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从投资者理性预期出发,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相关为前提,以市场微结构理论和投资者信息解读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信息披露质量和投资者信息解读能力影响资本成本的模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文范文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汇率传递效应研究
内容提要: 汇率传递效应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从基础理论、传递程度、影响因素、政策含义四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发现汇率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并且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汇率传递效应有所差异,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商的市场势力和进口国国内商品对进口品的替代能力有所不同。另外,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研究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分析视角,认为下一步的研究应基于我国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对现有模型和方法进行调整,进而准确判断人民币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金融市场 汇率传递 因市定价 不完全竞争
中图分类号: F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70(2010)02-034-05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美元,而是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同时在市场供求的基础上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制度由长期以来的固定汇率制变成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汇率调整机制更加富于弹性,汇率变动趋势逐渐增强,汇率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其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即汇率传递效应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汇率传递效应指的是名义汇率变动对一国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Goldberg和Knetter(1997)将汇率传递效应定义为“由于进口国和出口国汇率变动百分之一所导致的以进口国当地货币标价的进口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这是一个狭义的定义,仅指汇率变动对进口品价格的影响。一般认为,进口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导致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随之变化,于是汇率变动的影响还会继续传递至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等一般物价水平。因此,现有的主要文献基本采用广义的定义,认为汇率传递效应指的是名义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品的进出口价格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
汇率和价格水平的关系一直都是国际经济学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先后放弃固定汇率制,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和传递作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在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的条件下,美国的进口价格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这引发了很多学者对汇率传递系数的关注和探讨。20世纪末期,许多工业化国家借助稳定性的货币政策抑制了通货膨胀预期,使通货膨胀率显著下降,汇率传递效应同时也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于是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汇率传递和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汇率传递再度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
一、当前有关汇率传递研究的进展评述
对于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使用经典的经济理论构建汇率变动和物价水平之间的联系,以此作为研究汇率传递效应的理论基础;第二,利用各个国家和行业的数据验证汇率传递效应的程度及其稳定性;第三,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汇率传递效应的种种因素;第四,基于汇率传递效应对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进行再认识,并分析这些政策和汇率传递之间的相互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
(一)基础理论研究:购买力平价和因市定价
对汇率传递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不论是早期对汇率传递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是对宏观波动因素和微观企业行为的探讨,乃至对汇率传递效应稳定性的检验,虽然各自的研究着眼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将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作为基本的理论架构。一价定律的含义是:当贸易是开放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时,即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贸易市场上,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地销售,其价格都必然相同。汇率的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就建立在一价定律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并将一价定律从单个商品推广到所有商品。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假设,其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
起初经济学者对汇率的研究主要是在假设绝对或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下来进行,但是由此而必然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或一价定律是否总是成立?带着这样的疑问,Richardson(1978)以及Giovannini(1989)等学者分别使用不同的数据和方法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了验证,都给出了负面的结果,说明汇率变动对物价的传递并非是完全的。
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得不到数据上的支持,很多研究者开始分析现实当中导致汇率传递不完全的因素,其中Krugman(1987)最具有代表性,他重点分析了产品差异对汇率传递效应的影响,认为企业差别定价策略和价格加成行为是导致汇率传递效应不稳定和不完全的主要因素,垄断竞争者面临汇率变动时的最优策略就是根据汇率变动调整成本加成,导致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降低。Krugman将垄断竞争厂商由于汇率变动引致的成本加成调整行为称为因市定价,这成为了从微观层面研究汇率传递的理论基础,即因市定价理论。
(二)传递程度研究:系数和稳定性
1. 汇率传递效应的大小
目前已有较多学者对汇率传递系数的大小进行实证研究检验。起初,在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的盛行将汇率传递效果的检验引入到微观层面,实证研究多数将汇率看作是一个外生变量,并根据某种产品或者某个产业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着眼于汇率变动对特定产品价格的影响,而不是对一般物价水平的总体影响。由于当时美日贸易量较大,很多研究基于美日间贸易数据来进行。后来,实证研究的重点逐渐过渡到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总水平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上来,多采用各类价格指数数据进行检验。
Marston(1990)根据1980年-1987年间日本部分行业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实证检验了美元兑日元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汇率变动对这些行业价格的平均影响约为50%。Gagnon和Knetter(1995)则收集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四国汽车行业的数据,检验了汇率变动对这四个国家汽车出口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汇率的传递效应约为30%。
