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业的故事 创业成功故事 成功创业励志故事

2017-03-08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经济核心的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由于高科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促成了满足其特征需要的一种新的投融资机制——创业投资。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创业的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功创业的故事篇1:宜家创始人的故事

坎普拉德曾说:“与我们的对手保持明显的价格差异是绝对有必要的,在所有领域,我们都要一直成为价格最公道的。”如果说低价位是宜家成功的主要原因,那么设计则是它的第二大原因。

宜家(IKEA),这一名称是由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创始人长大的地方艾尔姆塔里德(Elmtaryd),及几公里之外的教会村庄阿根纳瑞德(Agunnaryd,也是他母亲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的首字母结合而成。如今的宜家很难说还是一家瑞典公司,长久以来,集团由荷兰和比利时共同经营。但企业的发源地无疑是瑞典南部的斯马蓝达省,坎普拉德的祖父移居此地。但第一代人的开拓之苦,迫使他选择了自杀。

祖父阿希姆·埃尔特曼·坎普拉德是大资本家地主的儿子,1894年,他从德国《狩猎报》中得知斯马蓝达省有一处附属森林的农庄出售,他买下了这个农场,从这时起,他祖父便拥有了449公顷的瑞典森林。等他从德国启程到达自己的农场时,才发现与想象中相比,这里的状态实在太糟糕,农庄需要大笔投资和艰苦的劳动才能得以改善。阿希姆试图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但没有得到贷款,购买农场花费了他大笔钱财,1897年走投无路,充满绝望的他往自己脑袋开了一枪。这时,他妻子芬妮还怀着孕。

祖母芬妮独自担负起了在艾尔姆塔里德生活的重任,接管了农场。令人稍感安慰的是,年轻的寡妇获得了不喜欢她的婆婆的支持,仙东妮·坎普拉德(英格瓦的太奶)带来的不止是金钱方面的帮助,这位老太太为了帮助芬妮,只身一人赶到了瑞典。

孕育期

11岁经商,以“火柴大王”为创业榜样

最初几年,父亲费奥德·坎普拉德在祖母的监督下工作,25岁时正式接过农场。1926年,英格瓦出生了,他的母亲是来自离农场不远的一个悠久的商人家庭。

赚钱在英格瓦的生活中早早占据了重要地位,11岁时为一家种子商店供货,同时把小塑料袋卖给周边的农民。“那是我第一笔真正赚到钱的生意”,用赚来的钱,他给自己买了一辆自行车和一台打字机。

那时候英格瓦有个伟大的榜样,就是被誉为“火柴大王”的伊瓦·克罗格。克罗格瑞典最为知名的企业家之一,早在年轻的时候,作为建筑企业家的他就在南非和美国取得了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克罗格回到欧洲创立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从事火柴的生产和销售。通过一系列的竞争,把旗下的瑞典火柴控股公司发展成一个企业集团。晚年的克罗格控制着全球至少33个国家的火柴市场,掌握着全世界60%的火柴产量。

在30年代的欧洲,克罗格的名字尽人皆知,这位瑞典人被视为现代资本家的典范。不过世界经济危机摧毁了他,1932年这位瑞典人自杀身亡。克罗格公司的倒闭曾动摇了瑞典的整个经济结构。

婴儿期

17岁注册“宜家”,邮购商起步

英格瓦从小就拥有商人的特质,爱做交易。上中学的英格瓦与他所能接触到的任何人进行交易。在他学校的床底下有一个纸板盒,里面放着腰带、皮夹、钟表和铅笔等物。他的生意很好,所以他决定,在中学毕业时创办一家企业。他以书面形式向管理部门申请了一家店铺,因为他刚满17岁,还算未成年,他便拜托舅舅给他签字。

1943年7月28日,他的贸易公司的名字被登记在案了。他取了自己姓名、艾尔姆塔里德农庄和阿根纳瑞德牧区的首字母,这样就构成了公司的名字:IKEA。

1947年,英格瓦必须服兵役,但他又不想放弃他的邮购生意,于是征得上级同意,不必每天晚上待在兵营,他在一个独户人家的地下室租了一块地方并把它布置成可以睡觉的地方,不久他还有了一部自己的电话。那时宜家的货品主要包括缝纫用品,尼龙袜,贺卡,种子,钢笔和皮夹等。不久,增加了便宜的相框,还有钟表和低廉的化妆品。

