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际交往文章

2017-06-01

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动过程。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彼此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产生友爱互助、欢乐、依恋之情,满足其归属与安全的需要。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人际交往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大学人际交往文章篇1:浅析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

[摘要]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但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产生种种人际关系上的矛盾。高校学生宿舍应该是大学生们相处最多的空间,高校学生宿舍内部及宿舍之间的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笔者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问题的一般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后果以及改善对策。

[关键词]人际关系;矛盾;高校学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们相处最多的空间,是他们思想碰撞、情绪交流的场所,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场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载体;但是高校学生宿舍内部和宿舍之间的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笔者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调查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问题的一般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后果以及高校宿舍矛盾的改善对策。

一、研究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问题的必要性

研究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是避免恶性事件的基础保障,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第一,避免恶性事件的基础保障:近年来,诸如“马加爵伤人案” 等高校学生自伤、伤人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大多数刨根问底归咎于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上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因此,研究高校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矛盾问题,更加全面地了解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对于预防、解决和善后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保障高校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角度也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矛盾问题。

第二,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笔者工作和调查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好的学生宿舍发生人际关系矛盾一般很少,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的宿舍发生人际关系矛盾一般较多;而发生矛盾较多的学生宿舍其成员学习成绩比发生矛盾较少的学生宿舍其成员学习成绩要差,也就是说宿舍学习风气和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有类似反比的关系,那么很好地改善宿舍人际交往的矛盾,自然有助于营建良好的学习风气。

第三,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除教室外又一集体活动较多的场所,宿舍风气和宿舍文化成为校园风气和校园文化的发源地和创新源,因此宿舍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主要阵地,要营建良好的校园思想和文化氛围,首先要确保良好的宿舍思想和文化氛围,要保证宿舍氛围的良好,就要尽力避免宿舍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发生和发展。

第四,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我国中共十七大上和谐仍然是关键词之一,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议题,高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育、输送人才的枢纽站,和谐校园的构建也是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主要出发点和归结点,而高校学生宿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单元,研究和改善高校宿舍矛盾,就成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小矛盾没有了,大矛盾就没有了;小环境和谐了,大环境就和谐了。

二、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一般现状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的《矛盾论》中指出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和发展的矛盾自然也是客观普遍存在。同样,矛盾的另一大特性是其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不同的特点使其区别于别的事物;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矛盾有其自身的特点:女生宿舍成员闹矛盾多见,男生宿舍成员闹矛盾后果多严重;矛盾起因多与日常生活和学习有关,多数宿舍矛盾由小事件演变而来;当矛盾一旦激化学生多难以理智冷静地处理,而事后又多后悔后怕;等等。

三、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产生原因

第一、高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古语有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居”,差异太大或者太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必然会引起这样那样的摩擦和矛盾。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细节等方面。其中,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大学生个体消费观念的不同,消费的不同及其容易引发学生们的面子问题,成为宿舍矛盾的潜在引发点;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导致学生们没有共同话题,“话不投机半句多”;生活习惯和细节的不同大多是矛盾爆发的直接原因,其中尤以作息时间的不同最为突出,其他诸如打水、打扫卫生、物品归置等等一些细小常见的事物也能成为导火索。

第二、缺乏沟通:当学生们因为或大或小的事情产生分歧时,往往不能够很好的疏导沟通、及时地商榷解决,问题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时,便以大矛盾的形式出现。

第三、高校基础设施欠缺:首先表现在宿舍空间有限,一般学生宿舍以四个成员左右为宜,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加上现在住房用地紧张,很多高校的学生宿舍都是八个成员甚至更多,宿舍成员一多,各类人际关系矛盾产生的可能也就越多;同时,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住宿休息的场所,没有好的宿舍硬件条件,宿舍成员很难有好的心情基础,也就为宿舍矛盾打下环境基础;另外,近年来,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功能改制为后勤实体管理的物业服务功能,学生由原来的被管理转变为现在的被服务,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其所受的约束力减弱,学生的行为自主空间加大,矛盾冲突空间也就相应加大。

第四、时代新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的元素融入了大学生活,也融入了宿舍矛盾这个问题中。例如,随着通信和计算机的发展,使宿舍网络开始普及,是否沉迷网络、何时上网、上网内容等等分歧自然引发新的矛盾;而随着改革开放,一些性解放的思想和同性恋的现象也开始在高校校园弥漫,学生宿舍作为休息的场所很容易成为性活动的场所,性的私密性和宿舍的公用性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

