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2017-01-03

在高中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下,如何有效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意义上地实现现代高中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一:体育教育的学科渗透途径

摘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学科渗透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首先教师要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其次教师要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同时还要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渗透;评析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学科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让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在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学中获得法制教育,懂得创设和谐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途径,让学生获得学科渗透教育。

1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1.1抓住体育教育中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渗透教育。现在的一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意志性格以及良好作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初中体育1500m跑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跑步的时间较长,一些学生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导致出现一些学生不愿意继续跑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品格。教师在学生进行1500m跑之前指导学生在1500m跑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德育教育:“1500m跑训练不仅会让我们提升耐力和体育竞技能力,还能让我们锻炼身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在体育训练中遇到了困难,坚持了下来,那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会有勇气坚持下来,永不放弃的。”教师在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能让学生勇敢地接受体育训练中的挑战,教师由关心学生的本性发展,到增强学生的技能和思想教育,既发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成效,又发挥了学生的健身成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

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都能够获得德育教育。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以自身的行为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教学中结合球类集体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在球类运用中的集体荣誉感;而在体育各种游戏活动中,则让学生形成团结负责的良好心态。例如,在初中排球技术的教学中,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的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八年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形式的特点选择排球游戏教学:“在排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的乐趣,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排球运动中我们需要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因此一定要振作精神,将自己还没有掌握好的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继续熟练化,才能和同组的队员共同合作完成排球训练。”学生完成单独训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游戏:“现在我们自由结组,小组内练习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每个人都充当其他同学的医生,为同学诊断垫球技术的成败。同学之间要互相诊断同学垫球技术有没有问题,寻找病因,向完成的好的学生学习。”通过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小组内传球,学生不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在排球运动中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2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2.1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中融入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而且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制力,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心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逐步具备法制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法制行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适当的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常规、体育游戏教学、体育课堂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育竞赛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八年级体育《快乐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往返跑练习学到快速奔跑的技能,在折返过程中体会重心下移和转体迅速起动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快乐往返跑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现在我们进行准备活动,我们绕圈跑200m×2后进行跳房子搬家游戏。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超越规则进行体育游戏。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法制法规一样。”学生分成2组,在规定的场地内单足接力跳,按照规定动作跑动有序、动作到位。学生完成准备活动后,教师组织快乐往返跑练习:“同学们按每组6人的形式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在往返跑的过程中第1个同学要从起跑线快速跑到规定终点线位置上,摸到线后转身迅速折回起点,摸到第2个同学的手心,第2个同学开始跑。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礼貌、讲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性,要明白违法乱纪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25m×4往返跑。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也要运用法制观念来引领同学。教师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2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渗透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体能、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让体育课堂既成为锻炼学生体育能力的课堂,又成为能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优秀品质的课堂。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法制渗透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例如,在九年级下学期《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跳动中用“踏上式”越过低高度的垂直障碍物、用“跨步式”跨过一定高度的水平障碍,就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注意在积极认真练习的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学生成2列横队集合,教师组织教学,并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按口令由2列横队变为4列横队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注意力:“体育课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自己在体育上的不足,争取在每一堂体育课堂中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同学,首先要培养自己克服障碍的能力,同时要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遵循体育运动规则。只有真正遵循了体育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接下来,学生开始分小组自由练习“踏上式”越过垂直障碍与“跨步式”跨过宽度障碍,教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逗闹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渗透法制教育。教师遵循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法制渗透,能让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形成法制观念、模范守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体育课堂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3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3.1在体育教学中寻找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人本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懂得亲近、关爱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益处,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真正的体育课堂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性质以及课程价值的课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要紧抓住体育户外活动多的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带着环保意识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灵在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净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了熏陶,从而体育课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3.2教师要开启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

主动运用环境保护意识保护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时时处处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与周围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能动主体。在体育课堂中,湛蓝的天空中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让学生颇有自由自在的感觉。教师要寻找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环节中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兴趣,从而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

4结语

在体育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教学策略,从不同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教师不但要将学生培养成体育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家华.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5).