基础兵役服完后,坎普拉德1948年被调到了一所军官学校,在那里,他成功地成为一家文具公司驻瑞典的总代理人。负责他们的圆珠笔和钢笔卖给瑞典的零售商。

通过军官考试后,英格瓦搬回到父母身边。从那时起,他想以艾尔姆塔里德农庄为出发点经营自己的生意。首先,他继续从国外进口商品,再把它们卖给零售商,他还印刷了多份名为“宜家新商品”的广告单,他的父母则帮助她处理雪片般涌来的订单。

最初几年,这一小型企业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宜家公司在创始初期是一家真正的家族企业,父亲费奥德负责管理订单和账单,母亲负责接电话并帮忙包装,他们很忙碌,即使在晚上也忙个不停。后来,坎普拉德亲手盖了一座小屋,用于储存包裹。他后来写道:“我的第一个邮购室,总面积不过一平米,但却是全行业最经济的。”

起飞期

创意“家具博览会”实现,朝伟大企业迈进

英格瓦购进的第一件家具,是一个无扶手的简易沙发椅。坎普拉德能很好地记住价格和账户号码,却难以记住商品号,此外,在销售过程中,他会很直观地与顾客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于是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为这张沙发椅起一个好听的女孩名。就这样,“露德”诞生了,顾客对家具的需求量迅速增大。

受“露德”成功的激励,坎普拉德顺利地扩大了家具生意。早期客户订的最多的是睡椅或床椅,吊灯的销路也不错。莫肯湖周边林木茂盛,周边有许多家具加工厂,因此不愁找不到产品制造商。他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在家具的外形设计上。为此,他从瑞典一知名纺织厂购买了用做填充物的布料,家人和农场助手花了很多晚上来剪裁这些布料。

1948年,这位22岁的宜家创始人雇用了第一位职员,这位叫恩斯特·埃克斯特罗姆的男士做的是会计工作。英格瓦想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大,为了宣传他的商品,他在农场阅读率很高的农民报纸,这份叫发行量达28万多的《农民邮报》上刊登商品的简介。

坎普拉德下决心要做一名更大意义上的企业家。他觉得,只有定价低才能够成功。

在商品简介中,有一段他写给顾客的序言,指出商店里的东西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有中间商的存在。他很灵活地结合农民们的日常经验说道:“请你们比较一下自己宰一公斤猪肉和在商店里买同样重量猪肉的价格吧”。坎普拉德的广告宣传成功了,订单数量飞涨。

低价策略并不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宜家刚打出价格特别低廉的柜子和烫衣板时,其他邮购商便立即以更低的价格应对。随着价格的下降,产品质量也下降了。收到的投诉信也越来越多。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坎普拉德想到一个办法,即把商品拿出来展览,让顾客参观家具店,借此赢得顾客的信任。“人们可以过去现场看那些家具,并比较不同 定价产品的质量。”坎普拉德如是说。宜家的这场长期展览位于铁路枢纽上的瑞典第二大城市阿尔姆胡特举行,他们很快得出结论,如若舍弃办公用品业务而专攻家 具生意的话,将会是一个明智之举。

第一场宜家博览会于1953年3月18日开幕,家具摆满了两层楼。这家年轻的企业凭借崭新的理念迎来了它的辉煌时代。把邮购业务和家具店结合起 来,28岁的英格瓦改革成功!第一次家具展开幕后的那段时间,被晚年的坎普拉德形容为“一份持久而有趣的工作所带来的沉醉状态”,就像他记忆中的那样, “每到周末便会来一群人在我们家具展上疯狂抢购,晚上我们则全体围坐在办公室的书桌旁清点运费单和账单”。

宜家不断进行着实验,在宜家早期的目录中,就有一种需要顾客亲手组装的桌子,它有个名字叫“马克斯”。

宜家的成功奥秘

在《宜家创业史》一书中,德国知名媒体人吕迪格·容布卢特总结出宜家的成功秘诀:

