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论文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整个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所在,肩负着培养新时期社会信息人才的历史重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全文如下:
提要:计算机基础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学习和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工具性载体。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将经济问题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一)《计算机基础》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建立在狭隘的教育观之上。一是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考虑专业的关联度和倾向性,严重脱离专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计算机基础》与专业课如两条平行线,各自发展;二是忽视《计算机基础》的教育功能,存在把高校教育变成职业人才的倾向。因此,不少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压缩课时甚至于加以舍弃,从而导致其教学内容过于职业化,使学生缺乏继续深造的理论基础,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二)高校学生前期基础分析。
高校一些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文理兼收,成绩参差不齐。经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突然发现还要学习《计算机基础》,在心理上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对自己能否学好《计算机基础》没有信心;再者是一部分学生不能明确找到《计算机基础》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虽然授课教师一再强调计算机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在讲授过程中对应用案例涉及较少,学生的意识就较为淡漠。
(三)教材选取不合理。
大多数《计算机基础》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教材满意度偏低。一是教材教学内容多,要求的教学任务量大,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学生无法系统全面地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这也就增大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难度,需要对授课内容加以取舍;二是教材理论性过强,偏重计算机网络学习,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内容涉及较少,这不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
(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不得当。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学时少,课程内容多,不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授课内容对实践、应用方面谈之甚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很少去提问学生,师生互动较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单纯的信息发出者,学生仅仅充当了一个知识接受者,这种接受是被动的,缺乏互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逐步实现内容和体系的新突破;同时,通过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对经济问题量化,将经济问题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应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在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充分重视人才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动适应市场的、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善教材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是教材建设的改革,教材建设要善于围绕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优化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整体结构,在保证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把计算机知识与解决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学内容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应加强应用实例的介绍,特别是一些来自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较简单经济问题的能力,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落到实处。因此,在教材使用上,应选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在辅助教材中,按“辅助专业”的思想,精心挑选来源于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一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创设职业情境,活化计算机教学。
由于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活化计算机教学。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入手,培养计算机基础应用意识,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着重讲解经济工作中常用的各种计算机应用思想方法,将经济问题融于计算机,使计算机与经济逐步结合,以强化计算机的工具作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计算机应用原理和方法,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让“枯燥无味”的计算机变成身边有趣的生活内容,使学生在欣赏计算机、享受计算机当中领悟计算机,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战胜对计算机的惧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
2、“赏识教育”中的互动式教学。
“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信心、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赏识教育”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对话”,建立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教学热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计算机与经济问题的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了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应适当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演算习题、讨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比较枯燥的计算机教学活起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讨论、探究、再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
3、教学中要体现计算机思想与方法,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高校教育发展正由传统的“学科本位”逐渐被“能力本位”的思想观念所取代。经济计算机课程教学应始终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掌握信息思想与方法、善于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经济实际问题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总体的信息思想与方法,把经济收益问题、损益问题、利润问题等计算机应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三、结束语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等状况。为了解决这些状况,计算机基础教师应采取教材革新和方法创新“双管齐下”的手段来改善学生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中多添加应用型实例以体现出计算机基础的经济性与实践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机基础》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应用的教学,包括计算机办公等,仍然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晓云.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探讨[J].经济师,2010.1.
[2]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3]郭小雪.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9.
浅议计算机机房节能相关文章:
1.浅议计算机机房节能论文
2.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探讨论文
3.计算机机房维护与管理论文
4.浅谈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
5.浅析计算机的维护论文
6.浅谈通信计算机机房中集中监控系统的应用论文
7.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