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高考改革试点
高考的改革,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的高考改革试点文章以供大家学习。
今年教育部将上海和浙江确定为第一批高考改革试点,两地考生的高考选测科目今后将分别有20种和35种组合,并且有多次考试机会。据透露,南京10多位大咖级校长已经提前前往试点地区调研,为高考新形势下的高中教学改革准备。
改变了什么
南京市教育家型校长高级研究班是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教育工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高水准校长培训项目,19名学生都不简单,他们是来自南京市直属学校和各区精选推荐的校长,如南师附中校长葛军、南外书记刘前树、南京十三中校长屠桂芳等。两年的研究班校长们到底学了些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授代蕊华透露,例如新高考改革形势下校长们该如何调整教育教学方案。“老的高考办法中学生是没有什么选择的,而新高考方案中学生的选择权大大增加。”代蕊华说,研究班带领南京的校长们到上海、浙江第一批高考试点地区调研,看他们的走班制怎样实施。“第一批试点的这两个地区,学生在高考中的选择权明显变大,选择科目不仅多种组合,而且一年多考,我们的学校在教师调配上就面临很大挑战。”
高考改革试点在考试科目的选择上,打破传统高校招生的“文理分科”,考试科目采取“3+3”制,即考生考试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高校则按照学科大类或专业发布选考科目范围。在上海,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政治中选择3门;浙江比上海多了一门信息技术。于是,在上海和浙江,考生将分别有20种和35种考试科目组合的选择。在浙江,一年将安排两次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可选择报考两次,选用一次成绩。在上海,以往的“3+1”改为“3+3”,除外语之外各考试只能参加一次。
教学怎么变
“江苏的高考虽然没有列入第一批试点,但是对于新高考的趋势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南京十三中校长屠桂芳告诉记者,江苏高考在全国原本是走在前列的,“选科”早已经实施,学生自主选择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现在的新方案给予学生选择权更大,并且考试机会也变多,我们到浙江和上海的一些高中调研学习,走班已经开始试点。”采访中一些校长认为,新方案要求走班制,对师资和教学条件要求更高,以前有多少老师开多少门课,现在变成多少学生选科就要安排多少老师。“例如选择物理的学生如果很多,那么学校的物理老师就要增加,化学学科选的少,化学老师可能就要富余,而这种师资不平衡也是动态变化的,每一年和每一年不一样,可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调配。”
高考改革试点相关推荐:
根据今天公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未来,对于一名高中毕业生的评价,将不只是“高考成绩”,高校招生的依据也将不仅是“高考成绩”一项。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选择上海市、浙江省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新高考”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生需要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项考试涵盖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13门科目,只须“合格”即表示通过考试。此外,语、数、外被单列作为高考必考3门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同时设置等级性成绩,一方面折算其中3门算入高考总成绩,另一方面,供高校招生作为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由学生自选的等级性考试均采取随教、随考、随清的考试办法,只要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参加考试,也能在高一、高二期间考完上述科目。但每个学生最多选考3门,每门功课高中3年间只能考一次。
外语考试被开了一道口子。根据上海方案,外语允许考生考两次,并且可以取其中较高的一个成绩作为高考成绩使用。据悉,到2017年,上海高考只有一天时间,仅测试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的成绩。
此外,上海市教委还将在未来3年内构建一套“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等,并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从2017年起推动该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
也就是说,未来高校在上海招生,除依据“高考成绩”外,还可以制定一个符合本校某专业的“附加条件”,如物理学专业可以要求报考者物理成绩必须达到A等及以上,另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也将在考虑范围之内。当然,学校也可以选择仅以高考成绩为依据,而不考虑其他两项。
对此,研究了11年高考改革的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认为,“新高考”将对目前的中学、高校教育改革形成“倒逼”,“中学要考虑,怎么样去‘育人’而不是‘育分’;高校也要研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招收什么样的人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