其一,不遗余力地维持低价。坎普拉德曾说:“与我们的对手保持明显的价格差异是绝对有必要的,在所有领域,我们都要一直成为价格最公道的。”

如果说低价位是宜家成功的主要原因,那么设计则是它的第二大原因。宜家的家具虽然便宜,但它精良的设计是毫无争 议的,它掀起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家居风格的全世界风潮。这种风格自然而明快、朴素而实用,摈弃了优雅和浮夸。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是牢固和理性的代名词,它代表着一种自信、自主的生活感 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风格和材料不断更替,人们的口味也随之变化,宜家称为家具文化影响广泛的潮流引领者。

其三,体验式营销。宜家自我认定为非服务性商家。家具购买过程中80%的工作都是顾客自己完成的。他们边看边挑 选,从货架上取出中意的商品,来 到收银台前,用私家车运回家。到家后,他们再把各个零部件组装成一件完整的家具。虽然宜家没有发明便携式家具,但它却是唯一把这种家具的设计和销售置于业 务中心地位的贸易公司。

其四,简单的公司文化。“简单是一种美德”,坎普拉德在《一个家具商的遗嘱》中写道。没有规矩的企业不可能生存下去,但这一切都必须简单。规矩越复杂,就越难遵守。坎普拉德相信,“过于强调规划是企业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英格瓦在一生中几乎抵挡住了对于一个亿万富翁来说所有物质上的诱惑。除了他在20世纪70年代开的一辆保时捷,英格瓦一生中添置的最值钱的物品就是在法国购买了一个葡萄园。坎普拉德从不参加社交,洛桑最大的日报《24小时》从未拍到过坎普拉德参加派对或庆典的图片。

成功创业的故事篇2:饿了么创业故事

张旭豪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09年4月在读期间与其同学创办饿了么网上餐厅。“饿了么”主要通过加盟餐厅的后台管理系统和前台网站页面的年服务费,交易额提成,竞价排名费用来盈利。2015年8月饿了么获得6.3亿美元融资。后又有传闻,阿里巴巴和饿了么已于12月17日签署投资框架性协议,将要投资饿了么12.5亿美元。

一、饿着肚子一夜长谈出的创业梦

张旭豪饿了么的主要创始人张旭豪和他的几个伙伴康嘉,汪渊,叶峰、曹文学全都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4月,他们看中了餐饮外送行业,并准备开发网络订餐系统,使餐饮业逐步走向信息化。正巧,交大软件学院的叶峰也看好这个创业"突破口"。于是,"饿了么"网络订餐系统的"交大帮"就这样初步形成了。创业伊始,大家还讨论过公司名称问题,最终,"饿了么"这句学生间的点外卖口头禅最终胜出,以它的亲切顺口成了公司的响亮大名。最初的启动资金全靠几个人东拼西凑,连学费都没能幸免。为了全情投入,张旭豪主动放弃去香港理工大学深造的机会,与康嘉一起选择休学。而叶峰则在2010年本科毕业后,放弃了进入微软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奋斗创业。

最初的创业是快乐而又艰辛的,大家并肩奋战,尽情挥洒青春的激情,却也有碰壁、资金缺乏时的困惑。"饿了么"团队刚开始时承包过一家餐饮店的外卖业务,用来熟悉"行情"。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张旭豪几乎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四到五个小时,经常亲自"披挂上阵"送外卖,狂风暴雨也从不间断。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信誉和人气,今天的"饿了么"已成了交大学生订餐的流行语,人们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外卖自动送货上门。

二、枭雄张旭豪 :饿了么如何成长为大只独角兽

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在遭遇了烧钱竞争、巨头碾压和资本追逐之后,一跃成为中国最受瞩目也最有价值的初创公司之一。它是时代精神高度凝聚的符号:创业热潮、O2O风口、残酷竞争与补贴大战、巨头格局下的合纵连横、以及一个“成功”的创业故事。当然,你我皆知,故事仍没有结束。因为所有这些造就故事的因素也都没有消失或静止。

