企业中担任着代理人、总经理、董事长等高级职务,作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掌握着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以及人事调动等,实际控制着企业的发展,他们的利益与企业所有者利益一致,但由于他们并不拥有生产资料,只是参加生产资料的管理,因此他们并不是一个阶级,而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个阶层,行使着“职能资本家”的职能。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

作为劳资关系天平上重要一极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是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既包括传统的体力劳动者阶级,也包括知识型的脑力劳动者阶级,有西方学者将马克思的工人阶级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者阶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1.传统的体力工作者

传统的体力工作者,也就是蓝领工人,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雇佣工人,二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自动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体力工作者比重日益下降,并且不再局限于仅仅依靠消耗体力维持生活的劳动者,而是扩展到了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从事单调生产作业的新型体力劳动者,从产业分布来看,体力工作者也不再局限于农业、钢铁、煤炭、电力等传统第一、第二产业,而是扩展到了第三产业中的家政、清洁、餐饮等行业。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从1900年到1997年近百年间,从事运输、邮电、贸易、金融、教育等各类服务业的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总就业量中的比重,由37.9%上升到81.12%。而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合计所占比例则从1900年的62%下降到1990年的31%。

2.新型的知识型工人

随着资本主义自动化、专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型工人阶级,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脑力劳动工作者,并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美国,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从1950年的36.7%上升到了1996年的58%,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新型工人阶级大都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不再是单纯地从事体力劳动,而是以监工、调度、工程师、技术员、普通管理员的身份参与生产劳动,是新型的知识型脑力劳动工作者。在脑力劳动者中,也有一部分人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被称为脑体双重劳动者,诸如维修员、测试员、画图员等。

(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级”的内部构成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特殊的“中间阶级”,它既不属于资产阶级,也不属于无产阶级,而是游离于二者之间,这个阶级包括农村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部分自由职业者,他们少量地占有生产资料但又自食其力,虽然使用现代化生产设备,但很少雇佣工人生产劳动,“中间阶级”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二战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旧中间阶层,一部分是二战后逐步形成的新中间阶层,由于“中间阶级”成分比较复杂,地位比较特殊,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独立的阶级。 1.旧中间阶层

旧中间阶层是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社会阶层,它主要包括小农场主、小商人、小企业主以及城市手工业者,他们占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一般不雇佣或者很少雇佣工人,独立生产,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在旧中间阶层中,还有部分的自由职业者,包括律师、医生、会计师、作家以及记者等等,他们主要从事精神文化方面的生产和劳动,但又有别于一般的脑力劳动者。

2.新中间阶层

新中间阶层是相对于旧中间阶层来说的,它是在旧中间阶层逐步衰落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生阶层,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分工逐渐细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诞生了一批中级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并不占有生产资料,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并不拥有决策权,不与经营管理者分享剩余价值,但是他们又对生产资料有一定的控制权,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资本和总体工人的双重职能。

“中间阶级”成分相当复杂,摇摆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它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反动的一面,“是对立阶级之间冲突、积累过程中劳资对抗以及国家机器中政治力量增大的产物。”[3]它处于不断分化中,因此,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阶级。有西方学者将知识型的脑力劳动者归入到“中间阶级”的范围,并提出了“知识阶级”的概念,笔者认为,撇开“中间阶级”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不说,知识虽然能够创造价值,但它并不是生产资料,它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为劳动者所使用才能够创造价值,因此,“知识阶级”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知识型的脑力劳动者也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只是新型的工人,依然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新趋势

二战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结构、企业制度、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劳资根本对立的现象有所缓解,战后劳资关系出现了由对立走向缓和进而劳资合作的倾向。

(一)“三方体制”的协调劳资关系

“三方体制”的协调劳资关系,是指在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下,对资本运行和劳资关系建立一套规范和制衡机制,将劳资冲突纳入到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框架内,政府不再是一味地顺从资方的要求,而是竭力平衡劳资双方的实力,缓和劳资冲突,使劳资双方达到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

在“三方体制”的框架下,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双方开始展开不同程度的合作,劳资双方达成各种和平协议,从法律层面确认工会的权利和地位,不断吸纳工人加入工会、依靠工会,提高工会工人的工资,并逐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系列措施都促进了劳资关系的相对稳定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集体谈判和工会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劳资纠纷的主要依靠力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集体谈判过程基本上是由工人和工会、雇主和雇主协会、政府三方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过程,谈判所达成的协议是三方共同意志的体现。

“三方体制”的协调劳资关系机制的优势在于,采取协商和谈判的管理模式解决劳资冲突,为劳资利益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集体谈判和工会制度不仅有利于协调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而且有利于规范劳资双方行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劳资矛盾的激化。但应当明确的是,“三方体制”的协调劳资关系机制,是工人阶级力量增强使得劳资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威胁做出的一种妥协,它并不是资本家的慈善活动,而是工人阶级不断斗争的结局。

(二)政府干预的“资强劳弱”的劳资关系

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工人阶级的反抗运动也越来越激烈,自1968年法国开始的“五月风暴”,到美国的反战游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在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滞涨危机,这场危机迅速波及资本主义国家各行各业,由于“黄金时代”引起的工人实际工资不断上涨的情况严重剥夺着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再加上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繁荣发展导致的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本主义利润率持续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资产阶级开始采取种种措施,最大限度地缩小开支,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剩余价值,二战以来劳资双方达成的各种和平协议逐渐被破坏,劳资之间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三方体制”的协调劳资关系机制逐步解体,“‘黄金时代’期间,核心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些制度――美国的劳资协定、日本的就业体制、西欧的福利资本主义等等,现在到处都面临着挑战”。[4]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和扭转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发起了一场被成为“新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的复兴”[5]的阶级战争,这场战争是由资产阶级单方面发动的一场针对劳工的战争,劳资双方针锋相对,劳资平衡被打破,劳资关系运行中“离斥”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三)“劳方抬头”的劳资关系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退让之后,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力量开始复苏,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重新觉醒,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工人阶级重新组织起来,开始同资产阶级做斗争,这段时期出现了“劳方抬头”的劳资关系,工人阶级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反抗,主要形式表现为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和群体性事件,“如法国1995年的运输、邮政及电信员工罢工、2005年岁末的骚乱和2006年年初的‘学潮’;美国1997年的邮政快递工人罢工、2005年岁末的纽约公交工人大罢工和2011年秋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英国2006年3月的百万市政工人大罢工和2011年11月的200多万公务员大罢工;欧盟(德国)2013年5月底‘占领法兰克福(欧盟央行所在地)等等”。

其他罢工事件还有诸如2010年6月美国低成本航空公司Spirit Airlines百名飞行员罢工、2010年2月希腊全国大罢工以及2011年11月英国公营部门大罢工等等,这些罢工运动和群体性事件都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不再满足于自身的弱势地位,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做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劳资关系,资产阶级开始积极谋求同工会的磋商,形成一股“新合作主义”的趋势。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和过程是曲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要想实现其历史使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积极寻求同全社会、全球进步力量的合作,加强同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斗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