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哲学内涵论文

2017-06-14

运用哲学的眼光对佛学中的理想境界——涅槃进行浅析,从而得出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佛学哲学内涵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佛学哲学内涵论文篇一

用哲学的眼光看佛学中的理想境界

摘要:涅槃,佛教用语,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本文从天人合一与普渡众生这两个方面着手,运用哲学的眼光对佛学中的理想境界——涅槃进行浅析,从而得出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

关键词:哲学;理想境界;涅槃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34-02

涅槃,佛教用语,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现今,运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佛学中的理想境界——涅槃,同样也会受益匪浅。

一、天人合一

佛学认为,世界本体派生了天地万物,在具体的条件下,万物生而灭,变化不定。这个以“眼、耳、鼻、舌、身、意”方式存在的“我”,只不过是世界本体内部运动的产物。我们人同样遵循着缘起性空的法则。我本无我,因缘假和为我。因缘合了,我们的心中就会显示出各种相。它们都是因缘相对稳定的幻相。因缘散了,我没有了,这些幻相也就灭了。其实人和其心中的相都是具有虚幻性。

由于与生俱来的我执,人总是把自己当成实有,而不能把自己当作一段因缘。当因缘和合,本体作为因缘入了众生心,它显示出什么样的幻相,众生做出什么样的判断,那都是第二义的事。但是人们太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长期迷恋于人间的“真假、善恶、美丑”这种虚妄的观念,这就导致了众生的苦,从而因果轮回转世。其实任何状态都不可能是永存的,都会随着产生它的因缘的散失而消灭。

任何事物包括生命和各种想法的存在,也都是由于过去的一系列条件共同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它不是毫无根据的空中楼阁,即过去因造成现世果。这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我们只能承认和正视。同时,只要我们能分清现状,控制现实中的可变因素,改变相关的条件,事物就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即控制现世因转化成未来果。佛学提出“涅槃”即灭度(或寂灭、解脱、圆寂),意为“灭生死之果,度生死瀑流”,即是通过消除“我执”,使现在因不会产生未来果,因果轮回链条切断,人灭度了自己,作为因缘而存在,从而再生而永生。其中,有余涅槃即是生死惑业已尽,断除生死之因后,但有漏身所依之苦果尚存,还有不彻底的心念,这是罗汉的境界。无余涅槃即是生死惑业已尽,断除生死之果后,再无心念,这是佛的境界。

涅槃后也就不再存在妄念的问题。所谓妄念就是对本体的扭曲或片面的反映。任何思维都是有局限性,它们都是站在某一个角度看问题,只能在局部、具体领域正确,但不可能全面的反映本体。相对于本体的真实状态而言,它就只能是妄念。所以站在微观的个人角度上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分,但站在本体的高度看,此念皆是妄念。而本体本身无妄与不妄之分。一切都是源于本体,在本质上而无区别,终将回归本体。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消融到本体中的念皆是“正念”。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如此。“天”即是指外界、宇宙、还有本体,“人”即是指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天人合一”就是人将自己整个身体和心灵融入到整个世界中去,融入到本体中去,去感受自己获得的大自由和永恒存在。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

我来源于本体,又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把产生我的一切因缘还给各自,我在哪儿?我又是什么呢?如果说世界的本源是大海,那么我是由大海的水蒸气所化,众生就是山泉、小溪、江河,终究要流回大海。当我回归本源大海之后,滴滴海水之中皆有我,然而我永远找不到我,有我又无我,我与大海融为一体了。作为山泉、小溪、江河的我不存在了,但作为大海的我永存。于是,六道轮回便没有了。作为个体的自我是没有了,但作为世界本体内部的因缘运动,我是永恒的存在。

二、普度众生

“我将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被灭度者”。释迦牟尼成佛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就发愿要普度众生。这就是如来的大愿。在佛学中,“众生”既可指人,也可指各类动植物,还包括整个物质世界,甚至是意识。在佛家看来,万事万物及它们在我们的心里生而灭,灭而生,永不停歇,永无止境,所以也谓之“众生”。在佛学中,世间与心是不分的,既不存在一个对一切生命都共同的永恒的世间,也不存在一种可以脱离世间的心。所以,众生也表示整个世界。