三、F轮融资过后:稳扎稳打的蜕变

2015年1月,饿了么宣布获得获得新一轮3.5亿美元融资,至此,在短短两年内,“饿了么”就获得了四笔融资。本轮投资方包括中信产业基金、红杉资本、大众点评,以及新引进腾讯跟京东。

2015年8月饿了么获得6.3亿美元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华联股份领投,创下全球外卖平台单笔融资金额最高纪录。

作为O2O平台,饿了么的自身定位是连接“跟吃有关的一切”。除了现有的餐饮配送业务,目前饿了么已经将触角延伸至商超配送等其他领域。

饿了么张旭豪的创业经历

在网址注册上,他们也不用“www.”和“.com”,掐头去尾只用了简简单单的“ele.me”。大约两年前,“饿了么”网站上线了。

为了打广告,他们又设计了一道程序。

一夜间,以校园BBS“站内信”的形式,自动向BBS学生用户发送了3万多份“电子传单”。结果被BBS站长发现,全站屏蔽了与“饿了么”相关的全部内容,甚至无法输入这些字符。张旭豪一气之下找校长室投诉。虽然结果还是站内处罚、账户被封一年,但同时得到的广告效果则是,几乎全校学生都听说了“ele.me”。

上网初始,加盟店就达到了30家左右,每天订单量达500—600单,且每月以60%至70%的速度增加。校方推荐和鼓励他们不断参加创业大赛、申请创业基金,团队先后获得至少45万元资助和奖励。

外校外区逐一“扫街”

交大闵行校区已被“打”下,“饿了么”开始向外突破。首先便是同一条东川路上的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正巧此时,华东师大国贸专业的闵婕慕名而来,成为“饿了么”团队第一个外校生,也是第一个女生。她被聘为高校市场负责人。

吸引学生可以靠线上、线下的广告,吸引更多饭店加盟就得靠“扫街”了。“饿了么”通常两人一组,沿街进店推销。一拍即合的当然是少数,更多店家都是将信将疑———“凭什么我在你网上开个页面、放份菜单,你就要抽8%?”

张旭豪的策略是“谈,不断谈,谈到老板不想跟你再谈,就谈成了”。最忙时,他们每天“扫”100家饭店,其中最难谈的饭店就天天回访,“谈”了40多个回合才拿下。

如法炮制,“饿了么”不仅攻下华师大,连附近的紫竹科学园区也被纳入其“势力范围”,顾客群从大学生拓展到企业白领。目前,以交大周边地区为主,“饿了么”平台注册会员超过2万人,日均订单3000份,年交易额达千万元量级。

最近,张旭豪又在网上找到曾经拥有同样梦想的人———陈强。这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也曾在校开办“QQorder”订餐网站,但撑了3年,终于团队告吹。张旭豪请陈强出山担任“饿了么”首席运营官。就这样,拥有7所高校的松江大学园区也将成为“饿了么”的地盘。而张旭豪电脑里的定制地图上,沪东北、沪东南的所有大学及市中心的办公区写字楼都被标上了红点,甚至还有杭州、北京……

其实,“饿了么”有个奇怪的公司名字:拉扎斯。张旭豪说,这是梵文“激情”的音译。作为一个26岁的上海青年,他有着与脸谱网站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一样的年龄和英文名。他虽已早早成婚,却租了闵行市郊一幢别墅,和伙伴们一起办公住宿。他们中,不止一人放弃海外深造或外企工作,但不放弃的就是那份创业激情。

饿了么张旭豪:摆在我眼前最重要的3件事情

我们来做个比喻,如果创业的起点是徐泾东,终点是浦东机场,觉得你现在走到哪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走到一半的位置吧,世纪公园?我们才创业时,移动互联网、网络支付什么的都还不完善,现在移动端、支付的门槛都开始慢慢降下来,更多人使用在线订餐,但是未来依然有很多空间可以去开拓。

对于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第一是加强物流体系,完善社会化物流、众包物流和自营物流的体系,力求能够达到日均500万单的水平;

第二是继续扩充品类、除了午餐、晚餐,还做早餐、下午茶,还要接入其他餐饮、生活服务,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得;

第三希望用户在平台上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买到更多东西,比如生鲜、水果等。

如果去看你之前创业这一路的经历,你觉得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你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

最骄傲的是专注与坚持,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做这件事,七年时间都在做同一件事,我觉得这种专注跟坚持是蛮值得骄傲的。我没有啥后悔的事。

今天公布的消息是滴滴出行战略入股饿了么,为什么选了他?

