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历史励志名人事迹
在高平历史上,有很多励志名人事迹都是值得后代去了解的,那么高平历史励志名人事迹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高平历史励志名人事迹:焦雄屏
中国台湾影评家,剧作家。祖籍山西高平,生于台湾台北。1995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后任《世界电影》编辑和《中国时报》记者。1981年毕业于得州奥斯订分校影视专业硕士学位。就读于UCLA博士班。1981年返台。任国立艺术学院专职讲师,为《中时晚报》撰稿及《联合报》专栏影评人。为台湾新电影作了理论上的论述与介绍。1989年与邱戴安平合作创作电影剧本《阮玲玉》Actress由关锦鹏执导搬上银幕。该片获第二十八届台湾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第十二届香港金像最佳女主角奖等5项奖、第四十二届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等。著有《焦雄屏看电影——台湾系列》、《焦雄屏看电影——好莱坞系列》、《香港电影风藐》等。与台湾新电影作家侯李贤、杨德昌等有深交。(中国影视资料馆)
高平历史励志名人事迹:西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
王叔和 原名王熙,字叔和,著名医学家,祖籍高平,现在高平县王寺村仍有王叔和使用过的药碾、碌碡、春药的石臼等文物古迹,石臼上有晋仄始三年(267)题记。
王叔和“博通经史,洞识修养之道”,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一生钻研祖国医学,从事医疗实践,致力于医学著作。他编写出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王叔和的另一功绩是汇撰整理了汉代名医张促景的医学论著。除此之外,他还撰有《脉决》、《脉赋》、《脉决机要》、《小儿脉论》等书。
王叔和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扶困救危,治过许多疑难病症,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做过太医令。后据传说,是因为对皇上的一次误会,拾铁丝虫吞服而死。被皇上厚葬于湖北省麻城县。
高平历史励志名人事迹:李元喜少将
李元喜,1929年11月生,高平市马村镇(原东周乡)东宅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至1980年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伐、军政大学学习。历任战士、班长、团宣传队队员、文化教员、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营参谋长、副营长、营长、179师(临汾旅)作训练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谋长、副师长、南京军区训练外围官大队大队长、60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参加过解放晋南、太原、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等战斗和战役。曾任安徽省人大常委、全国七届人大代表。 1988年9月1日被授予少将军衔。 先后荣获解放奖章、胜利功勋章、朝鲜三级国际勋章。
高平历史励志名人事迹:东汉尚书陈龟
陈龟,字叔珍,生卒年不详,东汉上党泫氏(今高平市)人。他主要活动于汉顺帝刘保到汉桓帝刘志永兴年间。是东汉中期一位善守边地的将领。
陈龟的先世多为武将,长期在北方边地镇守,在当地威望其高。他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自幼就很有志气,武艺高强。汉顺帝永建年间,他被举为孝廉,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后来,经过五次转官升迁,成为五原郡太守,镇守于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又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当时,已归附东汉政府的南匈奴左部不服从汉朝的统治,聚众滋扰,南匈奴内部出现了混乱局面。陈龟认为,所以形成这种混乱局面,是由于南匈奴单于无方御下,引起内部不满。因而,他指责单于的无能,在未征得东汉政府的同意下,就督促命令南匈奴单于自杀,以平定内乱。这一措施虽然暂时缓和了南匈奴内部的矛盾,稳定了南匈奴的内部,但他这样越权擅杀的做法,引起了东汉政府对他的不满。于是,汉朝政府将其免职,并逮捕下狱。出狱不久,他又被任为京兆尹,为长安一带的地方长官。当时,长安附近豪强地主势力颇盛,侵凌百姓,地方官往往迁延姑息,不敢蚀动他们的利益。陈龟到任后,颁布严厉的措施,打击豪强势力,为受害的小民百姓平理怨屈,使得京兆地区大治,百姓欢悦。
汉桓帝刘志即位后不久,西羌即侵扰边地,杀害边郡长吏,驱略当地百姓。桓帝认为陈龟家世熟悉边地民情风俗,遂任陈龟为度辽将军,出守并、凉等州。陈龟分析当时边地的情况,认为边郡不靖,烽烟数起,固然因少数民族的滋扰而生,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汉政府的边郡官吏多为背公图私之徒,他们滥用职权,侵扰边地各族人民,从而引起边郡各族的反抗。他认为,要想边地安宁,必先整饬吏治。他举前任凉州刺史祝良的例子,说祝良到州以后,对于那些坑害百姓的官吏多所纠罚,撤换了一州大半郡守及县级长令,使—州大治,边地安宁。他十分赞赏祝良的措施,认为非如此,边郡烽烟便不可熄灭,各种矛盾不得缓和。因此,他建议更换匈奴、乌桓以及护羌中郎将、校尉等人,简练文武官员,使之明习法令,使“善吏知奉公之佑,恶者觉营私之祸”,方可使边地的情况好转起来。桓帝听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更换了边地数州刺史,并将担负屯田任务的边郡太守、都尉以下官吏多所革除或易人,整顿了边疆吏治,为边疆的巩固打了一个好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陈龟更进—步加强地方管理和士卒的选练,使边地“州郡重足震慓,鲜卑不敢近塞。省息经用,岁以亿计。”