任何个体的觉悟都是世界本体内部运动、因缘成熟的显化,释迦牟尼本人的悟道也是如此。佛的愿力作为特定因缘,通过“帝网珠”最终必然入一切众生心,于是佛缘与众生缘聚合,众生因闻道、悟道而成佛。因为世界的因缘已经发展到此阶段,甚至众生不悟道,全凭因缘也可以解脱,也可以被灭度成佛。这是佛灭度众生的“无为法”,也即是“无相布施”。其实我们自己已经是佛,阿弥陀佛已经救完了我们。

所谓“我将灭度一切众生”即佛的愿力令我们回归本体。这愿力中的发愿者和被度者都是世界本体具体显化,二者实是一体,都是从本源中演化出来,又终究回归到本源中去。“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皈依无量寿佛,就是回归本体,也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世界是一个永恒运动的圆,一切都从一点出发,又终将回归到这一点,并且永无止境,所以“实无众生被灭度者”。涅槃也即是这种业力身向愿力身转化的过程。当我灭度了我自己,化为愿力入了一切众生心,我就与一切众生共在,与世界本体同在,众生的一切福皆是我之福。这便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作为因缘运动的整体,世界本体无起点又无终点而且环环相扣。当它内部能量运动发展到一个阶段时,其内部事物都会显现出某种特性。所以,只要有某一个事物能显示出来的特性,在此整体中的其它个体都必将与此有联系,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显现出这种特性。因为这不是某一个体的特性,而是世界本体内部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特性,其必将在每一个个体上显现。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知不知道,认不认同。先知先觉者是因缘最先成熟的一批,也会最先成佛。后者后觉者还是会成佛,虽然时机较靠后。最先显现特性的个体深知自己与众生实为一体,当他意识到自己天人合一的状态时,所以他不仅自己要大自在,也希望一切众生大自在。只有一切众生大自在,才是本体整体的大自在,才是自己真正的大自在。他将这种任何个体都将进入到一个新的状态的信息发散开来,其他个体也将得知而进化,即“成佛”。即使是不知、甚至不信,本体内部的能量运动也会将其带入到新的时代,任何人都必将往生“西方极乐”。“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一切苦厄,不仅有师度、自度,还有自然度。万事万物包括苦难本性皆空,它们迟早会自动化解。时代必将进步,在时代中的人也必将前进。这是世界对个体的强制的无为“恩惠”!

佛学中的这种“普度众生”的思想,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说的,同时它也为佛教中日常行为中的布施行善提供了依据。当它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有很大的吻合度。这使得它在中国广泛的流行,并且使得它从“无相布施”的哲学高度在人间具体化。

佛学认为,一切事物,不管它多么奇特,都是世界本体内整体因缘的假和,任何事物包括生命都不可能有恒定的本性,它们都是在生死流转的变化之中。众生与生俱来的妄想“四相”,阻碍了从整体到个体、再到整体的顺利流转,才会令生命的存在苦不堪言。只要顺畅这种流转,众生才可能从苦境之中解脱出来,达到解脱的大自由。这就是佛学中的“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三法印。即这像印章一样使得佛学与其它学问相区分。

我们能够认识到世界和自己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不执着于不变的自我,意识到世界和自己的这一切都是有前面无数个条件造就而成,自己其实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必将回归到这个世界中,我们就能根据自己拥有的条件,改变自己痛苦的、不自由的现状,实现自己的超脱和大自由,同时也帮助别人改变他们痛苦的、不自由的现状,实现他的超脱和大自由,最终实现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超脱和大自由!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站在宏观层面上看产生我们个体生命并且让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进而认识在这个大环境下并受其影响的个体具有怎样的特性。佛学就为我们做出了这样伟大引导!有人以为佛学是宣传宿命论的迷信,有人以为佛学是叫人厌世的学说,其实都不然。佛学的“缘起论”并非是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不可改变,只是为了使我们看清现实的成因,接受现实,从而为改变现状打下伏笔。佛学中的“性空论”并非是说人生本是一场虚无的空,只是为了使我们理解人的命运可以改变,从而鼓起勇气去改变命运、把握自己!“事在人为,莫道万般皆由命;境由心造,退却一步自然宽!”所以,佛学不是愚者混沌的迷信,不是弱者逃避的借口,而是智者超越的智慧,而是强者把握自我的武器!我们要学习这种智慧,运用这个武器来更好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佛学哲学内涵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