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

2016-11-10

在初三的历史复习阶段,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初三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一)

1、西周分封制

(1)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性贵族(如姜尚等),建立起许多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

(2)封王(诸侯王)义务与权力: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王指周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职。权力:在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臣民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

(3)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2、秦兼并六国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一)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统一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汉武帝大一统

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史称“推恩令”)

(2)经济政策: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3)文化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为了改变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科为主。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其消极作用突出出来了。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到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才被废除。

科举制产生的作用: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初三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二)

一、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从商鞅变法看,要成大事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5)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6)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时间:1898年6—9月;(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4)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强学会;(5)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又改名为《中外纪闻》;(6)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帝;(7)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8)内容(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训练新式军队等;(9)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10)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11)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

四、中国的农村改革

1.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

(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还没土改,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2)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措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6)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1956年

(2)原因: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途径(方式):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1956年建立了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

初三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三)

一、“九·一八”事变:

1931.9.18,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东北三省沦陷;中国进入艰难的局部抗战时期

二、西安事变

1.概况: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国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10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

三、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日军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

2.南京大屠杀:1937.12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3.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徐州会战组成部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5.百团大战:彭德怀。朱德指挥八路军取得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6.抗日战争胜利意义: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四。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

内容:(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了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2)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初三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9

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

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成立新中国———开国大典1949.10.1

准备: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大典: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开始向社会主义眼过渡。

②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终于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④新中国的成立是祖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