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论文参考

2017-02-07

护理教育在卫生科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卫生保健事业当中护理人才的培养就是由它担任起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理教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护理教育学论文范文一: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护理教育分析

[摘要]介绍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护理教育概况,包括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实习安排等,并对大陆护理教育的相应内容进行思考,在提高护理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发展专科护理教育和重视慢病护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育,护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

2014年4~6月,笔者有幸赴台湾大仁科技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修,期间参与了护理系的日常教学、学术会议、参访医院等活动。现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护理教育的状况介绍如下,并与同行们共享研修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台湾护理教育层次现状

台湾地区护理教育的院系设置、学历层级以及学分要求划分细致,目标明确。教育体系分高等教育体系与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两大类。高等教育体系院校设大学护理系,以大学教育为导向,学制4年,要求修满128学分,获学士学位;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专科学校学制的“五专”和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制的“二技”与“四技”,偏重技术教育与应用。“五专”招收初中毕业生,修满202~210学分,授予副学士学位。取得副学士的“五专”毕业生再接受2年制的技术教育即“二技”,修满76学分后授予学士学位;“四技”学生修满140学分获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采取弹性学制:硕士2~4年,最低需修满36学分(包括硕士论文6学分);博士4~8年,学位论文12学分,再至少修满36学分,才授予学位[1-2]。

2大仁科技大学的育人实践

大仁科技大学属于技术职业教育体系院校,招收“二技”与“四技”学制的学生。学校地处台湾南部,生源主要来自南部各县、市、乡。护理系学生未来的就业以面向基层医院、社区为主。

2.1教学资源

2.1.1硬件设施

①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室里设施完善,配备有电脑和高清投影仪,能实现实时上网。学校有专门的多媒体学习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可直接进入该平台使用多媒体课件及教学操作录像,学生也可以进入该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还可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②实训中心配置:设备齐全先进,材料充足,整洁有序。人体模型功能齐全,如胃、膀胱等空腔脏器采用可卸装的塑料袋,根据教学需要盛放相应液体,学生在进行插胃管和导尿操作时有更直观的体验,可以训练和考查学生对胃排空异常、胃出血、尿液异常等病情观察判断的能力;气道异物模型可供学生练习并正确掌握气道异物急救技能;高仿真多功能模拟人可根据模拟病例设置各种情境:如通过声控可模拟不同患者的咳嗽、喘息、恶心等声音,通过监护系统可出现相应的异常数据变化等。学生练习用的耗材(手套、纱布、棉签、消毒液等)基本是全新用物。有些物品在不影响再次使用时(如纱布),会重新包装、喷印有效日期和封口,作为“合格”用物给学生实训练习。

2.1.2教材资料

观察学生所用的教材,可以归纳为:①版本各异,但都较新;②教材的编者以业界(临床护理)专家为多;③内容图文并茂,护理技术操作图解详细,多以临床的实景拍摄,也有模拟示教,但用物和方法都显示临床最新的现状。因临床护理不断进展,台湾地区对护理教材的更新普遍较快。大仁科技大学对学生教材的选用上,只是建议而没有统一或者指定哪个版本的要求,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购买、借用相应教材,或打印教师的上课讲义。学校同时很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和更新,要求任课教师及时将最新的护理知识、用具以及技能进展等带进课堂,并提供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教材给学生。

2.1.3师资力量

大仁科技大学很重视护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招聘新的护理教师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同时必须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教师分临床带教教师和校内教师。临床带教教师在各家医院或社区负责本校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无带教任务时到学校协助学生实训课的教学和系里一些行政工作;校内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及行政工作,每年还须完成6~9周的临床带教任务。另外还常态化地聘请临床护理督导、主任和专科护理师参与校内授课。

2.2教学特点

2.2.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亲密,很像朋友。学生对教师用“名字+老师”的格式称呼,显得尊重而亲近。课堂上师生显得平等轻松、互动频繁,学生会随时举手发表自己就讲授内容的疑问和见解,实训课会不时和教师讨论操作方法、技巧等;课后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较多,学校无专门的教职工食堂,所以师生经常会共同进餐、运动;教师办公室也是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有需要随时可以找到教师。