进入21世纪之后,对新兴工业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Korhonen和Wachtel(2006)利用独联体国家的数据检验了汇率传递效应的系数、规模和滞后性,研究发现,独联体国家的汇率传递效应普遍比较大,滞后周期也比较短,通常汇率变动会在1年内基本反映到国内价格的变动中。Fuentes(2007)选取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和乌拉圭四个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各自的汇率传递效应在不同时间周期内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平均来说这些国家的汇率变动在1个季度内对进口品价格的影响系数为75%,在1年内对进口品价格的影响几乎可以达到100%。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是不完全的,而且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汇率传递效应,Camp和Goldberg(2005)认为,具体到某个产业时,汇率传递效应的国别差异非常明显,发达国家的汇率传递系数通常要小于发展中国家。
2. 汇率传递效应的稳定性
20世纪90年代,很多国家出现了本币大幅贬值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现象,使得这些国家能够在改善贸易收支的同时避免实际收入损失和通货膨胀压力。这意味着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变得更加不完全,这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试图通过研究汇率传递效应对上述现象做出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这些研究的重点是汇率传递效应的稳定性,即实证检验汇率传递效应是否趋于下降。
起初一些研究者认为,汇率传递效应实质上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后来很多研究都给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随着时间的变化,汇率的传递效应也在改变,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都呈现出下降趋势。McCarthy(2000)利用1976年-1998年9个工业化国家的数据比较了不同时期的汇率传递效应,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1982年前的汇率传递系数要比其后的系数更高,也即汇率传递效应处于下降趋势。Sekine(2006)、Ihrig(2006)和Marazzi(2007)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三)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市场结构和宏观开放程度
1. 微观市场结构对汇率传递的影响
因市定价理论说明,出口国厂商在进口国市场上的垄断能力直接左右汇率对进口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基于这一点,很多学者将实证分析的焦点放在那些对微观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上,比如国内商品对进口品的替代能力、出口商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口品的需求弹性以及企业的定价策略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因市定价的能力,因而对汇率传递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
Dornbusch(1987)认为汇率传递效应受到以下两类影响:第一,进口国国内市场上的产品与进口品的差异化和替代程度越大,汇率传递越明显;第二,出口商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越大,价格歧视的程度越高,汇率传递越明显。Hooper和Mann(1989)研究发现,汇率传递效应取决于进口品和国内商品的差异化程度,以及国外出口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这直接影响了市场竞争程度。如果差异化程度越高,则相互替代性越小,国外出口商维持利润加成的能力也就越强,于是汇率传递效应就越明显。Yang(1997)的分析重点是进口国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对需求弹性不同的商品价格水平的影响不同,弹性越小则汇率传递效应越大。
2. 宏观开放程度对汇率传递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显著增强,促使一些学者从全球化经济结构的视角对汇率传递效应进行分析和解释,考察影响汇率传递的各种因素。例如,Bodnar、Dumas和Marston(2002)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生产模式来说明不完全汇率传递的原因,他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企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很多国家,那么最终产品的成本就和多种货币相关,只要不是所有货币都相对于进口国货币升值,就会出现汇率传递不完全的现象。所以说,企业生产所跨国家越多,汇率传递效应就越小。Gust、Leduc和Vigfusson(2006)利用开放经济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检验美国汇率传递效应的稳定性,研究发现美国的汇率传递效应出现显著下降,汇率波动对进口品的影响程度明显减弱。研究指出,汇率传递效应下降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进而导致交易成本的下降,因为这会增加出口商的加成比例,进而增加因市定价的空间。Slavov(2007)认为全球化过程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产品供给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进而削弱了企业的市场势力,于是导致了汇率传递效应的下降。
(四)政策含义研究:货币政策和汇率体制
1. 通货膨胀及货币政策
近年来,关于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逐渐和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联系起来,其关注的重点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外部影响导致的汇率变动和国内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因此研究方法多为一般均衡方法,研究对象多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小型开放经济国家,这类国家的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于是较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
Taylor(2000)率先探讨了汇率传递效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Taylor的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假定一个典型厂商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来预先设定价格,在不同的通货膨胀环境下汇率变动对成本以及价格的影响就不一样。如果政府实行可以信赖的适应性政策来抵消汇率变动,那么低通胀的预期就会使汇率传递效应比较微弱,反之则汇率传递效应就会比较明显。
接下来的一些实证研究为Taylor的观点提供了支持。Gagnon和Ihrig(2004)借助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通货膨胀稳定性和汇率传递效应的联系,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Campa和Goldberg(2006)利用OECD国家的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率、汇率波动性和汇率传递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是较大的通货膨胀率还是较强的汇率波动性都会增强汇率传递效应。Choudhri和Hakura(2006)利用71个国家1979-2000年的数据在新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的框架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通货膨胀率和汇率传递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越高,汇率传递效应越强,而且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导致各个国家的汇率传递效应不同的主导因素。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将货币政策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引入汇率传递体系之中,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通胀预期来影响汇率传递效应。比如Devereux和Yetman(2002)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汇率传递效应的内生性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如果存在可信的货币政策来维持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价格调整频率就会较低,平均的汇率传递效应也就较小。
