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的个人资料

2017-05-14

梅艳芳,香港歌手,人称“乐坛大姐大”、“舞台女王”、“百变天后”和“东方麦当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梅艳芳的个人资料,欢迎阅读!

梅艳芳的后世纪念

2003年12月30日凌晨2点50分,梅艳芳因宫颈癌导致肺功能衰竭,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终年四十岁。弥留之际,众多艺人赶赴医院探视。凌晨四点,成龙、曾志伟、刘培基等好友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逝世消息,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哀痛和惋惜,香港特区政府和中联办官员向梅艳芳亲属发出唁电。华人地区各大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诸多海外媒体,包括西方三大通讯社(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美国CNN电视台、英国BBC电台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主流传媒均播报了梅艳芳逝世的消息。华人媒体称赞其为“香港的女儿”,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则以“东方麦当娜”形容其在亚洲歌坛的地位。

2004年1月10日,内地同行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追思会,冯小刚、张纪中、何平、葛优、李冰冰、赵薇、范冰冰、蒋勤勤等二十余人出席。那英、孙楠等歌手在北京雍和宫举行私人佛教祈福仪式,遥送挚友一程。1月11日傍晚,香港举行公祭仪式,约七千来自世界各地的歌迷和各界名流赶赴吊唁。1月12日上午,梅艳芳的葬礼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众多演艺界人士出席,近万香港市民和歌迷沿街送别,三百多传媒记者到场。葬礼当日,特首致送“音容宛在”四字挽联,中联办致送“懿德流芳”四字挽联,凤凰卫视、香港无线电视、亚洲卫视和华娱卫视进行了现场直播。

梅艳芳的人物评价

黄沾:梅艳芳的歌艺是香港乐坛的顶尖,这是事实,不容置疑。我清楚记得她参加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时年纪轻轻,但举手投足、咬字吐句全是大家风范。她天生身体语言绝佳,在舞台上配合舞步,简直令人神为之慑。歌艺这么精彩的人,竟然如烟花的彩,空余光影在脑海,人间已再难见其人了。

林夕:梅艳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情发光发热,告诉我们如何才没有白活一场,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

郑裕玲:失去这瑰宝,对演艺界是沉重的打击,但梅艳芳在离开前,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她用积极的态度、坚强的精神,让我们学懂如何放下。梅艳芳重视友情,这份友情不是一时,而是一世。她用有限的生命,带来无限的回忆,她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女主角。

关锦鹏:"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梅艳芳的逝去,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个时代终结"这句话的悲痛。

张国荣:我们是好拍档,演唱之时,我们可以有默契之至。虽然她年纪比我轻,但是人生经验丰富,而且懂得体谅别人,以致我对她无话不谈,仿如两兄妹般。

成龙:梅艳芳不只属于我们演艺界,更是属于全香港!

梅艳芳的演艺经历

20世纪80年代,以粤语为主的香港本土音乐迎来黄金时期。梅艳芳在粤语歌坛的华丽盛世大红大紫,舞台形象从早期的一反传统到后期的高贵华丽,期间不断创新求变,凭借精湛的歌艺、多变的装束、夸张的浓妆和大胆的表演,引领粤港地区一个时代的潮流,开启了华语流行乐坛“百变形象”的先河。以往的华语乐坛,歌后以周璇、邓丽君等甜美细腻的风格为主流,梅艳芳的出现打破传统,凭一身时尚不羁的形象和大胆前卫的表演红遍香江。梅艳芳出现之后,歌手的表演不再限于“听”,而从此多了“看”。她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流行时代,虽基于粤语的地域性,梅艳芳的歌曲传唱度有所局限,却无可掩盖其独辟蹊径的卓越贡献,成为华语流行乐坛“包装时代”的先行者。

“梅艳芳是香港八十年代最红的女歌手,也是香港重要的流行文化标志之一:她唱过《坏女孩》的叛逆,也唱过《似是故人来》的典雅;唱过《烈焰红唇》的性感,也唱过《梦里共醉》的传统。她的风格是中国与西洋的结合,仿佛香港这座城市的时代文化缩影。”(乐坛人物评价)

1983年,梅艳芳的音乐天赋开始得到认可,在当年的东京音乐节上获得亚洲特别奖,成为备受瞩目的乐坛新星。1984年推出唱片《飞跃舞台》,与上张专辑相比,这张专辑少了三十年代的哀怨而多了八十代的时尚,鲜明的时代形象已然展现在初出茅庐的梅艳芳身上。1985年推出唱片《似水流年》服装设计师刘培基把梅艳芳包装成“男儿汉”,西装加上墨镜和宽垫肩给人以豪迈的感觉,一举打破了传统女性的温婉形象,给香港大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主打歌《似水流年》由世界著名音乐家喜多郎作曲,是梅艳芳音乐生涯中最经典的粤语歌之一。

猜你感兴趣:

1.梅艳芳最后一场演唱会说的话

2.二十首最棒的励志歌曲

3.华语歌坛十大女歌手

4.感慨爱情的幽默句子

5.梅艳芳女人花简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