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教育的毕业论文

2017-03-24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创业型人才,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大批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具有前瞻性的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教育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创业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一: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在此情形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再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如何缓解就业问题,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联系。探索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从课程建设、学生兴趣、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打造完整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高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实现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推动就业与创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在人才竞争日益国际化,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越来越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给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敲响起了警钟。因此,各高校迫切需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才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新时期创业教育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塑造为核心,以培养开创性人才为根本目的,能够促进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需积极推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创业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

一、创业教育实践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十三五”规划,创新、创业作为其中重要的关注点,成为整个“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实现必须贯彻的一种理念。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段,人们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各持己见,但有些是人们达成的共识,即创业教育并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宗旨,创业教育只是工具而已,是为了创业实践服务的,培养出成功的创业者才是目的。

(一)创业

“创业”一词最早在《辞海》中被定义为“创立基业”,即开拓、创造业绩和成就的意思。而当代意义上的创业是指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出新的事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冒险的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

(二)创业教育

实践“创业教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它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实践是对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升华,指的是将各种创业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创业基本知识与技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创业平台开展各种创业活动,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拓展创业综合素养、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1]。与单纯的创业教育比起来,创业教育实践更加具体化,更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培养的改革。

二、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当前,许多高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仍然遵循传统做法,最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上,较多采用输送式的方法,学生是客体,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状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吸收新知识的热情,同时也让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性与冒险精神。在创业教育方面,有数据显示,60%以上的教育者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加上自身的不重视,更谈不上创业教育的实践了。

2.创业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缺乏。很多高校即使开设了一些创业教育课程,也没有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导致创业教育处于孤立地位,与各个具体的专业缺乏联系。甚至有些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只是利用课外活动的有限时间象征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在教材选用方面,一般采用的是规划的创业教材,大部分教材形式单一,理论深度过深,没有结合学生的特色,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创业教育实践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3.缺乏正规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调研的高校中,常规的做法是由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去讲授创业教育课程,教材的选用方面也很简单,一般有《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就业指导》《创业学基础概论》等。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式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其实,真正好的创业教育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是很强的,既包括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又有拓展的知识,如社交、营销、管理等知识。这种正规创业教育教学对讲授教师要求很高。然而,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教师自身缺乏相应的创业经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要想讲授好创业教育课程,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关。而在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导师基本上都是由校外知名企业家来担任,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传授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

4.学生的创业心理教育缺失。由于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导致他们对家庭及学校有很大的依赖性。在这一群体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处处听从父母、教师的安排。从自身来说,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如果再加上外在的大环境,即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创业望而却步,从而失去创业的信心。

5.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业教育的成果如何,需要由创业实践来检验。但当前诸多高校创业实践平台缺乏,呈现单一化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形式:最常见的就是依靠校园文化活动来带动创业活动,例如,很多高校会举办创业策划书大赛、创业发明竞赛等,这样并没有真正做到将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中。还有的就是通过学生社团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开设创业者联盟、创业者之家等。在运作机制方面,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导,没有将外在的环境,例如,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因素融入进来,没有形成合作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些做法使得大学生没有很好的实践机会,难以将所学的创业知识落到实处[2]。

(二)成因分析

1.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下,人们形成了“包分配”的就业思想,没有想过创业的问题。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包分配工作的现象,但这种传统观念却使得就业者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创新意识,不愿意去主动创业。在我国教育体制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转型期,大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就业难问题。所以,当前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需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构建科学优良的教育观。

2.创业支持力度乏力。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政府应通过制定强有力的相关性政策法规表达国家的意志,从各个方面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对学生个人来说,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尤其是资金方面,需要较大的投资,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来提供保障。政府之外,各相关的行业、企业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够,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与行企发展的关系,更不要说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硬件、软件的扶持。有这样的结果,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是相关的,创业教育实践保障体系的形成,是未来亟须解决的问题。

3.学校教育教学不够完善。经过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不强,毕业时真正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即使这些学生有过或多或少的校园创业经历。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主要与学校长期以来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相关。部分高校仍然将创业教育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觉得创业教育不是教学计划中的硬性指标要求,不能真正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创业教育至今仍然停留于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等。

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建立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高校应当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放在首位,依据培养创业人才的目的,制订合理的授课计划。并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让学生接受到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有更加全面的实践训练机会,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到创新创业知识。具体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以采用创业教育通识课、核心课与实践课等三者相结合的方式。