第五、其他矛盾的连带效应:大学生在同一个校园学习、生活、活动,在其他方面的矛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回到同一个宿舍或同一栋宿舍楼,难免会产生连带效应,就宿舍的生活引发新的矛盾。

四、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表现形式及后果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和后果:第一,正面冲突:包括吵架、打架、斗殴、伤害对方身体,甚至拉来双方亲朋好友加入,这种类型影响及其恶劣,很容易使矛盾升级化、扩大化、白热化;多出现在男生宿舍,但近年来女生宿舍也常出现。第二,损害对方财物:可以表现为偷盗或损害对方宿舍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乃至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多为女生所采用。第三,诋毁、排斥对方:通过其他交际渠道散播对方的不利言谈,贬低对方形象;或者拉拢宿舍其他成员,达成“统一战线”,共同在宿舍乃至其他生活、学习场所排斥对方;女生多见。第四,采取“冷战”形式:表现为矛盾双方断绝一切往来,不说话、不接触,并且在其他场合和空间也形同陌路;多为女生所采用。第五,逃避矛盾对方:表现为凡是对方出现的场合尽量不出现,凡是对方参与的事情不参加,凡是与对方有关的事物不理会等等;女生多见。

五、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矛盾问题的改善对策

第一,切实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建立更加完善的以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德育为主的教育体系。十七大会议上,我党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那么我们在对待高校学生宿舍矛盾的问题上,就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德育为先。一要防患未然,加强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时起就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海报等渠道引导大学生们学会包容、理解他人,树立宿舍成员的团体观念;正常的教学生活同时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晚会、宿舍文化评比、宿舍主题卧谈会等宿舍生活相关活动,为宿舍成员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矛盾的习惯。二要扼杀萌芽、及时疏导;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定时、不定时地经常走访学生宿舍,同时安排学生党员、干部等学生骨干定期反映学生宿舍中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事无小事,努力将一切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及早解决相关问题,避免后续效应。从而立足高校宿舍这块阵地,有效促进高校教育工作。

第二,完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科学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框架,做到“有法可依,奖惩分明”:一要严肃处理、设立警戒;一旦发生因为宿舍人际关系矛盾引发的各类恶性事件,应当本着杀一儆百、设立警戒的原则,严肃处理,教导学生“见不贤而思自省”。二要挂钩奖励、树立典范:对于和睦团结的学生宿舍应当给与表扬与奖励,将有无学生宿舍矛盾与“文明宿舍”、奖学金及各项奖励挂钩,教导学生“见贤思齐”。

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后果以及解决办法,能够更加全面和有效地开展高校学生宿舍工作,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提高。

大学人际交往文章篇2: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心理调适

进入青年初期的女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育趋向成熟,她们的内心深处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的情感体验:开朗与忧郁、勇敢与怯懦、内心渴望人际交往与现实中退缩回避等。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女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人际交往障碍则首当其冲”[1]。人际关系不良已成为影响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给她们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学习效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人际交往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所谓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人际交往是女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女大学生学习社会角色必备的知识技能,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其次,人际交往是女大学生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是一个人青年时代重要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评价很重要;再次,人际交往有利于女大学生交流信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认识世界;最后,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女大学生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快乐、自信等心理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高校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总体上不是很理想,石油大学(华东)“女大学生素质研究”课题组对女大学生交际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的女生感到没有知心朋友,交往困难;25%的女生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50%的女生与同班、同宿舍的人处理不好关系,室友之间时常有敌对、憎恶的情绪,甚至极端的攻击行为;45%的女生觉得交往面窄。[2]下面试就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调适方法。

二、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

一)认知偏差引发人际交往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女大学生会更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较多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评价他人、社会和环境。体现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在交往中不顾别人的利益和需求,以服从自己的意志为目的,自私自利,过分苛求他人。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完全不顾别人的心理感受,稍不如意便翻脸无情或不理不睬,情绪大起大落、感情色彩浓烈;还有的交往模式尚未成熟,只与自己喜欢、合得来的人交往并要求对方顺应自己的标准。以这种思维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往往产生主观臆断、简单化的倾向。

