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故事 关于成功的故事 成功的励志故事

2017-03-09

成功的花,只有饱受了风雨磨练,经过漫长的考验,才能绽放出惊人的艳丽!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成功的励志故事篇1:专注才能成功

她叫黛比·弗尔慈,20世纪50年代生于美国加州的一个普通农家。结婚后,作为家庭主妇,面对日益拮据的生活,她想到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做什么呢?一没有雄厚的资金,二没有一技之长。于是,她想到了自己最拿手的就是现烤软饼干,不如就开一家这样的专卖店。

产生这种想法的当天,黛比找到了她认识的一名行销专家。他在一家公司担任高级主管,了解市场经济,熟悉市场行情,更重要的是这位专家曾经吃过她做的饼干,对她的饼干赞不绝口。

黛比一见到这位行销专家,就对他说:“你一直很喜欢我做的现烤软饼干,现在我想投放市场,你认为怎么样?”

“这根本行不通,没人会买你的现烤软饼干。”

听了这位行销专家的话,黛比有点不死心,专门请教了不少食品方面的专家,他们大多还没顾得听完,就连连摆手,一致表示反对。她知道,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困难,不论谁创业都会碰到。

于是,黛比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他们经常吃自己做的现烤软饼干,会有更亲身的感受,一定会理解和支持她开饼干店的想法。

想不到妈妈一听到黛比的想法,就满脸慈爱地说:“我不希望你每天站在热得要命的烤箱旁边去卖现烤软饼干,还不知道能不能赚到钱。”

婆婆一听,立即提高了声调,对黛比说:“那根本行不通。你从没有做过什么生意,家中的这点积蓄投进去,一旦血本无归,你们可怎么生活得下去。”

黛比想不到自己在家人面前又碰了一鼻子灰。于是,她找到了周围的邻居、同事,逢人便讲自己想开饼干店的想法,想多方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没想到,他们好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都异口同声告诉她,这主意太怪了,你去做根本不会成功的。

后来,黛比把这一想法告诉给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温蒂·马克斯。她想自己最忠实的老朋友即使不怎么支持,也会给她说些令她宽慰的话。想不到温蒂·马克斯一听她的话,马上告诉她:“我根本无法想象这点子成功的模样。”

面对大家投来的怀疑眼光,黛比没有选择放弃,1977年8月,她孤注一掷地开了第一家现烤软饼干专卖店。

开张当天,黛比的饼干专卖店真的没有迎来一个顾客。在当时,一般人家都会自制饼干,就算要买,大家总是买已包装好的、咬起来脆脆的饼干。难道自己开这种店,真的如人们所说,根本就不可能赚到钱?

在极度沮丧的情况下,黛比想到了采用免费试吃的方法来吸引顾客。于是,她面露笑容地从店里端出一大盘饼干,走到街上请来来往往的行人试吃。在让人们免费试吃的过程中,拉拉家常,交流一下做饼干的心得,创造了一种温馨友善的气氛。时间一长,人们都自愿到她店里购买她做的现烤软饼干,很快就有了回头客。

随后,黛比的饼干专卖店顾客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她想到了开连锁店,从第一家开到第二家,一直开了几十家。最早的连锁店由她授权本店员工去经营,她自己则专注于饼干的质量管理。后来,她的饼干店越开越多,从美国开到世界各地,已先后在全世界1400多个城市开了饼干连锁店,年营业额逾4亿美金,成为世界最大的“现烤软饼干”店的创办人。

另外,由黛比本人完成的第一部著作《黛比厨房的一百道食谱》,印刷成书,至今销售已超过180万册,成为第一部跃入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食谱。她成功的创业历程,受到美国各方的赞誉和好评,先后荣获“全美十大杰出创业女性楷模”等荣誉称号,因而邀请她到各地演讲的邀约不断,她还成为美国知名的励志演说家。

这就是黛比,相信自己,专注一心去经营是成功的关键。正如她本人常说的一句话:“只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没必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只管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就是了。”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商道吧。

成功的励志故事篇2:成功,就是把人心撼动

他叫张小盒,一个网络动漫人物,办公室小白领,没有钱,没有女朋友,每天拼命地加班,在无奈中寻找快乐。张小盒,脸色憔悴,如焦黄的土豆,穿白衬衫,系蓝领带,小小的身子,方方正正的大脑。就是这样一个张小盒,瞬间成了都市白领的代言人。

张小盒很快成为网络红人。作为虚拟动漫人物,张小盒入选《第一财经日报》SNS中国先锋人物。07年11月,一本《张小盒Office异想记》的书也跟着面世了,一版就是10万册,在《新京报》、《京华时报》和当当网的排行榜上,都进入了前五名。张小盒成了都市白领拥戴的“人民代表”,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张小盒说了,他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张小盒做了。

