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季养生,四季养生之道

2017-02-24

四季的更替没有变永远是春夏秋冬.而人心再变,人的行为习惯在变,那么四季如何养生?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四季养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四季养生之道

顺应四时进行养生,即四季养生,也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理解四季养生的内涵,需要明白中医养生学四季阴阳消长、转化的概念。古代中医认为,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基于这些观念,中医的四季养生要求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所以历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饮、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此外“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还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

顺应四时进行养生,即四季养生,也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理解四季养生的内涵,需要明白中医养生学四季阴阳消长、转化的概念。古代中医认为,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基于这些观念,中医的四季养生要求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所以历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饮、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此外“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还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

四时养生调神方法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本节论述春季养生的规律,“发陈”是宣发陈腐之意,即将冬季积累的陈腐发散出来。“发陈”两个字概括了春季养生的核心理念“推陈出新”。春季作为一年之始,万物开始生长,整个自然界是一种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状态,所以叫“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为了顺应这一自然规律,《内经》对人类的养生活动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1、作息时间:“夜卧早起”,也就是晚一点睡,早一点起的意思。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成书在西汉,那时是农耕社会,没有夜生活,基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这个晚睡是相对于冬天而言。春天白昼时间逐渐延长,春分以后白昼时间长于夜晚,因此睡眠时间也宜相应缩短。但绝非我们现在的熬夜。

2、形体活动:“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要在院子里面大步的走,类似于今天的健步走活动。“被”通“披”,“被发缓形”的意思是披散头发,舒缓形体。古人是束发的,日常活动的行动坐卧也有一定规矩,所以这里的“被发缓形”是在早起之后,还没有出门开始一天正式活动之前,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披散着头发,让身体处于尽量放松的状态,围着院子大步的走。

3、精神活动:“以使志生”,使心理活动处于“生”的状态,也就是在内心要有生机,有一种对新的一天充满希望,充满欢喜的心情。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心理尽量的阳光一点。“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可以理解为具体的活动,但本篇名为“调神”,所以这里更主要的是谈心理状态,内心充实,想要给予别人、帮助别人,对世界充满爱的一种状态。

之所以要进行上述活动,主要原因是“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活动符合春天的自然规律,是春季养生的要领。这里的“养生”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养生。在《内经》中,对一年四季的特点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是生发,有时也可以理解为从无到有的过程;“长”是成长,从小到大的过程;“收”是收纳,象征着秋天的收获;“藏”是贮藏,象征着冬天万物封藏。所以春季的养“生”,是让人体顺应春“生”这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当然,你也可以不理这些自然规律,其结果就是“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由于春季为肝气当令之时,如果违背这一阶段的自然规律,容易损伤肝脏,影响阳气生发,到夏天的时候出现“寒变”。“寒变”是一大类病证。夏天本来是阳气最盛的时候,但由于春天阳气生发不足,导致夏季没有足够的能量达到鼎盛的状态,出现了热量不足的情况,所以叫“奉长者少”,就是提供给夏季用于“长”的阳气不足。

【原文】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本节论述夏季养生的规律,“蕃秀”是茂盛繁华之意,描述夏季万物繁荣,草木茂盛的景象。如果春季的“发陈”还只是开始的话,夏季的“蕃秀”就是达到了鼎盛。古人认为天地的阴阳二气相互交感而产生万物,夏季是阳气最盛的时期,所以这一季节里,天地的阴阳二气交感,万物生长茂盛,所以叫“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为了顺应这一自然规律,《内经》对人类的养生活动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1、作息时间:“夜卧早起”,与春季养生一样,晚睡早起,由于夏季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眠时间比春季进一步缩短,但仍然不要熬夜。一般夜里10点之前睡觉比较合适。

2、形体活动:“无厌于日”,厌是倦惰之意,“无厌于日”就是不宜在白天倦惰。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季由于天气炎热,白天容易出现打盹等精神不振的状态,这种似睡非睡的状态,对夏季养生不利。

3、精神活动:“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夏季人体阳气本就处于向外、向上的极致状态,这时恼怒,易使阳气上冲,引发各种疾病。从生活常识看,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容易导致心情烦躁,进而产生一系列后果,所以夏季应尽量保持心理平和。《尔雅》:“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所以“华英”可以理解为外表繁荣,而内不实的状态。从人体看,夏季阳气升发在外,而内里反而出现阳气相对不足。因此应尽量使阳气收敛,不宜耗散太过,保持“不荣而实”的“秀”的状态。就如同武林高手,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反而目不露华光,看上去象普通人,就是涵养的好。在注意收敛与涵养的同时,还要“使气得泄”,不能因为收敛导致气机郁滞。所以夏季适当的出汗,使气能够开泄,是十分必要的,不宜整天在空调房间中。“若所爱在外”则是对春季养生中,内心正能量的进一步发挥,这种“爱”由内而外,推己及人,向自己的周围辐射。

夏季与心相应,忽略夏季养生规律,容易伤心,导致秋季易发“痎疟”一类的病症。“痎疟”是二日一发的疟疾,这里也可以理解为疟疾的总称。即发生往来寒热,类似疟疾打摆子一样的病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