2. 汇率制度选择
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对于一个开放经济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导向意义。浮动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浮动汇率可以自发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失衡时能够及时改变国际相对价格,从而迅速地恢复平衡。然而,汇率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影响相对价格的基础上的,而在现实经济当中,汇率传递效应往往并不完全,那么汇率变动就不能导致相对价格相同幅度的变动,浮动汇率的调节功能也就难以完全实现。
Obstfeld和Rogoff(1995)指出,只要以生产者货币定价的产品具有价格粘性,并且汇率传递效应是完全的,那么浮动汇率制就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对进出口进行快速准确的调节。从中可以看到,完全的汇率传递是浮动汇率制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Betts和Devereux(2000)认为,汇率变动对进口品价格的传递效应是一个国家选择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汇率传递系数介于0和1之间,如果系数越接近0,意味着汇率传递效应越小,此时浮动汇率对相对价格的调整就无法实现,名义汇率保持固定水平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传递系数越接近1,那么汇率传递效应就越大,浮动汇率制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研究的思考:基于市场不完全竞争
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所以汇率传递效应并未得到太多关注,直到近几年汇率体制改革开始之后,人民币汇率波幅逐渐加大,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价格水平乃至汇率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贸易失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实体经济领域存在贸易顺差过大和外需不足的情况,货币领域面临着保持汇率稳定和抑制通货膨胀的两难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对汇率传递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经济冲击的国际传导、选择合理的汇率制度以及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
现有对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方法来检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价格传递链条上一系列价格指标的影响,其中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和一些其它分行业指数等等。范志勇和向弟海(2006)、吕剑(2007)、施建淮等(2008)、陈浪南等(2008)实证检验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一般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封北麟(2006)、陈学彬等(2007)、毕玉江和朱钟棣(2007)利用行业数据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不同行业价格水平的影响,孙立坚和江彦(2003)、陈六傅和刘厚俊(2007)、王晋斌和李南(2009)结合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探讨了其与相关经济政策的联系。这些研究得出了许多丰富而有意义的结论,大多认为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并不完全,这和国外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乃至汇率体制变动过程中表现出种种的特殊性,使得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变得异常复杂。然而,现有研究多数停留在对传递系数的实证检验这一层面,较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诸多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要想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及其影响,就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外理论研究模型做出调整,重点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品价格和贸易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的汇率体制安排。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在一些特殊的环节和领域还存在不完全竞争现象,这些因素对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很可能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品价格的传递效应。我国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买方垄断,这会使我国出口商在面临汇率波动的时候通过改变劳动力成本来进行缓冲。如果劳动力供给弹性很小,那么劳动力价格变动就会部分化解汇率对出口品成本乃至出口品价格的影响。
第二,不完全竞争的中间投入品市场也会削弱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领域的显著特征,而加工贸易的模式是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后出口最终产品。我国的生产厂商需要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而这些进口中间产品投入和国内投入之间的替代性比较弱,于是汇率变动对中间投入品的影响就会比较大,从而在成本上部分抵消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动。
第三,不完全竞争的进口消费品市场增强了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品价格的传递效应。目前我国进口的产品多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受到专利权、知识产权或进入退出壁垒的保护,通常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因此,外国出口商拥有比较强的定价能力,进而对汇率冲击的反应也就比较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品的传递效应就会比较大。
传统的理论模型多数是基于工业化国家的实际情况来构造的,并没有特别关注市场不完善的特例。因此,在分析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上述不完全竞争的因素,考虑这些因素在汇率传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
三、主要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汇率传递效应的文献进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对汇率传递的认识经历了从特定行业到系统研究、从系数检验到稳定性衡量、从原因解释到政策含义的过程,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而且在基本结论上取得了共识:汇率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并且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汇率传递效应有所差异,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商的市场势力和进口国国内商品对进口品的替代能力有所不同。
就理论研究来说,现有的从微观到宏观诸多模型都可以通过特定的参数和假设条件来模拟实际情况,但是尚没有一个能够让人普遍接受的统一模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因其汇率体制和贸易模式的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在理论模型的设定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就实证研究来说,现有文献多数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从进口品的角度验证货币贬值的影响,进而分析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意义。
由于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开展的,所以在分析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时应该结合我国市场上存在的不完全竞争情况对现有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做出调整和改进,从出口品和进口品两个方面综合判断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传递效应,以及对通货膨胀和贸易余额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毕玉江, 朱钟棣.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J]. 世界经济, 2007(5): 3-15.
