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大学论文
广播电视新闻就是当今较为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新闻播报方式,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工作关乎新闻质量,因此必须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播电视新闻大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广播电视新闻大学论文篇一
《 从广播新闻到电视剧 》
摘 要:电视连续剧《先遣连》2012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作为编剧之一,笔者记录了从一篇广播新闻报道延伸到一部报告文学再到一部电视连续剧,所经历的采访、创作、拍摄等过程。
关键词:新闻 采访 体会
24集电视连续剧《先遣连》于2012年7月14日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晚8点黄金强档时段,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作为其中的编剧我感到十分幸运和自豪。回想进藏采访经历,那是我有生以来最遥远、最艰难、最危险乃至生生死死的一次远行。
《先遣连》的发现和采访要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我作为一名特派记者前往西藏采访河北的进藏人员,追踪燕赵儿女在雪域高原奋斗的足迹。
阿里是河北援藏的对口单位,那里有河北派去的援藏干部,是采访的重点。
阿里大致相当于两个河北省的面积,平均海拔4500米。它由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神秘的冈底斯山、壮观的昆仑山、瑰丽的喀喇昆仑山奇峰托起,被科学家誉为“地球第三极”,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生命禁区”。就在这高海拔、与世隔绝的“生命禁区”,河北一批批援藏干部来到这里,经受生命的严峻考验。
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是河北援藏干部的集结地。
一
河北援藏干部在这生命禁区,用血汗谱写了一曲曲生动、雄壮的生命赞歌——
阿里医院尹清志为治疗一名大出血的藏族阿妈连续抢救12小时,而晕倒在手术台……
阿里交通局职工王建忠带队抢修国狮道突遇暴风雪半夜被困,其中八人昏死过去……
公安处副处长陈镇为了保护藏胞同持枪歹徒展开殊死搏斗,躺倒在血泊中……
还有的援藏干部如日土财政局长、改则县委书记等留下铮铮忠骨,永远长眠在阿里这片纯净的土地上……
那天,采访完最后一个援藏干部后,在地委副秘书长陪同下,去凭吊孔繁森烈士。阿里烈士陵园坐落于狮泉河镇北部一个山坡下,整座向阳山坡用石子堆起五个巨型大字:毛主席万岁!每个字占地面积超过5亩之大,这是阿里的一道风景线。
走进沙地上建起的烈士陵园,给人一种苍凉之感,只有墓地西侧的几棵红柳还能显示一点绿意,树丛中一眼泉水表明这里是风水宝地,让九泉之下的烈士能够享受甘甜。
孔繁森陵墓建造的规模宏大,座落位置显要。当走近墓前祭拜时,余光中意外发现北侧一座陵墓尽管比不上孔繁森墓精细、突出,但所摆贡品、哈达很多,香火很旺。出于记者职业的敏感和好奇,走向前去,看到上面写着:李狄三烈士之墓。开始并不留心、介意,后一想:为什么哈达、贡品、香火如此之多之旺呢?必有缘由。为此,又转向墓后看碑文:“李狄三,河北省无极县里城道村人……”当“河北省”三个字闯入眼帘后,骤然一惊:河北省的烈士怎么埋到这么遥远的地方了呢?便迫不及待、如饥似渴地读起碑文,越读越激动,越读越感慨,而且是万分的、甚至达到心潮澎湃、震撼无比的地步!满怀激情的闸水简直要喷涌而出……
原来,1950年8月,李狄三作为总指挥带领136人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阗普鲁村出发,以惊人的毅力翻越昆仑界山达坂,冒着高寒、缺氧,穿越无人区、两水泉,沿途63名官兵牺牲,历经磨难,当第二年把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时,李狄三含笑而去,献出年仅35岁的生命……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壮之士。看完碑文,第一感觉:这是河北的英烈,竟然鲜为人知。当时的第一反应:写条新闻报道出去,让河北人民都知道李狄三这个人物,他是河北的英雄,为西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这是河北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收回思路,慢慢走到李狄三墓前,祭拜,心里暗暗默念:“李狄三烈士,放心吧。我一定要把您和您带领的先遣连宣传报道出去,让家乡的人们都知道在这遥远的阿里长眠着为解放西藏而献身的您这位河北英烈,安息吧!”