张小盒的主创者叫陈格雷。陈格雷在广告界叱咤风云近十年,是广告界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公司经常能做到百度、康佳那样的大品牌。但陈格雷并不就此满足了,他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做一项比广告更有价值的事情。2006年初春,35岁的陈格雷离开了自己经营9年的广告公司,将妻子和只有5岁的孩子留在广州,只身来到北京。来北京后,陈格雷先在一家公司打工,这家做网络动漫的公司挑动了他的创业灵感,陈格雷明白了自己将要做的事业:动漫。

陈格雷开始设计动漫人物。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动漫形象的雏形,但最终都放弃了。一天,陈格雷行走在北京街头,放眼望去,满是一张张倦意沉沉的脸孔,一双双行色匆匆的脚步,一座座像盒子一样耸立的高楼大厦。陈格雷忽然有了灵感:房子是盒子、办公室是盒子、电脑是盒子、桌子是盒子、汽车是盒子、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盒子里,我们好想打开盒子,跳出盒子。

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每个人已经被折磨成了方形。于是,一个方头方脑的形象在陈格雷的脑海中慢慢清晰起来,一时间仿佛所有的想法都找到了出口。陈格雷给这个方头方脑,又有些小男人样的动漫形象,起了一个又平常又顺口的名字——张小盒。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陈格雷在网上和林小能相遇了。这个在盒子间里埋头工作的年轻人,想要拥有一只盒子,一台个人电脑。他在网上打出个人广告:“谁赞助我5000元买笔记本电脑,帮他实现价值3万元以上的广告效果。”他这样计算自己作为个人媒体的宣传效果:每天会在大街、公交车、地铁、咖啡厅等地方使用及携带笔记本电脑,上面可以贴加赞助厂商的广告;约见朋友与客户时,可以推荐赞助公司品牌;此外还可以在线上进行个众宣传:向所有QQ好友、群好友,MSN好友推荐,利用博客、论坛、邮件签名等形式宣传;邀请至少10个比较好的博友为自己写文章宣传,这些博友的点击率有10万、20万等。陈格雷对林小能的创意大加赞赏,他们组成了盒子团队。

林小能和陈格雷签了一份个人媒体传播的合同后,就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他背着有张小盒形象的书包,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转悠,回到自己的住所,就趴在换来的笔记本电脑上,通过自己的博客、MSN、QQ和各种网络论坛上疯狂地传播着张小盒的故事。盒子粉丝们自发建立的QQ群,一个月的时间就达到了100多个,张小盒三个字在百度的搜索量,也从一开始的7千多,迅速发展到了100多万。

陈格雷也没有闲着,利用自己从事广告多年的经验,把张小盒的故事,贴到了许多报纸上。张小盒在陈格雷、林小能兄弟俩的推动下,进入了都市白领的生活中,迅速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而且火的速度之快,让陈格雷和林小能都意想不到。张小盒一夜之间成了聚宝盒。

一些嗅觉灵敏、希望打开白领市场的企业争先恐后,希望能借网络红人张小盒的嘴,来说说他们的故事。国内大名鼎鼎的联想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让他俩专门为联想的一款电脑量身定做“联想版”的张小盒故事。可是陈格雷想都没想,就说:不能合作。因为盒子团队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原则,不能将任何品牌的内容植入张小盒漫画中来,张小盒是都市白领的代言人,他给受众的,是一种人心的感动和共鸣。

一家话剧社找上门来了。 2008年4月1日,根据张小盒动漫编成的话剧《办公室有鬼之“盒子门”》,在北京朝阳剧场正式上演,主角张小盒,第一次登上了舞台,在舞台的聚光灯下演绎现代都市人的盒子故事。看似只是现实中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是好多人一边看着,一边笑着,眼泪就不知不觉地涌了出来。

盒子团队每天都在赋予张小盒新的内容,不断完善人物的性格,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要让张小盒的文化价值不断增加。无数网友在网络上通过邮件、跟帖等形式,用自己的经验、故事及想象来编织张小盒,张小盒形象一天比一天丰满起来。人们从张小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张小盒成为网络时代人心的粘合剂,人们通过张小盒,互相沟通,惺惺相惜,互相取暖。张小盒的价值,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富价值,张小盒已成为一个直抵人心的文化产品。

有人说,张小盒创造了一个小投入、大产出的财富神话。陈格雷也说,张小盒的身价已突破了一千万,并且还在与日俱增,张小盒上市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张小盒告诉我们,有一种成功,就是把人心聚合,把人心撼动。