2.把友谊过分理想化。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有将朋友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把朋友的一切言行都以“我”为参照物。与人交往,希望对方是自己的“翻版”,主观武断、独断专行地要求对方拥有与自己相同的爱好、个性。不尊重朋友的隐私和个人空间,认为朋友之间事事都该通报,似乎朋友有事不跟自己通气,就是不忠、不够朋友。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衡量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用如此理想化的标准去专横地要求朋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中国有句极富哲理的话叫“物极必反”。生活中,任何过头的东西都会走向它的反面。朋友之间的交际也是如此,过往甚密,反而容易出现裂痕,而把握适中的度,才能使朋友间的友谊成为永恒。

(二)情绪因素引发人际交往问题

1.人际交往中的自卑与恐惧。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况。人际交往中女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心理承受能力弱、行为退缩、瞻前顾后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类隐性自卑的女大学生,她们自尊心非常强,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但给人的表面印象却是孤傲、清高、难以接近,实际上这是对自卑心理的掩饰,是一种害怕受到伤害的自我保护。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是自卑心理的主要来源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卑心理的女大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能力、个性、外貌等,在自设的精神压力下陷入困境,过度恐惧失败使她们往往会回避与人交往,其结果是由于孤独而导致行为怪僻、偏执、游离于人群之外。更有甚者,产生社交恐惧心理,如果不及时调整,也许就会渐渐发展成心理疾病——社交恐惧症。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女大学生常有一些极端行为表现:如不能与陌生人见面、害怕别人的视线、不敢与异性沟通、不能在公共场所讲话、无法与老师做正常的交流等。在恐惧、焦虑情绪出现时,还伴有心慌、口干、出汗、心跳剧烈、面红耳赤、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这些都严重影响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学习生活。

2.人际交往中的嫉妒。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其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看到别人表现出色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经常拿别人的长处来折磨自己,却不注意自己比人优秀的地方;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伤害。女大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上进心,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有些女生内心深处总希望自己高人一等,遇事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不能容忍他人优于自己,也不能包容他人的错误,对强于自己的同学或冷嘲热讽,或不予理睬、针锋相对,甚至产生散布谣言、诋毁他人的念头,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人际交往中的猜疑。所谓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大都免不了猜疑,只是程度不一。猜疑过度的人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猜疑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错误的思维方式、个性中缺乏自信、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等。猜疑心理是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蛀虫,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个性缺陷引发人际交往问题

1.以忍让顺从维系友情。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通过交换满足彼此的需要,保持与环境的平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种利益平衡的功利性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体现在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就是希望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某些性格懦弱、有自卑心理的女大学生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需要,一味退让,委曲求全,过度压抑真实自我,没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观点和原则。这种为维系友谊的被动利益付出,会使女大学生烦躁、敏感、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2.过分依赖他人。有的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可能对某一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过分信赖依赖对象,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来没有给对方心理支持。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负担,并且产生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许多心理脆弱的女大学生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影响了心理健康。

(

四)能力欠缺引发的人际交往问题

部分女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不善于把握人际交往原则和使用人际交往技巧,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容易造成误会或隔膜,从而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进行。

三、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调适针对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调适:

(一)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建立理性认知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和人格的含义相同,都是指一个人在一生漫长的历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的总体。”[3]气质、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方面的动力特点,性格一般被理解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大学生交往中的人格因素是指以气质为生物基础,以性格为外在表现,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4]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性格则有利弊区别。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水平,女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主动灵活的适应能力等。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

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在个体认知过程中,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认知有理性认知和非理性认知两种情况。非理性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受非理性认知观念的影响。

在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讲座,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公益社团,利用网上论坛、自办报

纸、杂志、橱窗、校园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现场咨询、宣传月、心理素质趣味运动会、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帮助女大学生优化心

理素质,使之能够全面悦纳自我,不用“理想自我”去苛求“现实自我”,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个性和认知障

碍,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准确的自我定位、有意识的自我管理。

(二)开展人际交往技巧训练,提高交往能力

1.加强对女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教育和指导,培养乐于交往,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必不可少,例如以诚待人、与人为善,学会换位思考;沟通时要坦诚,接纳彼此的看法,并积极地倾听对方所表达的信息;彼此的要求和请求合情合理;培养幽默感,给予对方适度的真诚赞美;主动关心对方的成长与幸福;尊重他人的自由与适度地自我肯定等。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努力付诸于实践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必要渠道。