二
发现重大线索,摸到“大鱼”,我们决定把李狄三这个典型做好,写一条重要新闻。回到狮泉河镇驻地,拿起笔,铺开稿纸,灵感一下子就上来了,激情满怀。根据烈士陵园管理处提供的素材,很快写成新闻报道《追忆河北英烈李狄三》,传回编辑部,在河北电台新闻节目播出。
然而,一篇新闻报道篇幅有限,展不开,更重要的是,只让河北人民知晓李狄三是不够的,应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阿里不仅有个孔繁森,还有个李狄三,这对全国人民都有鼓舞和教育作用。为此,拟写一篇长报道,传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把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宣扬出去。
重走李狄三之路,沿着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的足迹追踪采访,收集第一手素材,做重头文章,而且要做强、做足、做大。然而,在阿里高原谈何容易。不过,碑文上显示了先遣连的行军路线和几个点位,即于阗普鲁村、界山达坂、两水泉、扎麻芒堡、改则和狮泉河。
走在狮泉河镇大街上,到处是河北的印记,河北路、河北酒楼、河北商店等,河北援藏在这里建了广场、学校、医院和办公大楼等。与河北援藏干部座谈李狄三事迹时大家反响强烈,都认为这是河北的骄傲。
由于交通闭塞,阿里几乎与世隔绝,解放军挺进阿里的那段历史已被淹没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内地包括河北,只知道阿里有个孔繁森,都不知晓还有个李狄三。但是,当地藏族群众对李狄三非常崇敬,称赞李狄三是他们翻身解放的救世主和大恩人。
在狮泉河桥头,我们连续走访十一户藏族人家。没想到的是,李狄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少藏胞还供奉李狄三烈士。有位95岁的藏族阿妈卓玛接受采访时清晰回忆了当时先遣连进藏的情景。他们说,没有李狄三就没有阿里的解放,就没有藏族人民今天的安逸生活。为此,有不少藏族群众经常到李狄三墓前悼念,告慰在天之灵。
在阿里地委、行署机关广泛了解李狄三情况后,我们走进地区文化局。土生土长的米玛波仁局长是个阿里通,在他带领下,我们去了党史办、档案室和史志办。通过米玛波仁局长介绍才知道,牺牲的63名官兵中还有几位河北籍的烈士,如刘景辰等。刘景辰是先遣连的电台发报员,河北保定人。米玛波仁局长说:“1964年李狄三的遗骨从扎麻芒堡迁至狮泉河烈士陵园,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已淡忘了那段历史,主要是因为阿里封闭、遥远,还有恶劣的环境。”
李狄三的孙子李惠军在阿里地区财政局工作时常常说到他的爷爷李狄三。顺蔓摸瓜,根据这个线索,我们赶到财政局,进一步探访。得到的情况是这样的:先遣连当初确实很封闭,就连李狄三牺牲也没通知家里,直到1960年7月李狄三的家人才知道,墓碑也不是当初所立。由于政治、历史、运动等方面的种种原因,这支前无古人、全军唯一给集体每人记一等功的先遣连一度曾被打成“叛国集团”,后被平反。因此,那段历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李狄三烈士之墓是由阿里地区行署和阿里军分区敬立的,部队应该更清楚这段历史。驻阿里部队政治部确实对李狄三带领先遣连进藏了如指掌,并有详尽记载。为此,部队拿出了先遣连翔实的材料,讲述了当时部队进藏的大背景。那是1950年1月,毛泽东在出访苏联时电告党中央: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并指示解放西藏分三路推进,其中西路军由新疆军区组建。
王震司令员接到命令后首先组建进藏先遣连,由李狄三任总指挥。先遣连于1950年8月1日从于阗县普鲁村出发,这是我军第一支进藏的部队。第二年5月28日在扎麻芒堡与安志明率领的后续部队会师后继续前进,于8月3日到噶达克,即狮泉河镇近郊的昆沙。10月,阿里全境解放。毛泽东得知先遣连的壮举后,连称他们是“盖世英雄”。
昆沙今属噶尔县,我们顺此又去了昆沙了解当年进驻的情况。
三
追踪李狄三足迹的第二站是改则县,从狮泉河镇出发顺森格藏布河东行,过革吉、雄巴、物玛走出500多公里到达县城。说是县城,实不如内地一个村子大。全县面积相当大半个河北省,人口不到一万,改则首府处在一个荒无边际的戈壁上。站在街心,那种封闭、凄凉、原始,给人一种失落感。拿墨脱来说,尽管封闭,却美丽,而改则却是封闭的残酷,大有沧桑之感。这里远古并没有人居住。公元7世纪,一个名叫改则的部落头人带领放牧人来此,后以此命名改则县,繁衍扩展至今。