2.2.2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自由灵活,理论课期间允许吃早饭、喝饮料,虽然无具体限制,但几乎没有因香味或声音等让人感觉到有学生在教室里进食。实训课学生穿系服上课,听课和练习时学生可以席地而坐,但听课和练习都很认真,很少有私下说话讨论跟课堂无关的话题以及玩手机等现象。

2.2.3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给学生的作业任务清晰,授课过程轻松活泼、注重互动,上课期间会不时问学生“这样可不可以?有没什么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全人照护”这个人文理念的灌输和言行引导。教学中大多采用临床情境模拟教学和客观结构式临床测验(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处置能力及人文关怀意识等。实训课1名教师一般带教4~8名学生,课前学生自己先观看教学视频,课间教师就关键处做提醒和示范,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为主,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中的差错缺点多予启发式的指导纠正,激发学生思考及正确运用知识。学生练习认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人文关怀方面做得非常好,与患者交流自然亲切。有些简单的操作项目或者学生掌握比较好了,教师就会随堂抽考学生,作为平时成绩之一。

2.3考试考核

采用学分制,要求清晰而严格,平时缺课、迟到、小考、期中、期末考试都会影响到学分。以基础护理学为例,共5学分,其中“学理”(大陆称为理论)2学分,“技术”3学分。“学理”考试有期中、期末考试,平时还有2~3次的小考,考试题型全部为客观题,总评合格才能拿到2学分;“技术”考核包括技能项目的适应证、注意事项、护理观察要点等相关知识笔试及仿真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内容,学习过的技能项目均在备考范围,学生随机抽取考试项目。考纪严明客观,考风良好,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周全细化,方式是按照临床护理流程进行,体现“产学”结合,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学生进入考场后,教师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快速做出分析并确定操作项目,核对医嘱并执行签名,核对患者并解释,用物准备,进行操作(中间会回答教师的一些提问或者对自己的操作无法体现的知识加以解释等),整理用物。教师根据表现逐项打分。期中、期末及平时抽考和相关知识笔试均合格才能拿到3学分。未通过的学生则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重修部分或全部,并需要交付不同数额的重修学费。

2.4学生实习

分基护实习、高护实习及“最后一哩”。学生在学完基础护理学后(大二暑假),会去医院进行为期3周的基护实习,即大陆的见习;高护实习即大陆的毕业实习,要求完成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社区护理、精神卫生护理6站点,每站至少3周,学生根据实习要求和各家医院的特点专长进行选择,所以学生会到多家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期间主要由学校的临床教师带教,医院的护理人员(台湾学生统称学长、学姐)协助完成实习目标:包括病史采集、护理病历书写、医嘱处理、交接班、常见病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考核由双方共同完成,分别占50%~60%、40%~50%;“最后一哩”又称专科选修实习,是学生自己选择就业的医院及科室,实习6周,由医院护理人员带教,相当于岗前培训和岗位适应。

2.5授帽仪式

有幸参加了护理系学生的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仪式,台湾称为“加冠典礼”,这是学生自己的盛会,全场由学生主持,隆重而活泼。最具特色的是:学校给在护理岗位取得一定成绩的校友颁发各类奖项,统称“大仁之星”,并由他们给学弟学妹加冠,这无疑是一种更加切实的身传言教式的勉励和影响。

3思考和启发

3.1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师的临床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大陆和台湾相似也存在护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包括人力数额不足及临床实践经验不够)现象。很多护理教师在任教前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甚少或者没有,在职期间根据单位规定定期进行的临床实践,也常常由于各种原因只是临床护士的“跟班”或“助手”的角色,少有独立顶岗工作,以致难以深入掌握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情况。这些都容易造成教学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和临床实践整合连接、教学内容跟不上临床进展、与临床实际脱节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因此,亟需进一步完善护理教师的临床实践机会,拓展成长途径,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以更好地进行学校和行业的无缝对接。