2.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辅导的特点是通过为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大学生交往能力训练辅导团体的优点是: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彼此关爱并相互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发现问题,探索自我,学习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目的是使女大学生开放自己、接纳别人、内化经验,促进自我发展、掌握交往技能、处理交往冲突,形成新的人际交往理念和交往行为。

(三)指导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抗挫折能力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受挫后为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用自己的方式把受挫时产生的否定情绪自我解决,减少内心的冲突和不安,保证心境安宁的过程。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的防御机制有:被动攻击、压抑、替代、退行、投射、否认等;积极的防御机制有:需要补偿法、积极升华法、幽默法、合理宣泄法等。正确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通常可以起到缓解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的作用。女大学生遇到问题通常容易采用消极、不成熟的防御方式,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帮助人暂时摆脱内心的痛苦,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加强有关心理防御机制的宣传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挫折做出正确归因,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引导女大学生以积极的、成熟的防御方式取代消极的、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人际交往文章篇3:大学生人际交经探析

一、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 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交往是必然的。 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 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 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 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 仅意味着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为他们走向 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心理、行动上 的准备。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人类的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任何人都需要与他 人进行交往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大学生正处于个性成熟 期,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了解和丰富自我,促进身心健康是 很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t3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 理论把人类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按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交往需要、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所独有的。交往需要是指 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它 是精神需要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交往 需要是很迫切的。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青 年期的大学生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德国 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 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没有任何人像青年那样处 在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受和理解。“人际交往是心理健 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肯定自我价 值,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需要。 善交往者,往往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很多。人在不断 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范围,接触更多人和事物的同时能正 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 识自己和他人,通过他人的反应、态度和评价,发现自己的 长处与不足,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才能合理定位自己, 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一个 人与人交往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接触的方面越广泛,对 自己的了解和评价就会更客观、全面。同时,人只有置身于 活动中,在不断与人交往中,才会动脑思考,才会有问题解 决,从而锻炼和提高记忆力、思维力,甚至有所创造。人在 交往中还会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 往,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提 高。如果长期缺乏交往,过于自我封闭,或常有不正常的交 往,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个性变态,极不利于 个体自身发展。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社会的人,相互交往是必然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要想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学习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掌握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领,获得和发展 自己的社会性。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这个社会化由外在教化转为个体内化,而内化的几种形式(模仿学习、主观认 同、认识加工、角色扮演)是离不开实际活动的,离不开人 与人交往的。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缺陷与偏差, 不能正常交往,是不能很好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诸如毕业 后,有的人在工作中盲然不知所从,不会与人交往,有的感 到社会很陌生,难以适应等等,结果造成心理上一些障碍: 学生不单把书本上的东西放到生活中检验,还要从生活中 学到好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与更多的人正常交往,很好地 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健全自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 .巴 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帮助他们、 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人际交往在历 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个体社会化中占重要地 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交往能力要求愈来愈高,人际交往 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大学生只有参加到 活动中,正常交往,才能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化。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在大学里,学生的人际交往无论在愿望、内容方面,还 是在方式上都具有同他们的社会知识经验相对应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第一,交往愿望的迫切性。随着年龄增长、知 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提高、生活空间扩展,大学生交往愿望迫 切。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交往问题的关注程度 超过了学习,那种希望被人理解、接受的心情尤为迫切。 第二,交往范围的广泛性。大学生的交往不仅限于同班同 学,涉及到班级之间、系级之间、师生之问、校内外等等人 员。第三,交往内容的丰富性。相近的年龄和社会认知水 平使大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活跃的思想,他们对各种自 然、社会现象都会注意,交往内容丰富。除专业知识外,广 泛涉及到文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日常生活 等方面。第四,交往系统的开放性。大学生求知欲,好奇 心强,易接触新事物,加上他们来自各地,家庭状况、生活各 异,决定了交往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另外还有,交往 心理的复杂性,大学生处在个性发展期,尚不稳定,有幼稚 和浪漫的心理,也有孤独和自闭的心理,交往中易产生很多 不健康心理。