不仅如此,陈龟还十分注意和关心边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情并注重解决他们的困难和疾苦。东汉以来,为了守护边疆,不断从内地征发百姓到边疆屯田戍守,他们和当地居民—起,为保卫边疆付出极大的辛劳,有的甚至终身不得更调,成为世代之边民。然而,边郡之地,久经战争洗荡,一遇灾荒,生活尤其艰难。特别是当时的并、凉等州, “土地堵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乞机杼之饶,守塞侯望, 悬命锋镝。”一场战争之后, “或举国掩户,尽种灰灭,孤儿寡妇,号哭空城,野无青草,室如悬磐。”其悲惨量象难以形容。陈龟目睹这种状况,深深感到东汉政府边疆政策的不当,对东汉政府以及边地官吏刻剥边民深深痛恶,他上疏桓帝,要他象唐尧虞舜,周文王、汉文帝等明君圣主学习, “体德行仁”,使“天下归之”。桓帝被他的上疏所打动,根据他的建议,免除了并、凉等州—年的租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边地各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加强边疆的防守起了积极作用。
陈龟在任度辽将军之职中,充分注意团结边疆各族人民,开发边疆,值那里的生产得到恢复,战争逐步平息下来,从而也使他自己在治理边疆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正是由于他能闭结边疆及邻近各族人民,因而引起了那些内恃强权,外侮少数民族官僚的忌恨。显赫…时的粱冀就说他是“沮毁国威,挑取功誉,不为胡虏所畏”,千方百计把他从管理边疆事务的职位上拉了下来。陈龟也深感其志难遂,东汉政府的边疆难以治理,请求归田。不久,他又被任为尚书,曾对暴虐日甚的梁冀进行过弹劾,由于梁冀左右朝政,他自知会被其伤害,遂绝食7日后死去。他死后,并、凉等州及西域各少数民族追念他的恩德,都为他举衷,并常到他的墓前进行吊祭,寄托他们的思念之情。
在东汉的历史上,象陈龟这样注重边地的民情风俗,关心边民的疾苦,并对边疆地区的豪强势力进行卓有成效的整治,使各族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在东汉的历史上还是少见的。因此,他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也是理所当然的。
高平历史励志名人事迹:治理黄河的专家贾鲁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代高平人。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元延至至元年间,两次以明经领乡贡。泰定初,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后改任潞城县尹,屡升至户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历任中书省检校、检察御史、山北廉访副史、工部郎中等职。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贾鲁曾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决河改道。河水在山东曹县向北冲决白茅堤,平地水深二丈有余。六月,又向北冲决金堤,沿岸州县皆遭水患。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成为千里泽国。为保证运河通航保护山东、河北沿海地区的盐场不被黄河冲毁,缓和黄泛区民众的反抗,元政府不得不大规模治理黄河。
至正八年(1348)二月,元政府在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丞相脱脱召大臣研讨“治河方略”,贾鲁力排众议,主张“河必当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此间,贾鲁“考察地形,备其要害”。循行河道,往返数千里,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他将观察所见绘成图,并提出两种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最后决定采用后一方案。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兴役治河。
贾鲁敏达干练,竭诚行事。他面对奔腾咆哮的黄河,采取疏、浚、塞并举的方略,疏浚中,凡生地新开,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广狭,导之以直,淤塞之道,浚之以深,泽水之地,开渠以排洪。塞堵中,凡薄垒之堤,增之以固;决河之口,筑堤坝以塞其流。贾鲁在三百余里的治黄工地上亲自指挥,督人巡察,宜疏则疏,宜塞则塞,需防则防,需泄则泄,使河槽高不壅,低不潴(聚水),淤不塞,狂不溢,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堵截山东曹县黄菱岗大堤决口时,因决口势大,又遇秋汛,河口刷岸北行,回旋急,难以堵截,贾鲁用27艘大船做一“方舟”,方舟装石,依次下沉,层层筑起“石船大堤”,大堤合龙时,水势猛急,若自天降,怒吼咆哮,犹撼船堤,“观者股栗,众议腾沸”,以为难合,贾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对施工人员“日加奖谕,辞旨恳切,众皆感激赴工”。经过惊心动魄的大搏斗,终于完成了黄陵岗浩大截流工程。治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兴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全线完工,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贾鲁回朝,向顺帝上《河平图》。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身为中书左丞的贾鲁,突然病卒,年57岁。
贾鲁治河成就,受到当时和后人高度评价,顺帝授予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并命翰林学士欧阳玄撰《河平碑》文,以治河劳积。碑文说:“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卒,不畏讥评”、“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清人徐乾曾说:“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清代水利专家靳辅对贾鲁所创的用石船大堤堵塞决河的方法,非常赞赏:“贾鲁巧慧绝伦,奏历神速,前古所未有”。人们为了纪念他,山东、河南有两条河均名贾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