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准备包括什么方面

2016-11-08

一般的创业都需要什么样的准备呢?具体怎么做?看完小编整理的创业准备包括什么方面后你就会明白了!文章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创业准备包括什么方面

方伟:创业准备包括很多方面,从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投资融资、创业资源的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准备。就创业能力的提升来说,可以考虑参加学校有关创业的课程学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社团、创业培训实训、创业孵化实践等。

心理准备

自谋生路,或当老板,比做一般的雇号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对于工薪阶层的职员来说,公司垮了可以另谋职位,而对于经营者来说,稍有不慎,整个事业有可能毁于一旦。在人生旅途上,总是充满各种困难和挫折,有的挫折是由于自己不慎造成的,有的则是不可避免的或意想不到的。

资金准备

有些项目不需资金或仅需少量资金,关于这些项目将在以后章节重点介绍。但你拥有的资金越多,可选择余地就越大,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要有必要的准备资金。

硬件条件准备

即使选择在家工作挣钱的业务,也必须准备诸如电话、传真、电脑、维修工具,裁剪及缝纫设备、交通工具等挣钱的基本硬件。

商业知识的准备及开业手续

自谋生路,不论干那一行,都要具备一定的商业知识和经营之道。你一旦选择了自谋生路,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没有丰富的商业知识和经营之道,就难以把握商机,甚至开展不了业务。

创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有可能取得创业的成功!

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

原因之一:“非常不错的想法”

所有创业者都期望成功,大部分创业者都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但不幸的是,有些创业者过于沉迷于自己的想法,未能客观冷静的去分析和评估想法的可实行性,脱离了在当前市场的实际状况,却误以为每个人(用户)都喜欢他们的想法。

失败案例:轻单

轻单这个产品的创始人是知名博主阿蝉,也就是“可能吧”的吧主。创立轻单的初衷,据说是为了“推广结构化的内容,让写作变得更简洁,让碎片化时间的阅读更高效”,换句话来说,就是试图通过结构化,将当今互联网中的繁杂内容精简为列表的产品,用户可以创建List,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分享。在目前信息泛滥的移动互联网阅读时代,轻单的创业想法应该是很有市场的,即便是在轻单团队解散几个月后,简法帮的朋友还在跟我们推荐轻单的想法和产品。

轻单从轰轰烈烈在朋友圈招募创业伙伴,到2015年5月团队解散,历时10个多月,期间获得不少网络名人支持。尽管包括创始人在内的很多人相信结构化内容有它的生存空间,这个“非常不错的想法”最终没有获得更多投资的支持而最终走向沉寂,创始人阿蝉总结了如下教训:

① 产品方向不对,因为自己经验不足,没有判断准确;

② 运营数据不好;

③ 创始人之间不够互补。

听听用户的反馈吧,代表性的批评认为轻单“太理想化”,“理想地认为,人们更喜欢清单式的信息呈现方式。人们喜欢哪种信息呈现方式其实是要根据场景来区分的,在学习工作中,清单有助于总结归纳信息,提高认知效率,所以在学习和工作中清单广泛流行。但是在泛娱乐化的场景下,清单却显得很苍白无趣。因为清单对内容的概括,去除细节描述,有时甚至不方便理解。”

破解方法:

改变个人观点,尽量通过用户的眼睛去看待创业的想法或者方案,让自己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去思考。如果能够询问潜在客户关于创业想法的意见,则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因为潜在顾客的反馈才是最佳破解方法。

原因之二:为销售而销售

与市场普遍存在的“销售为王”的观点略有不同的是,企业的核心本质并不在于销售,而更重要的是寻找解决客户痛点问题的方法,为客户带来价值。“我有一个很棒的产品,无论使用怎样的手段,我都要(能)把它卖出去”,这最多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短视商业行为,让人反感,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失败案例:中国O2O项目死亡名单

最近一段时间,一份O2O项目死亡名单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这份名单盘点了那些已经死亡或者濒临死亡的O2O公司,涉及到各种O2O行业,这里不再赘述,用户可以自行搜索,辨别真伪和缘由。

简单总结一下他们的失败原因:靠免费和补贴获取用户(流量),是O2O创业型公司的一大原因,尤其是互联网巨头可能会布局的领域;即便是拥有强劲现金流支持和流量入口的巨头,如果忽略用户的真实需求、最大痛点,也可能会面临同样的下场,相信不少用户能够举出相应的巨头失败案例。

破解方法: 企业应当紧密围绕客户需求。首先,你需要分析客户的真实需求。TA在关注什么?TA的痛点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会让客户真的愿意买单?之后你才能提供相应的方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

原因之三:过于小众的市场

如果你已经解除了前边“为销售而销售”的原因,那就要小心这个问题了。这个原因可能让创业者为非常小众的需求而倾注精力财力。直到最后却发现,实际上很少有人需要这样的产品,或者产品不是大家迫切需要的,没有多少人愿意买单。所以,创业者要做好思想准备:并不是客户每个简单的需求都值得去尽力满足。如果你正准备创业,你的创业Idea一定要具有延展性,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潜在客户愿意会为你的产品买单。

