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纪实摄影作品
对当代纪实摄影的简要论述 真实再现便是纪实摄影的本质属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乡村纪实摄影作品,供大家参阅!
乡村纪实摄影作品
乡村纪实摄影作品1
乡村纪实摄影作品2
乡村纪实摄影作品3
乡村纪实摄影作品4
乡村纪实摄影作品5
专题纪实摄影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专题纪实摄影这一报道形式的本质、功能、价值、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从市场的丛林中为专题纪实摄影找到一条生存发展的出路。
一、专题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
专题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不是稿件的表现形式,而是拍摄手法、文化内涵和故事性。专题的拍摄手法尤其讲究形象生动,对典型细节的捕捉起著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每幅画面都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对於优秀的专题纪实摄影作品而言,构成专题的各个画面既具有内在结构性——需要置於整体的结构中加以理解,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鉴赏价值,每幅画面均能够传递较为丰富完整的信息。因此,从专题中抽出任何一张图片都不会成为难以使用的“废片”,每一张图片都具有独立使用并且反复利用的价值,这就是优秀专题纪实摄影的最高境界。
二、专题纪实摄影的人文价值、传播价值和市场价值
由於专题纪实摄影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无论是其报道形式还是报道内容的生命力都是长久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意义。
专题纪实摄影采用讲故事的手法进行报道,因而在传播,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的易受性。它帮助读者用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和共通的情感来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理解其他文化。新闻图片或消息报道满足的是人类知道的欲望,是生存的基本需要,而专题纪实摄影满足的则是理解的欲望和关怀的欲望,是高质量精神生活的组成元素。
专题纪实摄影既然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和传播价值,那麼必然具有市场价值。从目前来看,专题纪实摄影的市场主要在海外,主要在杂志,虽然这一市场也度过了其最辉煌的时期,但这是一个成熟、稳定并且有著较高回报率的市场,市场需求是中长期的。即便是在高度商业化的西方社会,专题纪实摄影仍然在图片市场上占据著一定份额,超过了新闻摄影。相比之下,中国的专题纪实摄影市场现在并不景气,这主要是由国内媒体的发展道路和特点决定的。大部分国内报纸取消或压缩了摄影专版,报纸的“同质化”趋势仍在加剧,有特色的报纸并不多。因而,专题纪实摄影稿件的国内市场需求极为有限。
另外,由於国内图片市场不成熟、不规范,这类稿件的市场价格与其实际价值产生了严重背离,往往难以体现摄影师的劳动价值和稿件的社会价值。因而,许多有一定实力的专题纪实摄影师都选择了“走出去”的策略,直接为海外的杂志或图片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的专题纪实摄影市场更加疲软,展现在中国读者眼前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少。这些摄影师确实拍摄了一批专题,但在国内的报刊上却很难“露脸”,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商业社会对摄影的人文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侵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颠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益严重。从世界眼光来看,商业图片占据了图片市场60%至70%的份额,一些并非从事广告摄影的摄影师也从自己的作品中去发现商业价值,一些原本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拍摄的图片越来越多地用於产品、服务或企业的形象宣传。从国内纸媒体的情况来看,新闻摄影与专题纪实摄影的社会功能日益商业化,对图片的使用并非完全出於报道的需要,而是服务於版面的阅读率,服务於视线停留时间的长短,服务於广告。摄影作为独立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地位在表象上似乎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实际上却受到了削弱和支配。
三、专题纪实摄影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闻摄影是精彩与简约的结合,是一种视觉审美活动;专题纪实摄影则在精彩、简约之外又增添了情节,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情感需求。摄影为人类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简洁、生动而美丽的方式。连续的电子图像造成的视觉轰炸引发了观众的视觉疲劳,也产生了大量的视觉垃圾。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图像霸权的出现爱恨交加,褒贬不一。然而,不管我们怎麼看待它,我们都无法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或置身世外。
当代社会有两种并存的发展趋势,即“麦当劳化”和个性化。前者将会让人变得机械、简单而趋同,丧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后者则会让人变得孤立而另类,丧失了同情与合作。这两种社会趋势将会严重削弱专题纪实摄影所倚靠的社会心理基础:温情主义被暴力所替代,精雕细刻被简约所替代,含蓄细腻被裸露直白所代替,群体价值被个体价值所替代。专题纪实摄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挑战。所以,当代西方专题纪实摄影的一大课题和难题就是“求新”、“求变”,读者要求有新意,摄影者的报道观念和价值选择也必然要发生转变。传统的报道手法、题材和思路,已不适合当代受众的阅读和心理需要,自然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然而,不管怎麼变,只要人类还有基本的情感需求,每个人还需要外界的理解和关心,专题纪实摄影就有它的生存空间。可以这样断言,当情感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时,专题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就要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