[2]陈惠波.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探讨[J].广西教育,2001(35)

高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通识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论语•为政》中的“君子不器”进行意义解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现实矛盾进行深刻分析,提出师德教育常态化,实践管理全程化,课程改革订制化等改进策略,以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君子不器;体育教育;专才;通识

一直以来,人们关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专才”与“通识”教育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往往只强调了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因此,站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思考,拟借用《论语•为政》中“君子不器”的核心思想,用以反观当代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以求发现本质矛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1“君子不器”的意义剖析

对于“君子不器”的诠释,古往今来说法众多。因此,本文为了更好地阐释“君子不器”的深刻含义,将分别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剖析,从而探索“君子不器”的现实意义。

1.1哲学意义

“君子不器”在哲学上,可以读作人非robot(机器人),即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1]。换句话说,人应该发挥自己的潜在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作为某种机器或机器的某个(社会、科技、政治)部件,变成自己创造出来反而控制、占领并压迫自己的异己力量的奴隶。这种异己力量包括科技成果、权力意志、名誉地位等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人生的态度问题上,君子最注重的是“道”,正所谓“道而不器”,即人的一生应该努力追求自然的或社会的根本规律,而不是满足于受外部力量影响被迫从事个别的、具体的,带有依存性与局限性的工作,将自己牢牢地束缚在工具性、手段性的社会位置上,从而失去了主体的独立性与能动性,最终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甚或畸形发展。可见,在哲学层面的“君子不器”更强调人不能被异己力量所控制、奴役的意义。

1.2社会学意义

在社会学层面上,“君子不器”解释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君子”是作为“社会脊梁”的士大夫,他们读书、做人、做官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不是也不应该是某种专业人员。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现代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为启蒙而运动,为救亡而革命,即使各有所长所专,但也大多“心忧天下”而“不器”。到了20世纪末,我国开始逐步迈进现代社会,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这使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成为了如医生、教师、工程师、律师等某种专业人员而被“职业化”,变成了社会的各种“器官”。当然,这是概而言之,实际情况则更加复杂。第一,专业人员中也不乏“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s),他们时刻关注“全局”(世界、国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第二,即使不发表观点,他们对其专业之外的许多问题也有研究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君子不器”。因此,我国目前正处在以“士大夫—知识分子”(即“君子”)为主要阶层的传统社会,逐渐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导和骨架的现代社会。并由此带来了专业化的加强和使命感的失落,“学问家”的凸显和“思想家”的淡出等各种现象和问题。可见,在社会学层面的“君子不器”更强调人不应该仅作为某种专业人员,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意义。因此,如何承继“君子不器”,张扬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在专业化已成大势的今日,显得尤为重要。

1.3教育学意义

从教育学上分析,“君子不器”是指真正的君子之修,即学习者不仅能够打破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壁垒,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融汇贯通,还要使其成为由内而发的本领,做到“游于艺,通于艺”。虽然“君子不器”与“游于艺”在表达方式上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告诉人们“君子”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固化的一种才艺或几种才艺,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内化修养。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授人与鱼”,而是“授人以渔”。因为,学校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全部教授给他们,知识和技能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和创新。只有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更新与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即使面对完全陌生的问题,也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条理清晰地把问题解决。这种更新创造能力似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却是由内而发的本领和内化于心的修养,是滋生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基础[2]。可见,在教育学层面上,“君子不器”更强调人不应该单纯地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而应该更注重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达到处理问题游刃有余。综上所述,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君子不器”的含义,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本文在讨论体育人才培养问题时所借用的“君子不器”,在这三个层面上都有阐释。

2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困惑

2.1专才之困

专才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模式[3]。我国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设置上长期以来受到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重技术、轻能力、重理论、轻素质,更多地强调专才教育,教育的重心落在受教育者对某项运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体育实践教学观念落后,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在一些体育专业理论课学习中动手环节少,被动接受多;实践的内容陈旧、随意、零散;实践的教学基地有限,与社会机构联系不紧密,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缺乏创新、形式单一,缺少良好的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等。这些体育实践教育的缺失,不仅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择业选择受限,更使学生的创造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成了无源之水,如篮球专业的学生不懂足球和排球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将自己紧紧地束缚在所谓的“专项”里面,不去探究相关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学习,更不用说综合运用、融会贯通各种运动知识和技能了。如此“专项”的准体育教师到了中小学以后,面对新课改,变得不知所措,不是对体育课“管得太严,就是放得太松”,上课的“随意性多、计划性少”,既无法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质量,也使体育教学陷入了新课改的困境中难以自拔。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体育教师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匮乏,以及综合素质的欠缺。

