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

2017-01-13

《忏悔录》卢梭写的,他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在里面写得清楚。有时候忏悔,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加优秀。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篇一

1. 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是获得自由的手段,而我们急切地追求的金钱却是是我们受奴役的工具。因此,我对自己所有的金钱抓得很紧,而对没到手的却无所谓。

2. 我不谈没有欲望的爱情,我是有欲望的,世上能有不嫉妒的爱情吗?人不是想知道他所爱的人是不是也爱自己吗?但在我的生活中,我不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自己是不是爱她。

3. 我浪荡,却不放荡。

4. 要想要让孩子信仰宗教,就不要同他们谈论宗教,他们不能像我们那样去了解上帝。

5.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人只有在运用力量已经太迟的情况下,才抱怨力量不够。这是诡辩,也是让我毁灭之处。勇气在我们犯了错误时菜可贵,要是我们始终谨慎从事,我们很少需要勇气。并不难以克服的倾向对我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们向轻的诱惑投降了,而它的危险我们却不以为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险境,这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可是,一旦陷进去了,没有惊人的勇气不能解脱。最后,我们跌落深渊了,就责怪上帝,“为什么你把我造得如此软弱?”但是,不管我们如何,上帝都会对着我们的良心回答说:“我是把你造得太软弱了,以至于你不能从深渊里爬出来,因为我本来已经把你造得够坚强了,你不至于掉入深渊的。”

6. 是的,世上没有什么快乐可以与人们所爱着的个有德行的女人所给予的快乐等同。

7. 我通过观察发现,凡是以干巴巴地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别人,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女人惯用的伎俩。她们觉得,隐藏了自己的心思,她们就有可能更好地洞悉别人的心思。但她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使别人失去吧心思袒露的勇气。个被询问的男人,会因为那个原因而警惕起来,要么他认为向他提问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关心他,而只是想套他的话,他要么撒谎,要么闭口不说,要么倍加小心,宁愿被当作傻瓜也不愿被别人的好奇心哄骗。总之,又想了解别人的心事,又想把自己的内心藏起来,那绝不是个好办法。

8. 我好吃,但并不贪吃;好色,却不淫乱。

9. 凡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女人我都会觉得兴味索然。我甚至会怀疑是不是需要这种女人。我发现凡是可以轻易到手的快乐都是如此。需要花钱的东西都一样无味。我热爱的是这些属于最先懂得如何享受它的人的快乐。

10. 情感只有在它表现之际才能说明白的。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篇二

合上卢梭的《忏悔录》,我不禁掩卷叹息。从日内瓦到圣彼得岛,卢梭一生仿佛都在进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结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灵、里昂、尚贝里他在二十五岁以前的经历几乎可以与平常人的一生相当。

肉体的流浪往往来源于精神的躁动,卢梭更是如此,这颗温柔、善良而又充满热情的心,几乎无时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许让他流浪,也有命运的安排,但真正最后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却是因为他的精神对现实的叛逆〔毕竟,他的许多同伴在同样的情况下选择了继续忍受〕,为了摆脱师傅的折磨,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逃跑,为了与巴克勒的友情,他抛弃了就在眼前的富贵前程,选择了与好友一起流浪,直到与巴克勒告别,再次回到华伦夫人身边,他才真正安定下来,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颗与自己同样高贵的心,然而,在历经波折之后,他发现自己在华伦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被取代,在失望、忧虑和幻想的同时作用下,卢梭再一次地选择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为了寻觅一个归宿?我只能说:不知道,但卢梭的流浪在我看来是的。他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甚至沉溺幻想。他说:我始终是一个爱好孤独的人,乍看起来,这种性格显然是极端恨世的,十分阴郁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善良、温和亲切的心产生出来的,而这颗心,由于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于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满苦难,他把自己的出生视为苦难的开端,他享受过的短暂幸福只给他留下了会令他泪流满面的回忆。幻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大,苦难越是刻骨铭心,正如《新爱洛伊丝》中圣普乐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赐予的危险的礼物,谁接受了这件礼物,谁就注定要在这世上遭受苦难和折磨。

不如归去,可是,归去何方?华伦夫人抛弃了他,半个欧洲放逐了他,曾并肩作战的百科全书派与他决裂。卢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纯的美,为此,他不愿做任何妥协,这注定了他不断地追寻,又不断地被放逐。这种绝对纯真的美,大概就是卢梭梦中的归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尝不是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信息社会不仅杜绝了肉体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着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卢梭,却以他惊人的坦诚和细腻感性的笔调,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让处在纷繁忙碌中的人仿佛在灯火阑珊处遇见了静静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讲述着那些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故事。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份流浪情结,即使在紧张忙碌的白天里,疲倦让我们暂时忘却了它,但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那偶尔失眠的心灵难道不会泛起一丝一毫的惆怅与焦虑吗?

可能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想起让-雅克卢梭,与他一起开始一段心灵深处的流浪

卢梭《忏悔录》读书笔记篇三

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