2.陈浪南, 何秀红, 陈云.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价格传导效应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 2008(6): 55-62
3.陈六傅, 刘厚俊. 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07(4): 1-13.
4.陈学彬, 李世刚, 芦东. 中国出口汇率传递率和盯市能力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12): 106-117.
5.范志勇, 向弟海. 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冲击对国内价格波动的影响[J]. 金融研究, 2006(2): 36-43.
6.封北麟. 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经济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06(12): 45-51.
7.吕剑.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 2007(8): 53-61.
8.施建淮, 傅雄广, 许伟.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传递[J]. 经济研究, 2008(7): 52-64.
9.孙立坚, 江彦. 关于“通缩出口”论的检验:中、日、美三国比较[J]. 管理世界, 2003(10): 6-19.
10.王晋斌, 李南. 中国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9(4): 17-27
有关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文范文二:不完全市场经济时刻在妨碍竞争
30年市场化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国人的勤奋精神以及轻工业领域部分市场化的土壤,共同催生了“中国制造”的奇迹,人类消费产品链条的中下游几乎被廉价的中国产品垄断了。我们也因此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甚至处于飘飘然的状态,津津乐道大国的崛起,兴奋地收集着我们依然崇拜的高贵的西方人对我们只言片语的赞扬,仿佛中国――Middle Kingdom――作为世界中心被周边列国朝拜的辉煌秩序又恢复了似的。这是一种幻觉。西方人其实依然不怎么把我们当回事儿!
实际上,中国刚刚进入经济的决赛圈,对手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美国。如果我们维持现状,需要面对的学术命题就是“勤奋的儒家精神+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精神+公平完备的市场经济”之间的大PK。我认为其答案是肯定而令人沮丧的,我们无法战胜美国。问题出在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上。品质与优秀来自于全方位的竞争,创新来自于公平的竞争,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时刻在妨碍竞争。
在中国,由于国家支持或实行垄断,国企基本没有消亡的威胁,不管优秀与否都会存在,其管理层由国资委任命,也不完全承担企业兴衰的责任,所以国企的市场化只体现在产品质量和价格方面。相比之下,民企参与的竞争是全方位的,能活下来的一定是经过市场选择的。
市场化成果显而易见,在轻型消费品领域,民营经济竞争充分,中国产品行销世界。但我们数千打工者劳作一年造出的鞋袜、玩具出口赚的钱,人家卖一架飞机就拿回去了。在高附加值产品制造方面,因为计划经济的历史包袱及国家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深刻认识,很难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我们的主流语境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统筹兼顾、积极进取,唯独没有保护公平竞争这样最重要的语句。
在飞机制造领域,我们迷信计划经济的举国体制,少有民营经济参与,殊不知波音公司可是百年竞争的产物;在武器装备方面,我们依靠大量的国有企业,而雷神公司、休斯公司等市场竞争的产物才是美国武器装备的主要提供者,政府采购有严格的审查、竞争机制;在汽车工业方面,西方百年的竞争产生了最优秀的公司,而我们却依靠大量国有企业与西方公司签下了众多所谓以市场换技术的不平等条约,现在后悔了,忙着推自己的品牌,但已经让人家赚了10年的钱;在金融领域,美国的高盛、摩根叱咤全球资本市场,中国的国有银行、投行20年后相比之下还处在小儿科的状态。
在媒体领域,《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报道点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关注、相信,而中国体制内的报纸、电视台因为缺乏充分竞争,没有形成具有独立人格和媒体理想的组织,难以树立权威、赢得尊重,使得中国在全球的话语权极度缺乏;在影视领域,由于媒体渠道的国有化而缺乏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原因,中国的影视产业还处在作坊阶段,没有形成大工业,一部《阿凡达》让国人惊叹美国电影工业的发达,殊不知好的电影背靠着美国竞争极其充分的发行渠道,同时也是成千上万的剧作者、投资者、制片人激烈竞争的产物。因为有着发达的媒体及娱乐业,美国的软实力是我们无法撼动的。
越说越沮丧,就此打住。那我们怎么办?答案很明显:矢志不渝地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就没有品质,没有优秀,没有就业机会,没有稳定,没有中国真正的崛起。具体怎么做?问题很复杂,但基本点在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时公平性的追根问底。只有公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有才能的个人和组织才能脱颖而出,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否则我们发展的将不会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而可能是权贵资本主义。政府应停止很多亲自参与竞争、与民争利的举动,把主要精力用到保护公平竞争上来。
有关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文相关文章:
1.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2.关于市场竞争地位论文
3.有关国际竞争性市场论文
4.浅谈市场营销论文
5.关于市场营销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