2.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大学生个性因素和其所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异 性,导致了有些同学在交往中出现一些问题,给和谐的人际 关系形成造成障碍。据去年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 问题座谈会透露的消息,大学生中16%到25.4%有心理障 碍,其中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占一半以上,交往成为大学生 最大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人际交 往的负面影响下,加上他们本身知识结构、心理、认知能力 的局限,使得他们在交往中存在认知、情感和人格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问题主要有:难以和别人愉快相 处,缺少知心朋友,与他人交往平淡,与他人交往不良等,以 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存在种种不健康心理,如面子心理、冲 动心理、封闭心理、异性交往心理等,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使 学生陷入交往困境中。其中,封闭心理较为严重。由于在 高中阶段只顾学习,几乎没什么交往,这种长时期形成的闭 锁交往心理使大学生很难走出狭小的交往圈。交往中有一 种难以克服的惰性,加上“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使得大 学生常常独自诉说自己的想法,很少与别人交流。现在大 学生的交往困难主要表现在不会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不 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交往技巧与原则,有 的有自闭倾向,不易被交往,有的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 做人的原则而随波逐流等,易导致心理问题。大学生在人 际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都属于交往心理 障碍。这些障碍有属于认知方谣,有属于情感方面,还有人 格方面,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心 理踺康。

三、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

1.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

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包括人际认知教育、缝康情绪教 育、人格教育、交往知识和技巧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就要从认知人手,掌握正 确的人际知觉,避免人际知觉中如第一印象、刻板效应、晕 轮效应、近因效应等各种人际偏差,同时要了解人际交往 因素(如交往目的、交往工具、交往情境)和人际吸引因素 (如相似因素、互补因素、特质因素、仪表因素)在交往中 的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还要注意到健康情绪和健 全人格的培养。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追求,要有宽广 的胸襟,能够理性的适应生活,能够寻找身边的快乐。还要 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变消极情感、 冲突情感为积极、健康的情感。 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还要重视人际交往方法和 技巧的培养。从交往心理角度看,要积极的自我暗示:心理 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识的心态会使人以 开放的方式走向人群,使人心地坦然,很少有先入为主的防 御心理,因而言谈轻松自如,运用积极暗示能减少不良的自 我表象,在交往中有坚定的自信。要主动、热情地待人:“热情”最能打动人,是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自己 首先要愉快起来,同时对他人要感兴趣。实践表明,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自己感兴趣的人。要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 人物:自我尊严得到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 最强烈的心理欲求。交往中要让他人保住面子,不要试图 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要去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要 坚持正确的交友原则:真诚待人,平等待人,宽容待人,求同 存异,互助互利。

2.组织大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的社会行为都是 在与他人与群体发生关系活动中改进和养成,从而形成良 好的交往能力。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的集体组织, 这些组织应该给学生提供健康的丰富的集体活动,如举办 心理卫生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团会等,开展健康的 校园文化活动及文体活动,让同学们参与其中,培养积极交 往心理。也可利用假期和教学实践环节深入到工厂、农村 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广泛与社会接触交往。班级是学校 教育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里 度过的,班级给学生的影响至深至巨,能否形成良好的班集 体影响到学生之问的交往和心理相容度。而良好的班集体 的形成涉及到集体目标的确定、干部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建 立、活动的展开、行为规范的内化和正确舆论的形成等问 题,这些要放到具体活动中来完成,只有组织各种活动,学 生参与其中,人与人交往,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 人健康发展。

3.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针对大学生存在交往困惑或障碍,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应 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或小组辅导。小组辅导感染力强,体 验深刻,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减少顾虑,效果易巩 固,尤其适于适应不良的人。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在编好 的心理剧中扮演角色,或在生活中“扮演”与原来性格不同 的角色,从而学会去与他人打交道。也可采用信心训练法, 用来帮助性格过于退缩,经常压抑感情,不敢表达意见和受 人欺压而不敢抗议的人,经过训练后使其增强信心,敢于坦 诚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意见。此法主要用于增强自信 心和社交能力,也称为社交技能训练,尤其要强化大学生在 请求、拒绝和真实表达自己的见解三方面的社交技能训练。 也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他方法,如系统脱敏法,对于矫治恐惧、 焦虑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自助方法,又如松弛训练法,通 过肌肉的放松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达到 精神上的放松。另外,在小组中可以让大家自由结对、互帮 互助。总之,要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让原来交往困难的学 生能够进行正常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