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健身的生理机制

2016-11-0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全民健身纲要的进一步实施,太极拳这一深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拳术,以其柔和、缓慢、轻灵而备受各界各年龄群众的喜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健身的生理机制。欢迎阅读!

太极拳健身的生理机制

太极拳健身的生理机制一、练脑

太极拳对脑的功能起着积极的调节和训练作用。太极拳要求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内外三合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这些细微、复杂、独特的锻炼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极拳练习过程当中,是对大脑很好的锻炼,进而调整身体诸系统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防身的目的。

太极拳是“以静制动,虽动犹静”,动与静结合的锻炼方法,这有益于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调整。它对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等有显著疗效,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亦可逐渐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太极拳强调在周身放松条件下进行锻炼,它不仅要求身体放松,而且更要求大脑放松。在大脑支配下,神经、肌肉放松又能反向性地使全身小动脉得到舒张,同时缓解小动脉壁的硬化,对高血压患者更为有利。在脑力、体力劳动后进行全身放松,能使兴奋的神经、疲劳的肌肉恢复得比较快,这就是练拳比静止更能消除疲劳的原因。

太极拳健身的生理机制二、炼气

祖国医学认为:血的运行主要靠气的推动,称为“气为血帅”;同时气又能控制血运行干经脉之中,故又称“气能摄血”;气可以促进血的新陈代谢,称为“气能生血”;大量出血必然导致气血两虚,称为“气随血脱”。

太极拳炼气是在大脑皮层对诸神经系统的统摄下,全身处于松静状态,随着深长的呼吸,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的舒张、收缩,腰脊、四肢螺旋缠绕将“沉蓄”于丹田(小腹)之元气运送到全身,此时末

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即所说的“气感”。通过气的运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约200条毛细血管打

开使用(在平时只有5条左右有血流过)。它们的搏动,好像给身体增加几百万个微小的“心脏”,这些外围小

心脏的大量开发,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对心脏病的防治极为有利。通过肢体的顺逆缠绕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的弹性,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液受阻而产生的心、胸、血管病症。

练太极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通过横膈上下鼓动,牵动胸腹运动加强,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这是药物所达不到的效果。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液旺盛,吸收机能加强,对诸脏腑产生的疾病,如肠胃消化不良、糖尿病、大小便失常都会收到良好的疗效。

太极拳的深长呼吸使肺脏呼出大量浊气,吸入较多的氧气,提高了肺部的换气效率,同时增强了肺组织的弹性,这可使肋软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动度加强,对肺病和肺气膈的活动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吸气时吊裆,会阴轻轻用意上提,呼气时放松,这样会阴一提一松,练久了自会感到会阴部随着呼吸张弛起伏,这是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可防止痔瘘病、脱肛、子宫脱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统疾病。

太极拳健身的生理机制三、练身

1.躯体 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不但可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头猫腰、脊椎萎缩的病态。加之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可对颈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预防和防治作用。

2.腰 太极拳特别注意腰部活动,锻炼后可增强肾功能,同时对脊髓神经及自主神经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腹肌和膈肌的配合,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肠蠕动功能的改善有积极影响,对腰背病的防治作用突出。

3.眼神 练拳时眼神要随着实手的动作向前平视,动作变化时首先要意动,指挥眼神转向欲去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达到“形神合一”。这样的练法,不仅能使视觉神经得到锻炼,也有助于视力的改善和增强。

4.关节与韧带 太极拳要节节贯串,周身一家,在腰脊关节带动下再配合回旋缠绕运动,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节贯串、周身一家的地步,如此则能增强各关节的机能和防止其发生退化现象,并有助干关节韧带、软骨组织的功能增强。

5.肌肉 肌肉的质量主要看弹性和坚实程度,长期演练太极拳能使肌肉坚实有力,从而防止大腹便便、行路困难。通过肌肉张弛和关节的伸屈运动,一方面可使劲法运用自如,另一方面由此而产生的有节律的挤压,对静脉血回流心脏会起到促进作用。

6.腿与脚太极拳着重虚实转换的锻炼,不论上肢、下肢、躯干及内脏各部“处处均有一虚实”,腿部通过虚实锻炼能增加很大的力量。当脚跟、脚掌、脚趾相继下落抓地时为实,脚心(涌泉穴)轻轻上提为虚,经常做脚底板贴地、足弓上提的动作,一紧一松的虚实交换可使足部肌肉和韧带充分得到锻炼,长久下去,不但可以矫正平足,同时可使足弓增强弹性,达到健步轻灵的效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