成功的励志故事篇3:成功绝非偶然

讲述这段往事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2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相识。一起挑过红砖、抬过预制板,同吃过一份盒饭、喝过一瓶矿泉水。如今。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潘石屹却成了身价亿万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两个“盲流”的偶遇

李勇是四川绵阳涪城区杨家镇人,1987年2月,21岁的他怀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来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想去深圳打工,却没有边防证过关。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同样没有边防证却也想去深圳的年轻人。

那天上午11点时,李勇正在南头关口徘徊,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对他说,“你也想去深圳吗?我们找个熟悉这里的人带我们去吧!”没多久,他们找到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各自交上50元钱后,在那人的指点下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李勇正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深深吸了两口气,兴奋地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李勇知道了同路人叫潘石屹,比他大两岁,甘肃天水人,是从国家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李勇吃惊地说:“你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干,来深圳干吗?”潘石屹说,“深圳发展那么快,我肯定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在深圳市布吉镇,李勇和潘石屹白天四处找工作,晚上就挤在3元钱一晚的招待所里。一星期后,两人把口袋翻了个遍,只剩下5元钱了。李勇沮丧地说:“这可怎么办?明天得饿肚子了。”潘石屹乐观地说“我们不是还有一身力气吗?明天去卖苦力,暂时解决生存问题。”

第二天,他们在布吉镇一家工地上找了个挑砖头的活儿,每天10元。一个月后,两人各领了350元的工资,潘石屹对李勇说“老弟,现在我们可以出去寻找更好的机会了。”李勇有些不舍我们就在这里把工程干完吧,一年可以存好几千块呢“潘石屹说,”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最后,李勇跟他一道辞了工。

1987年11月,他们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再按业绩提成。潘石屹点子多,他们很快就打开了销售局面,月收入从200元涨到500元。但潘石屹并不满足,一天,他兴奋地对李勇说,”老弟,报纸上说海南建省,成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我们一起闯海南吧“李勇大吃一惊”潘哥,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这么多钱吗々“潘石屹笑道:”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就这样,1988年5月底,两人各自带着1000多元积蓄闯到了海口。

”潘哥“除了折腾还是折腾

然而在海口,两个月过去了,他们仍没找到好工作。眼看带的钱快要花光了,潘石屹还每天买报纸看,李勇心急如焚”我们饭都没钱买了,你还看报?看报能赚到钱吗?“潘石屹说,”我们不怕吃苦,还有什么可怕的万一没钱吃饭,就去卖苦力呗“

那年8月26日,李勇和潘石屹手中只剩6元钱了。中午,潘石屹拿着5元钱去买了一份盒饭,两人分吃后。顶着太阳继续走在大街上,渴得嗓子都冒烟了。潘石屹拿着最后1元钱买了瓶矿泉水,两人你一口我一口,很快把一瓶水喝得一滴不剩。潘石屹擦了擦嘴巴,提议说:”这里到处办砖厂,去砖厂打工吧!“

当天下午,他们来到海口市东英镇的一家砖厂做工。砖厂建在山上,不一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挖土、和泥、脱砖坯和垒砖墙全靠人力。李勇很后悔,”潘哥,在深圳时安稳轻松,挣的钱也多。现在倒好,这活又脏又累,还挣不了几个钱……“潘石屹说+”我们这样干下去的确不是办法。明天我去和老板谈谈。“李勇很不解:”我们刚来这里,能谈什么?“潘石屹笑了:”现在不告诉你,你明天跟我去就知道了!“

第二天,潘石屹一条一条地给老板提建议引水到厂提高工作效率,雨季搭建雨篷烧砖……”老板,我不会一辈子在这里卖苦力,如果你信任我,就让我帮你管理这个砖厂,第一个月暂时付200元钱工资,保证比现在的效益好。一个月后,我让你心甘情愿地付我500元工资。如果你不信任我,那就算我没说!“老板想了想,说:”我想想,明天再给你们答复。“

李勇说:”潘哥,你真大胆,和老板刚见了一面,就向他提建议,要当厂长……“潘石屹说,”他如果答应。我觉得我能管理好;不答应,我也不会亏什么。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第二天,老板叫潘石屹和李勇一起吃饭,表示潘石屹说得有道理,答应让他做砖厂的厂长。

潘石屹开展了一系列改革:花几百元钱买来水管,从山上引水到砖厂和泥,又买来小型发电机,方便夜间照明和加班……这样效率提高了很多,每天的生产量也提高了不少。潘石屹把砖厂管理得有声有色,老板第二个月便把他的工资提高到每月500元,3个月后提高到800元。

