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2017-06-09

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主要通过六个部分的沉思与论证表达了他对于上帝和人的灵魂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篇一

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主要通过六个部分的沉思与论证表达了他对于上帝和人的灵魂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我重点读了前三个沉思。

笛卡尔的第一个沉思叫做“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首先他感觉过去一直有着的诸多见解都很可疑,感觉被蒙蔽。所以为了寻求真理,笛卡尔决定抛弃所有旧有见解,重新开始;按逻辑分析,只要先从旧有见解所根据的原则下手就可以了,对于这些原则,一旦感觉它们欺骗过自己,就决不完全信任;于是笛卡尔发现人生好像是在梦中一样,因为没有任何明显的标记可以告诉自己这不是在做梦;既然连自己所见的身体或者环境都可能是假象的话,由于无中生有是不合逻辑的,那么至少还应该存在一些更一般、更简单的东西是真实的,正是由于这些东西的掺杂才构成了思维中的一切形象;于是笛卡尔怀疑是否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给予了自己这一切可见可感的事物或者说观念,但是他又因为上帝是全能的绝对善良的故而不可能允许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犯错而拒绝了这一可能性;因此,笛卡尔做出了第一个结论:“凡是我早先信以为真的见解,没有一个是我现在不能怀疑的,这决不是由于考虑不周或轻率的缘故,而是由于强有力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换句话说,笛卡尔认为普遍怀疑是必要的,一切皆可疑。为了保持这一状态,笛卡尔时刻牢记这些推论,并提出“即便认识不了什么真理,但至少有能力不去下判断”的陈述。

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叫做“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就是从这个沉思,后人提炼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经典名言。尽管那些对笛卡尔不甚了解的人会直接因此而把他打入主观唯心主义的牢笼中,我还是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承接第一部分的内容,笛卡尔认为一切皆可疑,他很客观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虽然暂时感觉这世上没有可靠的事物,但如果一旦找到了什么可靠的确定无疑的事情就能够打破之前的不可知论僵局。接下来,笛卡尔假定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假象,回忆也是谎言。他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疑的?我自己呢?一系列的论证之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曾说服自己相信什么东西,或者仅仅是我想到过什么东西,那么毫无疑问我是存在的。”即有我,我存在,这一命题为真。简单来说,既然我能够想到其他的东西,比如一本书,无论这本书是真的存在或者只是观念上的存在,我都想到它了。书是否存在我无法确定,但我可以确定我想到书这一事情是确实存在的,就是说,我确定想到这本书的我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以及后来的二元论都是无法跟唯物辩证法进行对垒的,这是原则上的分歧,但我想还是先沿着笛卡尔的思辨继续进行思考,以便做出对他的哲学观点的完整判断。

在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用尽各种办法论证上帝的存在,而且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开始论证,通过各种反方向的逆推导出了上帝存在的理由。具体来说,既然我本有的观念是存在的,即意识是存在的。但我的意识是有限的,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也会犯错,那就一定有一个比我更完满的比我更有内涵的东西存在。无论它只是存在于我的观念中还是真实外在。进而,比我高一级的这存在也会通过进一步思考,得到更高一级的存在;一直推下去,必然会有一个超越了一切其他存在的最高阶的存在,即是“上帝”,一个无限实体。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篇二

清晨起床,查看微博推送的一条信息说:9点整直播“行走的力量”,见证3小时禁言的行走,3小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3小时思考和面对一切我们对自己、对人生的困惑。我想起自己曾经独自旅行的经历,行走在山间林道,深深陷入对自己、对自然、对世俗的深思。我总是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怀疑从小到大听到的和自己建立的想法和信念,怀疑命运与神迹的存在的关系。四百年前的某一天某一时,伟大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也是在日度往日熟悉的情境,忽而被一连串的事实和疑问所触动,正如《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个沉思开篇所说:由于很久以来,我就感觉到我自从幼年时期起就把一大堆错误的见解当做真实的接受了过来,而从那时以后我根据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东西都不能不是十分可疑、十分不可靠的。笛卡尔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聪慧的笛卡尔采用这种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策略,慢慢从否定中论证自己所认证的肯定。他让自己怀疑自己的存在、自然地存在,甚至上帝的存在,对于感官所认识的一切都加以否定,伸出手挥一挥,这也只是虚假的幻境,于是一切都变成了值得怀疑的幻影,没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

笛卡尔在这个怀疑一切的基础上,得到了第二个沉思:既然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那只有一个东西是不容怀疑的,那就是怀疑本身。我怀疑即“我思”,因此“我思故我在”。看到这部分,我对笛卡尔巧妙的分析逻辑感慨不已,巧妙的论证前提,让得出的结论理所当然、不容置疑,而得出来的“我”是一个思考这的“精神”的概念又是飘渺无形的,区别于物质的实质性,这一切又貌似巧妙的跟第一个沉思互相照应起来。

第三个沉思,笛卡尔认为,既然“我”不来自于父母,那必定来自一个更高的东西,“我”如果就是“我”的存在,那么“我”的一切都是合理、不容怀疑且完美的,可是“我”在怀疑,而且不完美,那么创造“我”的不容怀疑且完美的“上帝”一定存在。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对笛卡尔的这个沉思产生了怀疑,谁能定论“合理”的概念、“完美”的概念,谁能说“极善”就是“完美”,谁又能明确否认“怀疑”本身和一切与“善”相对的东西不是完美的一部分,如果“怀疑”变成了完美的一部分,那“我”就完美了,“我”就是“我”的“上帝”。“存在即合理”,我始终相信“自然”是创造一切的原则,貌似相对的事物也能在“自然”的力量下相互转换,中国“易经”博大精深的奥秘似乎也阐述了这点。

第四个沉思,是笛卡尔对“真理和错误”的沉思。既然“我”是完美的上帝创造的,那么本应该也完美的创造物——“我”为什么会犯错,笛卡尔的解释是“我”分得了上帝完美的一部分,整个世界是完美无缺陷的,而个体的我却必然存在诸多缺陷,所以错误难免。不说之前对于“完美”概念的怀疑,我在想,按笛卡尔的说法,缺陷存在让错误难免,如果说部分完美与缺陷之间的拼合可以完成完美,那么是不是也就是说部分完美与错误的拼合也能完成完美,那么错误岂不也变成了完美的一部分?如果说“我”从“上帝”分得了部分完美,那不完美又是谁创造的,如果不是上帝创造的,那不完美岂不就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我”岂不又是完美的“上帝”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