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素养作文1000字

2017-06-05

新闻工作是通过对事件有选择的新闻报道与评论,对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借以引导社会舆论的一种行为。因此新闻记者的素养尤其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几篇关于新闻记者素养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闻记者的素养范文篇一

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只有胸中有大局,新闻作品才富有生命力,才能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因此,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

一个没有政治责任感的人,一个缺乏道德素质的人是难以肩负新闻传播重任的。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处在一线的新闻工作人员,一定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时时处处坚持真理,尊重科学,不夸大和歪曲事实,不编造情况,不弄虚作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舆论导向正确,才能不辜负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厚望;才能做到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新闻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没有领导监督、检查的情况下,完全凭着自己的觉悟和职业道德意识自觉地行动。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严格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职业行为,认真处理好自己与新闻接受者、与被采访对象、与新闻信息提供者、与新闻控制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不滥用权力,不借新闻工作之便谋取私利。尤其要注意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防止以权谋私、以稿谋私现象,防止搞有偿新闻等。

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的事物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纯熟的文字表达能力。客观世界纷繁复杂,千变万化。新闻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准确、迅速地反映出客观世界的这些变化情况,向公众提供最新的事实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和把握社会。这就决定了新闻工作者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敏捷,对周围事物的变动情况反映要快,要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事物,报道事物。同时要在熟练掌握新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采博取,多学多记,用包括文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史学、经济学、法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各个门类的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发现新闻线索,深入采访和顺利写作,更好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快”是新闻的生命,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的广泛应用,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数字技术,才能够随时随地能通过网络向编辑部传输图文。

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新闻工作的天职就是及时、准确地把新近发生的各种新闻信息报道给读者。这就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必须善于同各种人打交道,这是一项基本功。新闻工作者还要善于同群众交往,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善于从群众中寻找新闻线索,搜集报道素材。同时,也要善于同领导机关及领导同志打交道,做到举止适度,有礼有心。既要注意尊重被采访的领导同志,虚心向他们请教,又要注意时时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社会的脉搏,准确传递信息,反映生活。新闻工作是一项极其紧张、繁重、艰苦的工作。哪里有新闻就往哪里跑,有时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新闻记者往往24小时都处在紧张待命的状态,因此,新闻工作者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和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完成各种艰苦的新闻采访写作任务。

新闻记者的素养范文篇二

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随后,他又解释道:“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记者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而不要泄气。虽然错误会让人尴尬和丢脸,但是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不要为犯错误而提心吊胆,那会限制你的发挥空间。”

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利?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查德·卡塔尼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图森公民报》总编辑保罗?麦卡利在美国报纸基金会出版的一本择业指南中,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美国老一辈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对新闻记者及报纸所应具备的美德归纳了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

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克尽职守的新闻记者,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在《在写作技巧的背后》一书中说:“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这几句话可能不太科学,但它们概括了我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经验教训。”

老报人范敬宜在《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的文章中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

上面这些中外的新闻界前辈的话,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对这些前辈们的话进行梳理,并结合我本人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新闻记者的素养范文篇三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

当然,这种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训练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培养和训练呢?在这里我暂时提出三条。

第一条:就是坚持每天写作,至少写1000字,写什么内容在这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停笔的写。无论大家在哪家媒体工作,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社,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一个记者最最基本的要求。作为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新闻和你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要不间断地练习才行。其实,具体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必须强迫自己不停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即使今天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有什么稿件需要交,那么,也不要让自己的笔停下来,你可以抄一段书,可以给朋友写一段话,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记下来,等等。

著名作家契诃夫死后,他的夫人发现他的一摞笔记本中记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话,其中不仅有契诃夫平日里看到、听到的事物,还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东西,其中有一些已经写入到他的作品中,而更多的并没有写入作品。于是,他夫人将这些笔记整理出版,就是有名的《契诃夫手记》这本书。我从书里随便摘几句:“兄弟俩不开收条就从银箱里拿走了钱。从父亲那里要钱很难为情,从银箱里拿走倒不要紧。”“N的父亲是个有名气的人物,他也是个很出色的人物,但是他无论做了什么事,人家总是说:‘好是好,可是比他老子差多了。’有一次,他在一个艺术晚会上朗诵,和他一起参加表演的人都获得了成功,可是对于他,人家还是这样说:‘好是好,可是还是比不上他老子。’他回家后躺在床上,瞪着他父亲的像片,晃着拳头。”这些东西准确地说,都是一些片断,都是契诃夫在平日里随手记下的东西,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手记对契诃夫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我国宋代有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都是前人的经历,对我们想要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来说,这些经历是完全可以借鉴运用的。

如果你是在校就读新闻的学生写什么呢?我在这里提个建议,你们可以试着观察一位同学的言行,从中找到特点,然后把它写出来,再叫同学来读,如果同学通过你写的东西能猜出你写得是谁,证明你这个特点抓得准,表述得清楚。如果同学猜不出来,那就说明你还要继续努力。还有,如果和同学聚会、讨论,你可以把聚会的经过、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可能在今后的若干年后,成为你和你的同学之间一份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第二条: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十条。将每天的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而后,对一些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从中体会新闻写作的一些规律。