走进改则县政府办公室,恰遇一位河北援藏干部李春宝。说到先遣连李狄三,这里老幼皆知,广为传颂。我们走访了民政、交通等部门三位80多岁的藏族老干部,他们讲述了当年先遣连进驻改则境地与藏族群众打成一片、不吃地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动人故事,特别提到总指挥李狄三、指导员李子祥、连长曹海林、副连长彭青云等多次到改则宗府与当地首领谈判,劝说签订和平协议。而宗府头人顽固反抗,与先遣连作对。李狄三又到当地寺庙里主动与僧人接触联系,争取力量,劝说宗府厚待先遣连官兵。
扎麻芒堡是先遣连驻扎最久的地方,距改则县府90公里。当驱车西北行进一个多小时到达之后,才知“扎麻芒堡”的名字已被“先遣乡”替代,过去的影子几乎消失。恍惚中,依稀看到黄沙戈壁里矗立的一座石碑,走近才知是专为先遣连树立的。碑文上篆刻着先遣连270多个日日夜夜在此生活、战斗的艰辛,与困难作斗争的磨砺和英勇牺牲的悲壮历史。在乡干部的陪伴下,我们缅怀了先遣连曾经住过的旧址、出操的平坝、存马的壕坑和官兵的坟地,还去了战士们打草、打猎、打柴的山沟,之后听取了当地老一辈藏族群众的讲述。
先遣连进驻扎麻芒堡时已到冬季,大雪封山,部队从新疆派出的几路运粮运盐驼队翻越界山达坂而不成,死伤惨重,上百人的运粮队伍和上千头骆驼、马匹都倒下了。李狄三当初为什么选这个地方驻扎,关键是此地有草、有树,“扎麻芒堡”藏语意为柴草。李狄三认为有了柴草能解决烧水、做饭、取暖和喂马的需求。为此先遣连成立了打柴组、打草组、打猎组,首先解决人吃马喂的问题。
然而,仅仅靠吃野羊、野牛肉且没有盐味,难以下肚,呕吐不止,还要坚持和国民党残匪及当地反动武装做斗争,他们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和极其严峻的生死考验。特别严重的是高原缺氧时刻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最多的一天竟送走11位烈士。
其实,总指挥李狄三早就病了,不过他一直硬挺着、忍受着指挥,直到实在没有一点力气,躺倒了……
然而,李狄三躺在床上以坚强的毅力仍坚持、坚持、再坚持,等着大部队的到来……
1951年5月28日,后续部队赶来时,李狄三已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拿出记录本和党费,交给团长安志明,示意完成了任务……
李狄三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里城道村一个贫苦家庭。1936年秋天,贺龙的部队路过他的家乡,他背着父母参加了革命,临行前对妻子说,我走了,多保重,革命胜利后回家团聚。然而,这一去竟踏上了不归之路……
四
踏着先遣连的足迹,追踪李狄三的身影,走完最后一个点位,迅笔疾书写出一篇6000多字的长篇新闻报道《阿里,在那遥远的地方》传回河北电台编辑部,在专题节目《今日焦点》播出,同时又把此新闻稿传向中央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播发。这是一篇渗透着血汗乃至生命的新闻报道。至此,笔者完成了从事搞新闻工作以来最艰辛、最难忘的一次采访。
回编辑部后又与田耀斌创作了纪实文学《进军阿里》和电视剧本《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
“生命诚可贵,新闻价更高”。西藏的采访是难忘的,而且冒着生命危险,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特别是追踪李狄三的日日夜夜……对生命是个大摧残,每时每刻都在透支着生命,侵蚀着身心健康。踏访阿里,翻越莽莽昆仑山脉,跋涉滔滔狮泉河水,走过茫茫羌塘草原,冒严寒、抗冰雪、遭缺氧,真是艰难前行。有时碰到汽车爆胎的烦恼,有时遇到塌方断路的阻挠,有时撞到飞石下落的险情,有时遭到野狼袭击的威胁,特别是饱受高原缺氧的折磨,多次死里逃生……
历尽千难万险,闯过生死关。有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要说“后福”的话,今天能让全国人民看到电视剧《先遣连》,能够从李狄三身上领悟点精神,这是最大的幸福!
