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基础论文_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密不可分,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有利于促进教育心理学健康快速地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基础论文篇一
《 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 》
心理环境是相对物质环境而言的,即人的一种情绪、思维、心态等。幼儿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家长、教师、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今天,社会的不断发展令人们日渐重视“情商”的培养,也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内向,孤僻,敏感的孩子,他们对群体的生活的适应能力差,对家人的依赖性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能经受挫折,令父母老师头疼不已,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幼儿没有健康的心理因素,也再次证明了孩子除了要有良好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内外因结合,才能令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开心而又开朗的孩子。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经验。
一、作为家长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1.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2.在生活中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让幼儿在正确的关爱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日渐富裕,孩子也越来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个“宝”,此“宝”自然变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办,盲从的父母、祖父母等数不胜数,可事实证明这样的关怀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并未为孩子的成长给予良好的帮助。我们提倡关心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建设性的关怀意味着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从一个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持他,这种开放式的关怀需要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坚持花20分钟的时间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表扬孩子合适的行为,说出您的感受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肯定性的关怀,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3.给予孩子积极的约束,我们在让孩子得到正确的关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到纪律约束性的必要性曾有个孩子,因为下午放学的时候说好妈妈来接,妈妈还答应孩子下午接的时候会带玩具来,但下午来的却是爷爷,妈妈临时有事来不了了,爷爷没有带玩具,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推爷爷回家,叫妈妈来,爷爷劝孩子不能这样,但说了几句也没什么效果。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家长们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认为总是应该劝孩子,给他们机会,即使他们行为已超出了社会现有接受的标准。其实,正如一名国外作家所说:“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的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
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许多大人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愈来愈没有自信,最后成为孤独自卑的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开学回来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讲一个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讲故事当成接受惩罚的方式,紧张到哭了。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给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方式确实能锻炼到部分孩子,但并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活动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以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谁最能干”等有趣的活动,如拾落叶、拔草、种花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子,一颗螺丝钉,一分钱,一张纸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
4.还应给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动,但因为大人过多的去约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体能发挥,导致孩子在该动的时候不敢动,不该动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孩子,天性比别的孩子好动,但因为家人怕他到外面后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跑,所以很少带他出去玩,以为把孩子控制在较小的空间里,那样他会有所改进,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心理健康与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环境,不仅对孩子的性情行为有所影响,甚至于会歪曲、破坏孩子的一生。
三、社会传媒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不可低估
幼儿期,儿童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让幼儿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社会传媒中的人物及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德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总之,我们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占领家庭这块阵地,把握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酝酿良好的社会大氛围,让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里受到全面的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让我们携手努力,使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辉煌。
教育心理学基础论文篇二
《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分析 》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本身的学习需求,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实践。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的知识进行帮助学习的教学理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1.教育目标。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对教学改革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且心理健康的人才,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家着眼于学生自我的创造性,大力主张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化地实现和培养创新性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的个性发展,以独特的视角认识自我,以此来协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突破自我潜能。另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新的主张,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变化和清楚如何学习的人才。基于该教育目标,可以培养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
2.教育和教学的有效性。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家提出,教育和教学是否有效与以下五个因素有关:第一,要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充分理解。第二,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真实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该因素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等。第三,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积极探索学习材料对个人的重要意义。第四,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态度品格。第五,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强调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感受到了知识的丰富内涵,并进行主动探究、创新等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该理念的具体实施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在信任的基础上,尊重和支持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将“学生”这个主体作为一切行为的前提;二是教师要与学生一同学习,老师在学习过程中是教授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双方共同分担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应该对学习效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将自身经验融入学习;四是鼓励学生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或学习方案,支持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五是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六是教师不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要积极发挥启发、引导和协助的作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研究有助于促进学习的学生情感,使学生不仅仅只是认知主体,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
1.启发与传授相结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要摒弃传统的“灌输”方式。因此,教师应将启发思维与理论知识传授进行巧妙的结合,二者对于教学改革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为了使启发与传授的结合更加紧密,教师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要有角色互换的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学科基本功底扎实,以及掌握多种课堂教学技巧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作用,重视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创新和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取得智力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设置不同的课堂情景,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学习环境,以此促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此外,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根本,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发扬“好奇心”的精神,敢于和善于质疑权威,学会放弃自己的错误想法,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进行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稳步推进,似乎已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目前来说,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还是以考试为主。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主张这种以考试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属于“外部评价”。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其本质就是让学生自己承担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责任,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自主、有效且更加持久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活动中来的热情,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评价,从而建立合理且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在学习评价时,教师必须做到:一是加入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二是体现开放性的学习评价;三是在评价阶段要注重反馈性;四是学习评价突出科学性和公平性。
三、结束语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也存在其发展的局限性,其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等。因此,我国在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要客观对待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借鉴其中优秀经验,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尚金梅,张大均,马小又.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
[2]李玉红.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学改革[J].理论界,2006
[3]伍新春,冯忠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有关教育心理学基础论文推荐:
1.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
2.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3.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4.浅谈教育心理学的结课论文
5.浅谈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
6.浅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7.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