我们和滴滴的合作,就是优势互补。滴滴拓展了他们的品类和流量,饿了么通过滴滴的小汽车可以实现全城配送,业务的可能性也更多。通过汽车可以送几十个人的团餐、可以解决供应链食材的大宗商品配送,可以吸引更多优质商户和高端消费者。两个轮子的电动车加上四个轮子的小汽车,可以概括成“2+4”的配送模式,这次合作带来的发展空间远不止1+1>2那么简单。

饿了么将来想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达成这个目标,这里面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什么又相对容易?

我们想要成为本地生活的基础服务提供商,为本地的中小型商户提供商品的服务、物流的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帮助他们让更好的东西更便捷地跟用户做对接。

供应链其实就是To B的服务,让商户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

最难的可能还是各方面业务的融合问题,因为这几件事是不同的,如何让团队同时做好这几方面的事,是比较大的挑战。

我们以前都是做To C业务的,现在要做物流,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需要的能耗、内功跟以前都不一样。供应链又是一个ToB的生意,跟以前To C的业务其实是没有很大关系的。怎么把它做好?里面都会有很多的挑战和能耗,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最大的挑战。

现在To C的业务是相对容易的,物流跟供应链反而是要更多的内功跟时间去积累的。

饿了么现在人员规模已经超过万人。你从毕业就开始创业,现在又管理着很多其实与核心业务群体,或者和你们自己不一样的人群(庞大的物流人群),很多O2O公司最终会面临这个问题。我想知道你怎么做管理。你怎么变得很会管理?

我们现在管理体系也是挺复杂的,我觉得首先要公平、公开、公正,这是最重要的。像我们做的内部运营的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建设,就是为了对每一个人的评价考核更加公平、公开、公正,可以让他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团队里面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什么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

单纯的KPI还是比较粗的管理。很多时候你建立了KPI,能不能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这是很核心的问题,很多企业其实是做不到公平、公开、公正的。

从大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团队的人也很多了,已经达到大概13000人左右。让公司保持高效作战,要把公司变小,我们会做很多拆分。把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集体,专门去解决某一些核心问题。

事业部的本质就是把以前一个整体变成现在数个主体,其实就是把它拆分出来。很多大公司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大了就臃肿了,更小、更扁平的团队效率会更高,交流成本、沟通成本、管理成本都会降到最低,目标也更加明确,更加清晰。

你觉得自己适合创业吗?或者具备什么素质你觉得适合创业?哪些地方再来一次,你会做的更好?

适合呀。素质的话还是坚持跟专注吧。

我觉得可能在团队建设跟管理方面,如果再做一次的话,我会做得更好。因为这部分是跟经验比较有关的,我们经过了这个过程,经验会相对丰富,重新做的话,其实会做得更好。

如果让你总结,你觉得你的哪一点是别人学不来的,哪一点是最可以从你这儿学到的?

最可以和最难从我这里学到的都是坚持与专注。因为这需要耐得住寂寞,坚持跟专注也不是说那么难学,但是如果你真的实际去做,就会觉得很难了。所以说你要耐得住寂寞,这就是一个事物辩证的正反两面。

你创业过程中,已经做到了F轮融资,现在让你回忆的话,你觉得哪一次融资印象最深刻,最艰难的是哪一轮?是什么东西让你觉得你最终打动了投资者?可否和我们回顾一下,每一轮融资前后,你觉得做好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都差不多,也没有什么很印象深刻,都是一个过程。我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业务跟产品上面。

印象中第一次融资比较艰难吧。因为没有人相信大学生能搞成一摊事儿。打动投资人的可能是我们整体的商业模式在早期想得最清楚。我们在学校已经做出一点成绩跟数据了,能让他们信服。

我觉得融资本身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刻意准备也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多的还是日常把平时的业务跟产品做好。

今天如果要你排序的话,你觉得公司摆在你眼前最重要的3件事情是什么?