记者工作离不开信息采集,在平日里就应该让自己始终不脱离新闻信息的海洋,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说新闻信息获取已经变得很容易了。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大事,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图文并茂报道。比如最近有关禽流感的新闻,有关萨达姆受审的新闻。大家通过查阅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就可以了解到禽流感在整个国际上是什么样的,各国都是怎样处理这种事件的,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在看新闻的时候,最好不要只看热闹,而要动用自己的大脑,对一些新闻进行思考,从自己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释。比如,前一段时间的“超级女声”,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湖南卫视为什么能把这样一个节目搞成全国性的热点?这当中有哪些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找到注解?再如,我国混和男足连得两个冠军,这说明什么?是男足的水平高了,还是朱氏训练方法有效果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有同学对经济感兴趣,还可以想,今年西安连着举办了多次国际性会议,这种现象从会展经济角度分析说明什么?这些会议的举行除了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外,对西安经济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第三条: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从中总结新闻采写的规律性的东西。

经常作同源新闻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是十分有利的,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说。

一个是从记者个人修炼的层面来说,通过同源新闻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记者对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组织等方面的不同,继而从中发现哪一点是自己采访中所遗漏的,哪一点是自己所没有想到的,哪一点是自己今后可以借用的。这是一个不断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对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做比较,并通过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比较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从中培养自己比较分析、吸取营养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采访中,时时留意事件之间、新闻作品之间的不同,甄别其优劣,当然这里的优劣是个人的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取优汰劣,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对自己的发展就是一种帮助,对自己的修炼就是一种积累。

另一个是从新闻竞争需要的层面来说,现在新闻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对新闻资源的争夺,现在,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新闻热线铺天盖地,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发现”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闻的同源化现象开始蔓延。往往是一件新闻事件总会吸引众多媒体的记者,新闻越是重大,吸引的记者越是众多,新闻越是重大,越没有独家发现的独家新闻。在现代传播活动面前,新闻媒介之间的新闻竞争,更多是面对同源的新闻事件,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思考、深刻解读和全面剖析。

在做同源新闻对比时,要不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条新闻?记者在这条新闻中写了什么?记者是按什么结构和顺序写这条新闻的?

“为什么要写”解决的是确定新闻主题,新闻是报道客观事实的,但绝不是有闻必录,这里边有一个记者对所报道的事件和内容的选择,即使记者对所报道的事实不加一句评论,但面对形形色色的事件,为什么报道此事而不报道彼事,这个为什么当中就隐含着主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二十六卷“神思”中说到,文章的立意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的“立主脑”篇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研究为什么要写,就是研究、发现新闻的主题立意,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养份。

“写什么”解决的是材料的选择和舍弃的问题,写新闻并不是简单地把事件的过程平铺直叙地说出来,而是应该选择其主要的一点或几点突出放大,所谓“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书画理论在谈到章法布局时有一著名的美学观念:“密处不使透风,疏处可以走马”,套用在新闻写作上,可以说是“详处细致入微,略处一笔带过”。比如琼瑶的电视剧《婉君》,情节很细,有的地方让人感到拖沓,但却出现过“三年以后”这样的快速过渡,有时一天的事情可以拉成两三集,有时几年的事却只是一个蒙太奇。这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也是可用的,那就是该详则详,该略就略,该取则取,该舍则舍,但何处该详,何处该略,取什么,舍什么,这就是记者自己的判断和把握了。

“怎么写”解决的是叙事框架和叙事方式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叙事框架不是新闻的结构,而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环节、范畴,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实边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遵从“全面、客观、公正”的理念,这些都是大家了然于心的概念。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概念、理念落实到一次具体的新闻采访过程中,落实到具体的写作环节上。

面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在动笔之前,记者必须搭建这条新闻的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新闻价值的基本因素、报纸(媒体)的定位、读者(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新闻纪律的规范等,比如,要确定是突出时效,还是突出重要,还是突出显要;是从法律层面介入,还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表述;如何适应报纸的定位;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有没有违背新闻纪律的事实及观点。然后再根据这些因素设计适当的叙事方式,这里就包括确定体裁,安排结构,组织语言等。

1896年接掌《纽约时报》并由此创造了该报辉煌的阿道夫·奥科斯,经常讲给他的下属们一个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中世纪的一个行吟诗人在路上先后遇到了三个石匠。他分别问他们:“嘿,干什么呢?”第一个说:“在凿石头呢。”第二个答曰:“我在雕刻一块基石。”惟有第三人的回应令人振奋:“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奥科斯深谙新闻写作之道。在他心目中,三个石匠的活计代表了新闻写作的三个阶段(境界)。第一阶段:新闻记者正在对手头的事实材料进行“打量”,好比石匠在打量那块石坯,看它能派什么用场。第二阶段:新闻记者已经考虑好要将手中的材料写成一篇报道,而正在将它打磨成新闻素材,好比石匠已经决定用毛坯材料盖房子(消息或通讯),正在将它打造成奠基石。第三阶段:新闻记者认定了手中掌握的是一块难得的良材,他正在着手写一篇有力度的大报道,如同第三个建筑师,已经投入了一座大教堂的建构。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是被动地反映事实,从选择事件、确定角度到安排结构、组织文字,每一个环节都有记者的主观判断,为什么会出现同源新闻的不同报道,就是因为不同的记者有着不同的综合素质,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经历阅历。

我们做同源新闻的对比,就是要从上面这些点入手,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常此以往,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胡适老先生曾说:“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意思是白费力,相信我们只要付出努力,就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