1.在创业教育通识课方面。旨在突破专业界限,注重学生创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与能力素养的提升。通识课程适合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适当地开设“创业学基础”“什么是创业”等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的内涵,明确何为创业。还可以开设“创业者成功案例分析”等基础创业课程,目的是通过分享成功案例,让学生产生创业的兴趣,产生榜样效应。

2.在创业教育核心课程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院校,或者具体到不同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开设,做到与专业相结合。比如,经管类专业可以开设“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业企业管理”等课程;心理学专业可以开设“创业心理学”等课程。核心课程体系旨在进一步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技术与具体步骤,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方面。创业教育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创业,因此,创业实践至关重要。创业实践课程有“创业实训”“创业流程”等,围绕创业技巧、操作步骤等,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将创业从书本搬到现实中,培养动手能力[3]。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与意志

爱因斯坦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针对很多大学生缺乏创业兴趣问题,主要是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可以通过成功的创业案例来进行激励,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创业是一个渐进、艰难的过程,任何一个创业者在创业阶段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必须调整好心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这种坚强意志的形成除了创业者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共同支撑。很多人都认同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因为家庭作为一种最初的内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形成极其重要,所以家庭的教育不仅要围绕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应该考虑到孩子健康、坚强的性格养成。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并保持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来完成,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最终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

创业教育实践能否开展与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及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有较强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教师。一方面,努力提升校内创业教师队伍的自身素养,通过制度建设,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去相关企业去学习或挂职锻炼,形成“走出去”完善机制;另一方面,发掘具有创业和创新经历和经验的校外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整体师资团队,或者邀请校外创业指导师或创业成功人士(包括校友)分别在创业设计、创业实施(入驻)、创业发展阶段进行指导与培训,力争让所有创业团队或个人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请进来”的良好机制[4]。

(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要进行校内实训以外,还应该更多地走向社会,参加校外实训实践活动,因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鼓励学生利用一切课外时间,参加寒暑期实践活动、校外实习活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举行的创业项目大赛等。这一环节需要各个高校积极为创业学生创造条件,有些高校做得很好:首先,为参加社会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指导教师;其次,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针对获奖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加分举措等;最后,部分高校针对学生的创业需求,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采取完全学分制,为其灵活安排教学计划和时间,学生只要修完校内的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业提供绿色通道。

(五)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形成“校政行企”四方联动运行机制

1.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应为毕业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除了政策支持以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将当地高校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到地方政府年度预算中去。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创业有稳定的资金扶持来源,为创业教育稳步、持续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鼓励各学校投入、社会捐助、个人支持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划拨专项经费作为创业教育基金。

2.发挥各行业企业的力量,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经济上的扶持、软硬件设施的供给以及创业导师等。创业导师可以组成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各种咨询,为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指导,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过程中来,参与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以及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与链接。

3.发挥家庭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业提供精神上的鼓励,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学生的创业动态,进行有效协调。

4.作为高校来说,应当将创业实践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去抓,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部分高校成立创业管理中心,在校内建立“学生创业孵化园”,引导、支持、服务学生创业,为学生创业提供办公场地、优惠的扶持政策、完善的服务体系。创业管理中心对创业孵化园进行严格管理,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定期对创业团队或个人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创业团队给予奖励,减免场地使用费用;考核不合格的团队勒令退出创业孵化园。为保证高校创业实践的正常有序,还需要加强第三方评价机制,将创业实践作为各高校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去衡量。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是一项宏伟的工程,由于我国起步较晚,未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探索、不断地改革与完善。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心与支持,才会使更多学生拥有创业机会,才会增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动力,为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作者:陈斌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森.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30-32.

[2]席燕平,王宏.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4(5):55-57.

[3]王本贤.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J].江苏高教,2015(3):116-118.

[4]丁越勉.高校创业教育教师角色及素养的再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72-74.

创业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理路探究

摘要: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内在需要、前认知结构以及学习情境等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对革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针对当前教育过程中过分聚焦创业理论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系统性以及忽视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设等问题,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借鉴建构主义的观点。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从紧扣大学生学习需要,创设主动性实践,契合大学生前认知结构以及建设社会文化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创新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特长脱节、教育形式与学生主体需求割裂、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时空分离等问题。创业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业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建构主义关注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生成机理,探讨教育过程个体与时空环境之间的互动逻辑,成为教育改革中优化教育内容以及调整教育过程的重要借鉴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进路的针对性、规律性与科学性,成为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构主义的学理释义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构主义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建构主义通过对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环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生成过程,为教育的科学展开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学者们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视域。建构主义核心理论观点如下:

1.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内在需要为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信息的转移与吸收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并不取决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教育者不断向学习者输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断、遗失、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些信息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那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生成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需要不断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与学习者需要相对接的信息就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变为学习动力,与学习者需要不贴切的信息便自然成为无效教学内容。换言之,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的动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或者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2.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知识经验为重要基础。建构主义通过对不同学习范式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学习效果直接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心理学所说的前认知结构联系越紧密,学习材料就越能为学习者所认可接受;反之,则更为学习者所排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不是以眼前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而是紧密地依靠前认知结构,将前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认知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换言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地建构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是前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拓展、提升的连续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观尤其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当前学习材料与学生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创设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3.学习过程以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关键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只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而应该是教育者、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信息对流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学习情境的支持,就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难以生成关于学习材料的意义体系,学习过程只能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情境不仅只是简单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建构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据学习者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又要有意识地为教育过程创设社会文化环境支持。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偏失

在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双重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创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适应力逐渐上升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无效教育等现象依然存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观照创业教育的当前偏失,对于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进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过分聚焦创业学的理论教授,忽视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许多高校迅速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渐成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另外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以及推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那么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当前创业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2]。创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填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实践等维度在无形中被遗失。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候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向大学生全面地讲授创业学知识。但事实上,创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纯粹学理层面的研讨学习,而必须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的联结桥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涵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业教育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在此过程中催生主体的主动积极性”,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者内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论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弱化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2.过分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系统性,忽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相当重视学习者的前认知结构,认为只有当前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线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取向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前认知结构。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由创业教育学院牵头,整体规划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分文理、不论年级、不问兴趣,都采用“千人一面”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式以及优势特长,这些都是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他们的学习认知以及创业实践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创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建构规律性,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很可能导致“盲人骑瞎马”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战略任务过程中,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兴趣特长等前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整体联动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过分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教育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将教育情境作为学习者重要支持力量,认为学习者缺失学习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支持,学习就很难高效有序进行下去。为此,高校应该联动家庭以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设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这是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落实于创业实践的重要助推力。但是,当前还是有不少大学将自主创业作为求职不顺的后备选项,认为自主创业只是无奈之举,而类似思想在学生家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不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价值以及战略意义,将自主创业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画上等号。对于这些负向的观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碍,高校还未能深刻意识到其巨大的消极作用,采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创业学知识,而没有很好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筑家校支持系统、宣传创新创业现实意义等手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文化观念方面的支撑。换言之,创业教育如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论观点,强化夯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感动力与文化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革新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建构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为高校革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崭新的实施思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创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借鉴建构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具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化,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效、良性、稳定发展。

1.紧扣学习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不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无形中便会被学习者抛弃。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觉察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在意识到当前学习材料重要性时候产生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善于、勤于、乐于搭建当前学习材料与大学生需要之间桥梁,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主体性实践。要增强大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主动体悟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深化认知理解提供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在观摩学习中切身感受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觉察自身创业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是催生他们返校更加认真投入创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促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创业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自主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深远有效的服务,能够提升他们对创业教育的信任感,而这些都是他们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力量。

2.关注前认知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构主义坚持学习的过程是前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的联结过程,教育必须为学习者进行“前后联系”提供线索。进一步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创业学的本体论知识,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考量因素。为此,高校必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生的实施思路。一是转变学校层面独立承担创业教育任务做法,实现创业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选课程与选修课程,院系还应该建立与学院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针对性、贴专业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学生的前认知结构,而且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重构专业教育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根基”[3]。专业教师要准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意蕴,明确其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大学生认知结构中根植创新创业的基因,实现“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4]。

3.创设有益教育情境,构建大学生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构主义倡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在强有力社会文化支持系统中进行的。为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下功夫,还应该为大学生搭建观念支持系统。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高校可以设立“创客周”,每学期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以及创业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可以尝试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建设“有温度”的创业教育;可以设计校友企业家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校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引导大学生有序顺利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其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夯实大学生文化观念基础。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家长见面会、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沟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创业教育的时代必要性。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强大推动力。一言以蔽之,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兼具有学理与实践的耦合性。借力建构主义的理念、方法与技巧,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调整,成为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范围、长时间、多举措渐进有序地推进。

作者:陈小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4]黄兆欣,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6.

关于创业教育的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创业毕业论文范文

2.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3.大学生创业政策论文

4.电子商务本科毕业论文

5.市场营销的毕业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