3.2发展专科护理教育

台湾地区护理院校专业划分细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强,非常注意结合护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重视专业的拓展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如针对妇产科的护理,大陆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一般仅开设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而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院则开设了妇女健康照护、产科护理学、孕产期照护3门课程,使学生对该专业的知识、技能可以掌握得更加广泛和精深。部分院校除护理学专业外还设置麻醉护理学、重症监护护理学等专业方向[3]。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尝试在学制、课程和师资3个方面进行改革,发展专科护理体系,扩大护理领域的专业面,以适应临床的发展及医院对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

3.3重视慢性病护理能力的培养

台湾学者提出:教育应注重配合社会的变迁,护理课程应多元化、全民化及务实化、护理教育训练应本土化[4]。目前大陆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临床常见病、急性病的观察护理及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疏于对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管理护理能力的培养。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民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因而增加慢性病的护理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与患者、家属、社区或其他医疗团队人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健康教育、协助健康行为建立的技巧,提供连续性照护、护理质量改进、领导和管理能力等课程知识,会让护理教育的目标更符合社会及民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3.4避免护理知识的重复教育

当前大陆护理教育模式中的专升本都有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这造成资源浪费且影响学生学习热情。针对这些学生,是否可以将前期学习过的课程改为选修课,另外增加充实新知识、新进展、未来就业的准备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等各方面都随着学历的提升,而有机会得到突破性的提高和发展。

3.5增加实习单位的选择范围

目前,大陆很多护理院校在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上相对比较固定,以附属医院或者二甲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为主,而随着社会需求的更加多元化,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可以综合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今后的就业区域、方向等,打破自始至终在一所医院实习的模式,有几家特点专长不同的单位让学生轮转,包括社区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养老机构、特殊病种专科医院等。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工作岗位的性质、特点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快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缩短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距离。

参考文献

[1]李金磊,颜美琼.台湾地区护理教育及认证制度概况[J].中华护理教育,2011,8(9):416.

[2]台湾大学护理学系暨研究所.课程安排[EB/OL].[2011-02-01].

[3]姜小鹰,曹枫林,林雁.开拓前瞻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台湾护理及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82-283.

[4]张媚,余玉眉,赵可式.从民众健康需要看台湾护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护理杂志,2012,59(5):12-13.

护理教育学论文范文二: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用人单位对本科护理毕业生的要求愈来愈高,提高护理本科生职业角色胜任力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大学护理专业以职业角色化理论为指导,从角色人格发展、职业态度形成、角色行为适应三方面探索基于职业角色化的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角色化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

护理本科生职业角色胜任与否直接关系到职业的选择和适应[1],因而“职业角色胜任力”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用人单位重视。据文献报道[2],某三级医院两年内本科学历离职护士占离职总数的84%,护龄低于1年的离职护士占离职总数的49%,从侧面反映出新护士的角色胜任存在困难,与心理素质不强、专业技能缺乏、工作环境适应不良密切相关。本科护理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摇篮,如何帮助护理学生(以下简称护生)毕业上岗后能迅速适应护士角色成为广大护理教育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江苏大学护理专业从2011年至今开展了职业角色化的本科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现将改革措施作如下介绍。

1职业角色化的内涵

职业角色,是指社会和职业规范对从事相应职业活动的人所形成的一种期望行为模式,职业角色化,则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职业的角色人格,掌握足以胜任该职业的角色行为,它是个体社会化的表现,也是个体完成角色转换的过程。护士职业角色化,特指从事护士职业的个体所应具备的角色人格和职业行为模式。对护生而言,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护理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是踏入护理职业生涯的起始点。职业角色化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需通过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护生的角色学习必须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不断的实践结合并贯穿教育之中。职业角色化的形成有赖于角色人格的发展、职业态度的形成和角色行为的适应[3],因此,护生的职业角色化培养可从这三方面着手。

