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范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篇1
浅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都产生于19世纪初,是两股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重要的潮流。它们源出一家,随后分流。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的详细考察,特别是对二者在历史演变中呈现的本质区别和相互联系的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于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衍变
“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一直是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最为重要的潮流,关于二者关系的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这或多或少地给我们对二者的理解和把握造成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本义、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对于我们新时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仰,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衍变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主要支柱之一,“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从而彻底地解答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变革方式以及无产阶级的最终奋斗目标等基本问题,并在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逐渐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民主社会主义也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相融到最后又走向背离的历程。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而首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一词的是恩格斯,在1873年的《论住宅问题》中,他说:“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即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达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过渡。”此后,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可见,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党性,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理论。1917年,列宁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全球的局面。此后,特别是在二战后,科学社会主义和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各国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下,纷纷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与时俱进,逐渐丰富、完善,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态势。这些理论都共同地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暴力手段的革命道路,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及共产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衍变
在历史上,民主社会主义是由社会民主主义逐步衍变而来的,其主张在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的既定框架内,通过渐进性的社会改良运动,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民主,以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团结互助中获得公正并自由地发展自己。民主社会主义被社会党国际和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本文统称社会民主党)奉为圭臬。19世纪90年代之前,社会民主主义是欧洲各种政治派别,诸如蒲鲁东派、拉萨尔派、工联主义者等在工人运动中“不把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的口号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人”,都纷纷使用的一个时髦政治术语。有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处处不把自己称做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做共产主义者。”
1 相通阶段。
188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威廉·李卜克内西在一次演讲中最早使用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他说:“民主社会主义深信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它骄傲地拒绝了同现存制度的任何妥协,力求为社会争取一个民主国家,以便在社会主义的原则上组织社会。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臆想的社会主义,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一样。”这句话既表明了变革旧世界和创建新世界的要求,也精辟地说明了民主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在这里,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相通的。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国际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公认的指导思想,那些使用“社会民主主义”的党已将它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并且“实际上也把自己的纲领和策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这时的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上是工人运动中一种马克思主义居主导地位的革命学说和流派,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化阶段。
但从1896年开始,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断言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愈是民主化,巨大政治灾变的必然性和机会就愈减少。”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修正,“在一百年以前需要进行流血革命才能实现的改革,我们今天只要通过投票、游行示威和类似的威迫手段就可以实现了。”因此,社会民主党的目标是“促成和保证现代社会制度在不发生痉挛性爆发的情况下转移为一个更高级的制度。”而党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就必须变成“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良政党”。他提出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公式,成为社会改良者的思想信条。在伯恩斯坦主义的影响下,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蜕变为社会改良主义。其后在第二国际中走向分裂,内部出现急剧的左、右两极分化,各国社会民主党纷纷信奉这种社会民主主义。
3 背离阶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列宁认为那些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战争的社会民主党领袖是已背叛了社会民主主义,整个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已遭到玷污。因此,列宁在1917年4月第一次提出“抛弃被他们玷污和败坏了的‘社会民主党人’这个称号而恢复共产党人这个原先的马克思主义称号,”且在同年9月发起成立了由各党左派组成的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
191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在“七大”上根据列宁提出的“现在已经是丢掉脏衬衫、穿上整洁的衣服的时候了”的要求,率先正式改称俄国共产党,并且在1920年第二次世界代表大会通过的加人条件规定,申请加入的党不仅要改称共产党,而且要修改“旧的社会民主主义纲领”,还必须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清楚了解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区别。从此以后,在共产国际及各国共产党的文献中,社会民主主义成为一个贬称,正式成为了社会改良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同义语,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被指责为与法西斯主义在本质上一致,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1923年,由原第二国际的右派组建的伯尔尼国际和中派组建的维也纳国际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继续在欧美工人运动中鼓吹改良主义。他们为标榜自己所奉行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的,而共产主义的苏维埃政权是“不民主的、恐怖 的专制”。当时考茨基在攻击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时,再度宣称只有经过民主才能通向社会主义,断言布尔什维克的做法犹如“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种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二战后,在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积极推动下,“社会党国际”于1951年6月3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大会上重建,大会通过《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的宣言,简称《法兰克福宣言》,正式将“社会民主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明确宣布“民主社会主义”为社会民主党人的意识形态,把实现“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苏东剧变后,社会党国际在1992年的“十九大”上再次将自己思想体系的名称由“民主社会主义”颠倒成“社会民主主义”,意在和苏联东欧的“现实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二、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是同源而生,但在各自的不同衍变后,前者已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后者则蜕变为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是一种“不结果的花”,二者呈现出本质的区别。
(一)指导思想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共产党人如果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那就说明党的性质已经蜕变;如果不与时俱进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那就说明党的理论已经僵化。民主社会主义则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要么全盘否定、全面抛弃,断绝自己同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要么将马克思主义混同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只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方法和批判方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开方程的钥匙,但结果应当由当代人算出,”要么就肆意歪曲、篡改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二)党的性质与作用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党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先进性。邓小平指出:“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m由于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有如“攀登一座还没有勘察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早经试验合格的东西,”因此共产党的领导不会也不可能没有失误、错误,但这决不意味着就要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而应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困难,更加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则崇尚多党竞争,强调党的超阶级性性和改良性,认为社会党的基础应该是全民,而不应该只是哪一个阶级的。以一种普适价值的面孔掩饰其空洞的思想内容,以一种全民的姿态掩盖其内部的权力纷争。