失败案例:拇指阅读委身京东

2012年,媒体人左志坚和大学好友荣星一起出来创业做拇指阅读,专注于社交阅读App的开发。据分析,他们要做的社交阅读软件面临三大挑战:一、开发优秀的排版引擎;二、整合海量的版权资源;三、运营一个读书人的社区。

这样的项目自然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拇指阅读幸运地找到了京东,但融资进展则并不顺利。2014年7月,左志坚在融资过程中见了刘芹、李宏玮、朱啸虎这些中国顶尖的投资人。据说朱啸虎的评价是:“你们的产品做的很好,我看书主要是用你们,但是不能太阳春白雪。”据说小米投资人刘芹从商业前景和爆发力两个角度,都否决了这个产品。融资未果,左志坚最终决定将App卖给京东。2015年6月,合并了拇指阅读后的京东阅读正式上线。

据左志坚分析,所有的图书类产品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读书人少。“我跟中信的社长聊过,他觉得这个市场也就100万人。”他说,“100万到头了,赚不到钱嘛。”而拇指阅读卖给京东后据称会变得越来越大众化,面向更大范围的用户群,“原来它可能是万圣书园,以后就好比新华书店了。”

破解方法:

确认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并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是否值得解决。这到底是不是客户真正的痛点?或许没有你的产品,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或许其他竞争对手忽视了这个问题?但是一定要明白,并不是客户的每个问题都必须要解决,有些目标群体可能并不足够大,且客户也许并不愿意掏腰包购买你的产品。

原因之四:漫天撒网

不少人想“撒网式”地要将各种产品卖给所有人。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我针对不同客户推出越多不同种类的产品,我卖出东西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事实却并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你提供的是各种领域的产品,而没有自己的特点,就很难准确获得最合适的客户。更不必说如何说服客户来买单了,因为你没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营销策略、推广地域或推广形式上。

失败案例:亿唐网

互联网+的时代,估计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一个叫做“亿唐”的互联网先驱了。亿唐网从其高调诞生的新贵身份,到最后到连域名都被拍卖,颇具戏剧性。

亿唐公司由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唐海松创建于1999年。凭借创始团队的背景和优秀的创业方案,亿唐很快拿到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据报道,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开始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2000年年底,互联网泡沫到来,亿唐资金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从2001年到2003年,亿唐不断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 2005年9月,亿唐决定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向当时风靡一时的Web2.0看齐,推出一个名为hompy.cn的个人虚拟社区网站,最终也在2008年被关闭,亿唐公司也无奈地走下了互联网的历史舞台。

至于亿唐的失败原因,最大问题就是定位不清晰,多方面尝试,频繁转型,造成用户印象不明确,却不愿意沉下心来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所以,即便拿到大额融资,也无法摆脱被淘汰的命运。

破解方法:

不要过于痴迷于特定(万能或趋势)产品之中。要多从客户的角度思考,尝试着帮助客户解决他们实实在在的问题。要发现一个缝隙市场充分开发利用,要成为目标领域的专家。

原因之五:“圈钱”

这最后一个原因才是当今市场环境下最大的原因,而且往往伴随着上文其他原因一起出现。故事情节往往很简单:创业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牛掰的想法,但是没有做足功课进行市场调研和测试,事业发展动能不足,很难产生收入和利润,公司规模扩张面临困境。于是,创始人路演融钱,Duang!几百万到账,一切看起来柳暗花明。又一家上了头条的创业新秀诞生!可好景不长,几个月下来市场反馈消极,没人有兴趣,没有客(用)户,有的甚至连产品原型都没有开发出来就挂了。有的创业者在资金困境中甚至让出了控股权,结局是后果很严重:要么投资人血本无归,要么创始人被迫出局,由投资人接手操盘。

尚未正式进入专业融资轨道的创业者务必要注意这一点,如果您真的将投资人视为“天使”、“傻瓜”或者“BP(被骗)的对象”,那你最好找更多过来人了解真实情况。即便是融资的高手,能够以“不帮我继续融资,我就死给你看”的方式绑架一些投资人,这也不过是短暂上演的“皇帝新装”,很快市场就会成为不会撒谎的小孩,将真相戳穿。

破解方法:

方法很简单,如果创业者不拿融资也有把握能将企业支撑下去,创业者就可以坦然启动融资进程。那么,获取投资的最佳时点如何确定?这要看融资的用途:最好是用来推动公司的业务规模扩张,而不是用来验证产品和市场的匹配。企业越成熟,创业者越有可能在融资过程中拿到更加有利的估值,千万别在业务模式磨合验证的过程中,就已经把钱给烧光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