2基于职业角色化的本科护理教育改革

2.1角色人格发展与人文素质教育改革

角色人格是护理心理学中一个特定的概念,是在个性心理学关于人格以及社会心理学关于角色人格二者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指从事特定职业的个体所应具备的角色适应行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的角色人格发展是决定个体是否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关键因素。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角色人格的核心环节,包括专业角色认知、心理教育和人文思想渗透[4],因此,护理专业可通过这三方面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建立护生良好的角色人格。

2.1.1引导护生专业角色认知

护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学校就给予角色引导。护理专业在开学初期即开设了“医学导论”课程,让护生熟悉古今中外医学的发展,了解医学的科学性质、学科领域、分支结构和研究范畴。接着开设“护理学导论”课程,让护生进一步了解在医学方向中护理学独立的专业领域,明确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框架及其发展趋势。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将护生视角从大学生转向医学生,最终定位于护理学生,另一方面引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要求、服务对象有初步的认识。

2.1.2协助护生领会心理护理职责

欲完成对他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自身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专业首先开设“大学生健康心理”选修课程和“基础心理学”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了解正常人的心理及变化规律,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随后开设“心理护理学”课程,指导护生在了解心理护理内涵的基础上,将心理护理转化为一种护理能力,教授护生为患者心理护理的技巧。

2.1.3人文教育融入护理专业课程

人文教育贯穿护理教育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开设“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等基础人文课程,辅以“护理礼仪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学”等选修课程,丰富护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时,要求专业授课老师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通过教师言行、教学内容等方式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将人文精神传递给护生。

2.2职业态度形成与临床见习实践改革

职业态度,又可称为专业态度,是指个人对某种特定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职业态度教育是职业角色化的灵魂,了解自身的价值,对树立正确职业态度,塑造正确职业角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职业态度的形成基础是职业认知[6],护士的职业认知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及早进行职业认知干预对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因此,护理专业组织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并持续临床实践,让护生深入了解护理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2.2.1及早接触临床,培养职业情感

为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在第一学年期间,护理专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护生到附属医院门诊部开展志愿者活动,护生担任门诊志愿者,以团组织形式见习,见习任务是观察医院建筑布局,了解护士工作环境、基本工作内容和相关医疗制度。这学年共需完成两周的志愿者活动,学年结束后,护生书写见习心得并小组汇报。

2.2.2“十日良师”见习,培养职业态度

护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来认识护理专业,因此,护理专业制订并实施了“十日良师”见习计划。见习计划分内、外科两部分,确定见习目标,并据此目标确定反思性任务。第二学年结束前,组织护生内科“十日良师”见习,选定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4个科室轮转,每个科室2-3天。遴选各科室具有高度专业认同的带教老师和专科护士,对遴选的教师和护生进行集中培训,解读见习目标和具体任务。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负责一对一或一对二带教,鼓励并引导护生反思内省;护生通过摄像、拍照、笔记等方式观察并记录良师工作表现,感受带教老师专业和学术上的精深,体会护理专业的价值感。见习结束后,举行师生见习交流会分享见习心得。第三学年结束前,组织护生外科“十日良师”见习,轮转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4个科室,见习方式同第二学年。

2.3角色行为适应与护理技能教学改革

角色行为是指人们按照特定的社会角色,即与特定的社会地位相适应的社会的规范,以及期待与他人发生联系的行为[7],其适应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体能否顺利进入职业角色。护生在角色行为适应过程中往往面临社会适应差、角色转变跨度大等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将会妨碍护生进入实习护生甚至护士的角色。角色行为以角色技能为核心,因此,护理专业通过基础护理技能训练-校内综合护理技能训练-临床综合护理技能训练三阶段进行护理技能教学,帮助护生逐渐适应护士角色行为[8]。

