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的特点
财政政策,它的本来涵义就是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
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方式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财政政策的调节方式
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主要的调节方式有:
①动态调节。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②总体调节。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③主动调节。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财政宏观调控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世界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将更为复杂。财政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扩大政府投资,推进税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贴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积极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赤字,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中央政府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是支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灾区恢复重建投资进度。此外,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
外贸出口的影响,适时调整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支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充分发挥
财政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一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支持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支持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三是努力扩大就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
(三)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二是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健全对产粮(油)大县的奖励政策。加大家电下乡支持力度,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三是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非农就业的能力。四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紧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完善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二是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继续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和规范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五)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稳定性。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制定并完善规范、稳定、长效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保障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研究推进资源税改革,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和吸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六)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关系,而且有利于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和体制保障。一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明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加强省对市县财政的管理。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域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资源枯竭地区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三是加快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加快推进燃油税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四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围绕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此外,支持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基础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生产要素价格机制,大力支持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