多年后他怎么就成了亿万富翁

1989年10月,砖厂老板把经营重点转到了房地产上,准备转让砖厂。潘石屹对李勇说:”老弟,我想把砖厂承包下来,你干不干?“李勇连忙摇头”潘哥,我们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你又要折腾啊!“潘石屹说”我们来海南不就是寻找机会的吗?承包砖厂就是不错的机会。你不干,我也要干!“李勇不好意思再拒绝了:”我不投钱,只帮你做事。到时赚得多,你就多给我点儿工资:亏了,算我白干。“

两人找到老板,通过一番谈判,以每月8000元承包了砖厂。承包后,潘石屹把砖厂经营得更加红火,第一个月交了承包款后,还净赚1万多元,给了李勇1000元工资。很快,砖厂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月赢利两三万元,李勇的收入也涨到了两三千元——这在当时可是老板级的待遇啊,李勇乐得像做梦一样。

然而,1990年初,海南经过迅猛的大兴土木后,房地产市场跌入低谷,红砖卖不出去了。坚持两个多月后,潘石屹低价处理了所有砖瓦,勉强付清了员工的工资。这次打击让李勇变得很消沉,他一个劲儿埋怨自己:明知道潘石屹过不了安稳日子,为什么要跟着他瞎折腾啊!此时,潘石屹站在砖厂门口和手下员工一一道别,最后一个员工离开后,他泪流满面。晚上,他提了瓶白酒对李勇说”老弟,我们今晚一醉解干愁,酒醒后重新开始!“那晚潘石屹醉得一塌糊涂,第二天中午才醒来。他看到李勇还在发呆,说:”不要伤心了,经历过,失败过,才能成功……“李勇想,你说得轻巧,这次我可亏了上万元,你亏了好几十万呐!当潘石屹说要再出去闯荡时,李勇摇头说,”我不愿再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那是1990年8月25日,两人在破败的砖厂握了握手,互道珍重后便分道扬镳。

李勇开始在海口一家建筑工地上干活,每月200多元。1993年5月,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李勇在大街上碰到了潘石屹。潘石屹请他到附近一家饭店吃饭,席间告诉李勇,自己和几个合伙人贷款500万元,以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了8栋别墅,准备高价转手卖掉。李勇目瞪口呆:”潘哥,500万呐。万一亏了,一辈子就完了!“潘石屹笑道:”老弟,你不必为我担心。我即使失败,也是轰轰烈烈地失败!“

当时的李勇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此后的潘石屹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李勇来到北京建国门外的SOHO工地上做小工,当他听说SOHO的老板是潘石屹时,内心顿时掀起狂澜如果一直和潘哥在一起,自己怎么可能还在工地上卖苦力l他心中涌起一阵冲动,想去找找昔日的潘哥,但犹豫再三,最终没有去。他和潘石屹的交情,只能让他在打工之余独自回味了。

”以前我觉得潘石屹的成功很偶然,可是仔细想想,每当在生活的岔道口,我只图安稳,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潘石屹虽然看起来像是在瞎折腾,但每一次的折腾都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最终折腾成了亿万富翁……“

成功的励志故事篇4:站在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虽然那个又瘦又黑的女孩儿竭尽了全力,但最终还是没能进入省女子足球队。考试结束之后,所有落选的女孩儿都失望地离开了,只有她还默默地坐在球场边上看队员们训练。教练看到她伤心的样子,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就走过去安慰她。

“您能留下我吗?”女孩儿抬起头,眼睛里含着泪水。

“可我们的主力队员已经够了。”教练为难地说道。

“那就让我做个替补队员吧,总得有人给主力队员拿衣服、送矿泉水啊。”

“你为什么非要留下来呢?”教练好奇地问道。

“我想站在离成功最近的地方,在这里我随时都有机会成为主力队员,不是吗?”

教练望着她渴望的眼神,实在是不忍心拒绝,于是留下了女孩儿。

从此以后,每当场上的队员进行训练的时候,女孩儿就默默地在场下练球。她的坚持不懈终于为她赢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在一次重要的比赛里,前锋队员意外受伤,万般无奈的教练只好派她上场,结果女孩儿在下半场连进两球,不仅帮助本队获得了胜利,更使得自己一战成名。这女孩儿就是女子足球世界杯金靴奖得主——孙雯。

生活就是这样,你很难一开始就获得成功。如果暂时得不到成功,那么你就站在离成功最近的位置,这样你就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会。一旦机会到来,你就有可能第一个获得成功。

看过"成功的故事"的人还喜欢看:

1.成功故事大全精选

2.十个成功励志小故事

3.成功的励志故事

4.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5.成功哲理故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