2.3.1基础护理技能训练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由附属医院护理技能教学组教师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教学,包括各种铺床法、无菌与隔离技术、口腔护理、导尿术、鼻饲法、灌肠法、各种给药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等。平时开放护理操作训练室,期末进行一周全面训练,要求护生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各项技能,并学会将护理程序贯穿整个操作过程,强调整体护理与护理操作的有机结合。

2.3.2校内护理技能综合运用训练

实习前,护生进行一周的校内综合技能训练。此阶段在回顾基础护理操作的基础上,结合情景模拟教学、病例教学及规范化病人等教学形式,将操作与临床衔接,操作过程中注重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发现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临床实习做好充分准备,有利于护生顺利完成从在校护生到实习护生的角色转变。

2.3.3临床护理技能综合运用训练

实习结束后护生参加一周的综合技能训练和毕业技能考核。训练融合人文关怀的应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将护理操作与满足患者需求结合在一起,强化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注重护生仪表、仪态的规范,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精神,满足医院对实用性护理人才的需要。

2.4整体护理理念与护理专业课程改革

护理理念是护士对护理的信念及其所认同的价值观[9],现代护理理念认为,人是各系统相互作用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系统彼此相关并相互作用,因此护士应具备整体护理的理念。为突出整体护理,护理专业课程教师反复讨论,组合各系统内、外科任课教师按照人体系统授课,各系统选出一名课程负责人负责该系统授课的协调;选择一名专业课总负责人,统筹各系统的备课、授课、临床见习与考核安排。按照人体系统将所有护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后,打破一种疾病分割成内、外科治疗和护理的局面,避免内容重复的同时节约了课时,减轻学生负担。每学年与专业课总负责人、各系统负责人、任课教师开展2-3次教学研讨会,听取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

2.5构建本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5.1教学过程评价

成立由护理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任课老师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下设人文素质评价组、护理技能评价组、护理实践评价组。人文素质评价组由护理专职教师组成,负责设计人文案例,考核护生如何从病人实际需求出发为病人服务;护理技能评价组由附属医院的技能考核组成员组成,负责考核护生三阶段护理操作;护理实践评价组由临床带教老师组成,通过访谈研究护生的见习心得。

2.5.2教学终末评价

教学终末考核分每学期的期末考核和毕业考核。期末的理论考核实行教考分开制,理论考核由护理系主任负责,试题从题库随机抽取;操作技能考核由附院技能考核组成员负责。毕业考核从科研能力、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三方面对护生进行评价。护生在实习期间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研角度进行研究,实行双导师(学院导师与临床导师)科研论文指导,最终独立撰写1篇科研型论文。护生毕业前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并通过本校组织的毕业护理技能考核。

3小结

通过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尽早并持续临床实践、渐进性护理技能训练、优化护理专业课程、建立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逐渐建立护生健全的角色人格,培养稳定的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角色行为,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最终达成护士职业角色的内化。通过四年的实施,江苏大学本科护理教育改革得到了护生和教学老师的一致好评,其中集中见习模式很受护生欢迎,经调查显示,经历临床集中见习的护生其专业认同感显著高于未经历临床集中见习的护生。本次改革还在进行中,需多届实践结果的反复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含凤,李秋洁,吕冬梅.新毕业护士角色转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11):1142-1145.

[2]陈晓琳.某三级医院护士离职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4.

[4]郝玉芳,刘晓虹,李小花.护生职业人格角色化培养的内涵和途径[J].中医教育,2008(1):72-74,84.

[5]何川,潘玮.对护士职业角色培养的体会[J].护理研究,2004(10):928-929.

[6]HenryP.Effectivenessofcareer-developmentcoursesfornon-tradi-tionalpremedicalstudents:improvingprofessionalidentity[J].PsycholRep,1993,73(3pt1):915-920.

[7]陈荣杰.角色行为与个性行为———交际学二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5-90.

[8]罗彩凤,张敏.阶段层次学习理论在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69-171.

[9]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护理教育学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1.关于护理教育学论文精选

2.关于护理教育学论文

3.大学生护理论文范文

4.有关临床护理论文

5.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6.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7.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