2.2通才之惑

专才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弊端,使人们意识到单一型人才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应该更广泛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多方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于是,国内各个体育专业高等院校竞相增加了体育相关专业的种类和数量,如体育经济管理、体育新闻、体育艺术等,同时增设了一系列的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毕业生择业竞争力,但是事实上,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暴露了一些不足和弊端。如一些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体育产业经济管理、教育政策法规等选修课,但是课程的设计、学科内容与社会需求、学生实际相脱离,课程设置只是为了设置而设置,结果造成体育应用类课程与体育理论只是简单的结合,未能从现代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角度对体育应用类课程进行系统的论证和编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知识零散、技能肤浅,难于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形成了体育专业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现实矛盾!

3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进路径

3.1师德教育常态化,以培养德智兼备的人才

孔子的“君子不器”之论,对于我们如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大学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表面上看,大学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类若“制器”,但绝非“制器”。正如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可见,大学的要义不在“制器”,而在于“育人”。对于即将成为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注重师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和家长对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师存在着一些世俗偏见,人们惯性地认为“体育课就是一个哨子,两个球”,没有什么知识和技术含量,针对这种偏见,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要自重、自励、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将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自己的本能反应,这样在将来走向体育教育岗位上,才能忠于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担负起为提高国民体质健康的历史重任。当然,师德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形成。也就是说,学生在平日的体育专项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专业学习作为服务社会的本领来对待,并以此为巨大的思想推动力,达到以德育促进智育,智慧和德行共同发展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自身在“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下,实现期望中的“厚德载物”。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些缺乏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将专业课学习看成是在社会中取利的条件或出售的价格,那么这不能不说是大学教育的悲哀。可见,“君子不器”对于现代大学的办学之道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3.2实践管理全程化,以培养知行统一的人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一个思想和实践相统一的主体,而不是一个被制的“器物”,被限定了某种用途、用废即止、别无他义。因此,仅仅掌握书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要进一步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地化作力量,这就需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建设社会、改造自然、塑造人格等方面由知而行,切实把知识变成行动的动能,实现知识的价值。所以,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除了要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体育教学和指导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体育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除了要以研究型人才为导向,还要强调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类课程的比例,同时提高理论类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适当开发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学校要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加强管理和引导,在管理过程中,抓好实习各个阶段的工作,如准备阶段,除了要进行实习动员外,还要让学生对实习内容有所准备,包括足、篮、排三大球,中小学田径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准备,组织运动会和体育比赛的准备以及课余训练的准备等等,让学生能够有备而战;在实习的中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各个实习点进行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实习状况及遇到的问题,与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改进专业课的课程结构,以适合时代的发展,而不是在“象牙塔”里凭空想象去培养所谓的“体育人才”;在总结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使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除了教育实习外,还可以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如开展一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咨询活动、体育文化的传播、竞技赛事管理等,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样,即便毕业后没有成为体育教师,也可以在社会上的其它行业不断地发挥自身的动能与潜能,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社会,这样的人才绝非“若器之人”所能比并。

3.3课程改革订制化,以培养博渊兼修的人

在大学阶段,本科生学习的课程往往由学校进行管理和规划,在课程内容和结构设置上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专业课程划分过细,学时安排不合理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设置;选修课肤浅、杂乱,缺乏有深度、能够传承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课程,导致学生以“混学分”的心态去选课。另外,教材过于陈旧,再版质量也不高,导致“新瓶装旧酒”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这样的课程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阻碍了学生成为一个博渊兼修的人。因此,有必要在课程建设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订制化的改革,即学校广泛采纳学生个体和用人单位提出的订制要求,有魄力地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创造自己学院的培养特色,改变一些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如为增强体育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可以增设一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运动损伤应急处理、安全事故法律法规、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不断深造,挖掘自己的潜能,适应未来的挑战,终生学习。

4小结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用“君子不器”来告诉我们后人,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宗,而不是“制器”,不要制造“工具人”,而要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深切人文关怀的人。可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虽应精学本专业但却不能仅当一个专业的“工具人”,而应该成为一个触类旁通、推十合一,有创造性的人。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李娓.君子不器:当代大学育人目标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2):63-66.

[3]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