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公益广告文案范文3篇
公益广告自从诞生起就有很多的定义,本文选取长期研究公益广告并成就颇丰的潘泽宏教授所下的定义,并在发展与辨证的思维下,用自己的思考补充完善了这个概念,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戒烟公益广告文案范文,仅供参考。
戒烟公益广告文案范文一: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为什么人们吸烟会上瘾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第一,习惯性的吸烟,没有别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动机成分;第二,为了减少消极的情感反应而吸烟---减少紧张、一般的焦虑或与他人互动有关的社会性焦虑;第三,作为一种舒服的休息方式---吸烟既可以使人在生理上产生短暂的欣快感;第四,出于社会方面的原因而吸烟,例如,群体归属、与其他吸烟者相互认同、对自我映象的规定等。
对于人们态度的转变的策略主要有宣传说服改变态度、通过行为改变态度和通过群体规范改变态度。而我们的广告主要是通过宣传说服来改变吸烟者对吸烟的态度。如果吸烟者认为我们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转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我们没有操纵他们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就较好,易于转变态度。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吸烟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等等这些疾病危害人们都耳熟能详了,但吸烟对新生儿健康的破坏作用,却极少有广告呈现。在中国,家族观念重,一向重视传宗接代问题。吸烟得了肺癌令人同情,但影响生育健康则会让颇具羞愧意识的中国人感到无地自容。如能能够通过广告宣传,在人们头脑里建立吸烟与性健康之间的联结,利用社会压力、家庭压力来推动戒烟,不失为好办法,所以我们从这个被动吸烟的主题出发做了这个广告。
费斯汀格(L.Festinger,1957)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之一是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我们就是从改变认知因素的一方这点出发说服吸烟者戒烟。孕妇被动吸烟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从我们的广告中,新生儿已经是一张老人的脸来看正是体现了孩子妈妈被动吸烟造成的小孩儿的早衰。在这个家族观念中的中国,父母看到这样的广告,自然会产生认知失调,这又会给吸烟的他们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处于焦虑的状态。而要消除或缓解这种状态,在孩子的健康和吸烟这两种认知因素上,我们相信,父母还是会选择改变吸烟这个认知因素的,从而改变对吸烟的态度,这样便达到了戒烟的目的。
戒烟公益广告文案范文二:
吸烟,杀人于无形中
故事情节1:两个头戴墨西哥式宽沿高顶毡帽、腰挎柯尔特左轮连发手枪或肩扛温彻斯特来复枪、身缠子弹带、穿着牛仔裤皮上衣、以及束袖紧身多袋牛仔服、足蹬一双饰有刺马钉的高筒皮套靴、颈围一块色彩鲜艳夺目的印花大方巾名叫:凯斯和姆特的西部牛仔在一个荒凉的街道上准备决斗。两人在决战前回忆着各自的决战历史!两人是公认的用枪高手,两人都是从不停的决斗中生存下来的高手。在这个严肃的最后的决斗中,一个吸烟的猥琐大叔慢慢地在他们决斗的街道旁边走过。二手烟被决斗的两人吸了进去,当那大叔刚走过了他们的身边后,两个准备拔枪的西部牛仔痛苦地倒下了;那大叔吞云吐雾后一惊也倒下了。
戒烟公益广告文案范文三:
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一般来说,三者是相互协调作用的,当三者发生矛盾时,是情感因素发生主要作用。情感因素在转变人们态度的作用上,恐惧等负面情绪比愉悦等正面情绪的效用更大。
恐惧诉求的有效性原理在于它能激发起恐惧这样一种受众心理反应。恐惧是人的负面情绪中较强烈的一种,公益广告的恐惧诉求是传播者借用带有能够激发较强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吸引受者注意力并说服受者接受劝服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之所以极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和认知,是因为实验发现,在情绪刺激物的作用下,人恐惧时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呼吸上升、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内心产生某种心理压力,令人紧张不安和感到压抑。由于这种状态的持续将会损害身心健康,人就会自然产生一种解除心理压力的需要,这时也就更容易接受消除恐惧心理的指导。内心压力源于个两方面,一是认知不平衡,二是心理──生理的负面反应。前者是更为基础的,解决认知的不平衡就能进而消除恐惧心理。这也就是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当认知失调时,人们总是要想办法重新协调,比如转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我们把吸烟者本身抽象成一支燃烧的烟,他在吸烟的同时不仅燃烧了自己,还点燃了妻子和孩子,表面上原本和睦温馨快乐的家庭,身体里面却因为吸烟渐渐灰飞烟灭。让广告受众体验到吸烟对自己的危害,以及二手烟对家人的危害,对吸烟产生恐惧情绪,与自己的吸烟行为产生矛盾,即吸烟者产生了认知失调,这时为了重新协调就必须做出改变,要么改变认知(我吸烟不会那么严重)要么改变行为(少吸或者直接戒烟)。随着时间流逝,恐惧情绪可能会变淡,但是吸烟者会更加理性的认识到吸烟的慢性危害,于是人们便更加倾向于改变行为即戒烟。
态度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态度。
影响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因素有许多,在这个戒烟广告中,我们从社会文化和个性心理的家庭观念对态度转变产生的影响入手,改变人们对于吸烟的看法。
不同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对个体态度的形成与转变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于男性的社会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是指男人为一家之主,对自己的家族和家庭负有责任。广告的图片呈现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但是由于丈夫吸烟导致了妻子和孩子都遭受了伤害。男人在家庭中原本应该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照顾家人的责任,在广告中却在伤害家人,影响家庭氛围,这样多少会激起人们的共鸣。
个性心理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对个体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都影响着个体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个体如果拥有比较浓厚的家庭观念,一切以家庭为中心的思想,在看到这则广告时,就会想到自己的痛快其实对自己和对家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进而会减少自己的吸烟行为,塑造自己在家庭中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部分组成的。个体的自我认知应该是对个体实际情况和潜在特点的反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体对自己的某些特点可能知觉也可能没有知觉,可能准确知觉也可能有所偏向。这时就需要有效的信息帮助个体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关于戒烟的公益广告,有助于个体在看广告或之后,对自己吸烟的行为进行观察:吸烟是否对自己的身体和他人造成影响、他人对吸烟的评价,进而进行自我反省。只有自己体验到吸烟给自己带来的不利之后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我控制。
广告中带有暗示作用,因为即使吸烟者不愿意接受吸烟有害的信息,但不能否认这则公益广告在不断重复播放的同时也间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从而让人们接受关于吸烟的危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