第一件事是团队,因为每一个idea都是要靠人去实现的;第二件事情是整体的产品;第三件事情是战略跟业务。

创业过程中,你需要处理很多种关系,比如投资人、合伙人,还有与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的关系,与你员工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如果让你用简单的几句话,你能不能说说你理解的处理好这几种关系的秘诀是什么?

有所得有所舍吧,我觉得,你只要想好你要舍什么,你要得什么,选择就会不那么困难。诀窍在于我比较坚决一点吧。

成功创业的故事篇3:老干妈酱创业故事

让人惊叹的现实

陶华碧,依靠辣椒酱创业成功的人。她把几块钱一瓶的辣椒酱做成与茅台齐名的品牌,她每天卖出130万瓶辣椒酱,一年销售额高达25亿,每瓶辣椒酱大概赚9角5分;她15年只贷过一次款,她的财务只有两笔最简单的账:进来多少,出去多少;她15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商业交易规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她目不识丁,她面对自己名字的三个字不断摇头:“这三个字,太难了,太复杂了。”

曾经的艰辛

20岁那年,陶华碧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间,陶华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

丈夫去世后,没有收入的陶华碧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晚上做米豆腐(贵阳最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

由于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当时最近也要到5公里以外的油榨街才能买到。每次需要采购原材料时,她就背着背篼,赶最早的一班车到油榨街去买。由于那时车少人多,背篼又占地方,驾驶员经常不让她上车,于是她大多数时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买完材料后,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东西步行回龙洞堡。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到现在,她的双手一到春天还会脱皮。

1988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店”。“说是个餐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的‘路边摊’而已,餐厅的背墙就是公干院的围墙。”当时餐馆的“老主顾”韩先生20年后对这个餐馆的记忆依旧清晰。

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常常光顾。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学生因为无钱付账,赊欠了很多饭钱。陶华碧通过了解,对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韩先生回忆道。

在“实惠饭店”,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有一天中午,陶华碧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走了十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每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陶华碧发现了这些餐厅生意红火的共同原因——都在使用她的麻辣酱。

渐渐目标明朗

刚刚成立的辣酱加工厂,是一个只有40名员工的简陋手工作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老干妈”员工回忆说,当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泪。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

在老板的带头下,员工们也纷纷拿起了菜刀“切苹果”。而陶华碧身先士卒的代价是肩膀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长期搅拌麻辣酱现在全部钙化。

很快陶华碧发现,她找不到装辣椒酱的合适玻璃瓶。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但当时年产1.8万吨的贵阳二玻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

面对贵阳二玻厂长,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商业谈判”:“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陶华碧满意而归。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当初这份“协议”,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

“老干妈”的生产规模爆炸式膨胀后,合作企业中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贵阳二玻与这些企业相比,并无成本和质量优势,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削减过贵阳二玻的供货份额。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二玻的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

公司的现状

在陶华碧的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喊她“老干妈”,公司2000多名员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并记住了其中许多人的生日,每个员工结婚她都要亲自当证婚人。

除此之外,陶华碧还一直坚持她的一些“土原则”:隔三岔五地跑到员工家串门;每个员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礼物和一碗长寿面加两个荷包蛋;有员工出差,她像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送到他们出厂坐上车后才转身回去;贵州过年过节时,有吃狗肉的习俗,陶华碧特地建了个养狗场,长年累月养着80多条狗,每到冬至和春节就杀狗供全公司会餐。

除了“干妈式”管理之外,陶华碧在公司结构设置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老干妈”没有董事会、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只有5个部门,陶华碧下面就是谢邦银和王武,一个管业务,一个管行政。谢邦银笑称自己就是个“业务经理”,因为总要扑到一线拼命。

成功创业的故事相关文章:

1.创业成功故事

2.3个成功创业者的小故事

3.创业心得,十个成功励志小故事

4.一个成功人士的辛酸创业故事

5.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3个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