(三)对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坚信“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一道路是曲折的甚至难免发生某种暂时的复辟,但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本质特征的共产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
而民主社会主义,他们始终坚持伯恩斯坦关于资本主义“是有伸缩性的,有变化和发展能力的。用不着炸毁它们,只需要继续发展它们”的观点。民主社会主义由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其目标,逐步发展为仅仅把社会主义只是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最后认为资本主义无可替代,甚至伙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四)变革现实的道路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有两种形式,“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灭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恩格斯晚年曾对德国党利用议会斗争和普选权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它们是“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是工人“解放的手段”之一,当然他始终不忘告诉工人,开展合法斗争是有原则的、有条件的,决不能“放弃自己的革命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对此,邓小平有一个精辟的总结:“历史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来说,总是弱于敌对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民主社会主义则反对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极力诋毁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共产党领导,主张渐进地变革社会,将和平取得政权作为唯一的方式。法国社会党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就是继承特定的资产阶级社会、特定的工业状况、特定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在各个领域施以持续的压力,从而打开通向议会的道路”,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改良和修补而非摒弃。
(五)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态度不同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基础,因此《共产党宣言》指出,立志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地决裂,并且“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制,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况,但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则归全社会所有。
民主社会主义一开始也主张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后来社会民主党在执政中推行国有化受挫。在这一问题上便逐步退让。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容许有私有制的存在,不再将生产资料的公有当作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其明确提出要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并不阻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公有化不会自动地给人们以更多的自由,不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特效药。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卡尔松提出的“职能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剥削的关键不在于财产私人占有,而是生产资料管理权操纵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不必取消私有制,只需把经济管理职能社会化,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和平地向社会主义转化。
三、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相互联系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虽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二者毕竟同源同宗,也有相似、相近甚至相融的地方。
(一)思想渊源的一致性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思想起源。直到19世纪末,由于修正主义的出现才使得社会民 主主义逐渐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但并不能因此否认马克思主义曾对它的深刻影响,直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其还有一定的影响。
(二)变革资本主义的一致性
虽然民主社会主义放弃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但与科学社会主义一样,都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对资本主义进行激烈的批判,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变革。所不同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以暴力革命为一般规律,而民主社会主义则主张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改良的办法渐进地实现。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生了新变化。经过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使西欧各国的社会党实现了通过合法途径上台执政的目的。社会党执政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了许多有利于社会中下层广大民众的政策,如:建立以监督经济权力为核心的经济民主、旨在使所有人摆脱各种自然困难和各种社会依附的福利制度、基金社会主义等等,这都是以剥夺资本的权利甚至剥夺资本本身为目的的,它们的实施引起了资方的抵制和抗议,这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中也是很少见的。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社会党的改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它始终是以变革资本主为己任的,是资本主义内部的否定力量之一。
(三)阶级利益的一致性
社会民主党代表的也是社会中下层的利益。首先,从社会民主党产生的背景来看,社会民主党也是19世纪初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产物,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其理论——社会民主主义也是表达了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和改变这种统治的强烈愿望及所采取的方式、途径;其次,从社会民主党的选票构成来看,支持社会民主党的选民大多数是靠工资为生的被雇佣阶层。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队伍日渐萎缩,他们在社会党选民构成中的比例也在不断降低,尽管如此,社会党仍是一个代表被雇佣阶层、小生产者和各种自由劳动者的政党。再次,从社会党的政策取向来看,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党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扩大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尊严,是有利于处于社会中下层广大劳动者阶层的。
(四)国际政策的一致性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支维护并促进世界和平的力量。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和平是其基本价值之一,维护并促进世界和平是各国社会党的政策目的。在战后半个多世纪里,社会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国际政策,如反对全球和地区霸权、反对毁灭人类的核战争、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消除南北贫富差距、支持联合国采取措施援助不发达国家、反对种族歧视等。冷战结束后,面对新的形势,社会党国际又敏锐地注意到由于饥饿、贫穷、环境破坏、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而引发的新危险,注意到还存在恐怖主义、毒品交易、地区性冲突等大量不安全因素,并为此提出了保护人权、保护环境争取可持续发展、建立全球合作机制共同努力解决新问题等一系列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实际政策使他们成为全球和平的倡导者和一支可依靠的力量。
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在非本质层面上有着相互的联系,但二者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必须要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一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条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道路,是现实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因此,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有益的方面,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永远放射出璀璨的时代和真理光芒,照亮人类进步事业的坦途。
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范文篇2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要:随着改革大潮的推进,我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全得利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尽快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展 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丰硕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全面学习深入探究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一、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国刚粉碎“四人帮”,“左”倾的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处于徘徊状态。而此时,世界的主题已由革命和战争变为和平和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正在思考并着手进行改革。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勇于突破“左”的思想束缚,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使我党的思想路线又重新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轨道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世纪之交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情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呈现出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这要求我党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总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从党情上看,随着我党执政时间增加,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的提高,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党在从严治党的方针下,进一步提高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想想,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知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与中国发展的新形式、新阶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一定能够争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同上,第12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周本贞.解放思想科学发展[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5]王国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