广播电视新闻大学论文篇二
《 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 》
【摘 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承担着信息的策划、选取加工任务,可以说编辑工作贯穿了整个新闻信息的采编过程,只有从编辑工作上进行创新,才能促进整个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提出编辑工作创新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广播新闻 电视新闻 编辑技巧
传统的观念认为,编辑的工作就是后期包装工作,一则新闻由记者出去采访回来,然后编辑进行修改润色。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编辑在整个新闻中的作用逐渐地凸显出来,编辑不只是负责后期工作,还有前期的策划,中期的编辑,后期的指导控制,这些应该贯穿于新闻发生的始终。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职责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新闻信息的整合。新闻信息的整合过程就是如何使新闻价值得以体现的过程,这要求编辑对新闻信息与社会现实以及新闻信息背景的全方位掌握,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为新闻确立定位。第二,把关。把关是对新闻信息的具体控制,要根据传媒组织的社会定位、专业角色定位和受众定位这三大主要因素来严格控制。第三,发言。发言的直接表达形式就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间接的形式则可以从新闻语言的编辑、画面的编辑、新闻的长短、播出时间的选择等方面来加入自己的思考,引导受众思考问题。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
1、策划和组稿: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首先要根据媒体定位、社会形势、栏目特点和当天节目要求确定选题,开展策划,组织稿源。
2、改稿:在记者外出采访写出新闻稿件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选择符合节目需要的稿件,对稿件进行必要修改,为稿件制作合乎规范的标题等等。
3、新闻编排:对经修改选定的稿件,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进行编排,确定新闻播出顺序、确定节目播出形式。
4、决定录播或直播:节目播出内容和形式确定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按照不同栏目的形态要求进行录播或直播。
5、审片和收集反馈:节目播出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及时收集受众反馈情况,继续联系稿源,及时调整、改进栏目的内容编排,为下一次编辑工作做准备。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
1、新闻报道的策划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是根据栏目编辑思想、对栏目报道领域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预测而作出的未来一定时期的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新闻策划在一些主题报道、大型活动、新闻事件的发生中作用最为明显,新闻策划已经成为传媒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央电视台在1998年长江的抗洪抢险的报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重大的突发事件的策划报道中,央视投入报道的记者达600多名,报道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分布面之广都是历来没有的。1998年6月央视刚刚成立了新闻中心新闻编辑部策划组,策划组在整个抗洪抢险的报道中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从央视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策划组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技巧,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发挥集中式报道的作用。在一档栏目或多档栏目中,以主要篇幅集中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节目形式既可以是单篇报道,也可以是相关报道的组合。第二,内容的选择。广播电视要特别注意防止信息重复,控制好节奏,以避免引发受众的厌倦与疲劳。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其重要程度,如所选择内容的重要程度过低,会令人感到小题大做,反而影响传播效果。
2、选稿改稿
对稿件内容的选择,有两个标准,即新闻价值的标准和社会效果的标准。即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能够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改稿是编辑工作中期把关的重要体现,修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标题、导语的修改。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杂志,它是读出来的新闻,在语言上要更加的口语化,更加符合人们说话听话的语法习惯。广播新闻稿的标题最重要的是实在性,拟题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当一行标题无法满足人们理解新闻的要求时,要加上副标题。广播新闻稿的导语既要概述事件背景,又要提示下文,要能在最短时间里抓住受众的听觉,让受众乐意去听新闻。在修改导语时要注意的是:语句使用上尽量使用单句,少用复合性句子;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是原则;导语中突出的事实越少越好,力求把导语写成一句话。
第二,对稿件导向性的修改。传媒有其存在的社会责任,它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坚持党的正确思想导向,也要发挥其作为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个度的把握很重要。编辑要对新闻稿中出现的思想政治差错进行相应的修改,对字里行间的流露出的错误观念和倾向进行修改,从整体上进行增减重组,确保新闻稿的正确导向。
第三,对模糊稿件的修改。模糊稿件一般可以分为四类:机密稿件、急发稿件、图像稿件、道德稿件。在这四种类型的稿件中编辑要做好模糊处理工作,如在机密稿件中为了防止新闻播出去后某些机密信息被盗取,在人名的模糊上会采用“据调查”、“据统计”、“某某说”等字眼。图像新闻最常见的模糊方式就是在重要信息上打上马赛克,保护他人隐私。为了避免新闻播出后产生的不利影响,编辑一定要做好模糊处理,注意语言上、内容上的圆滑。
3、新闻编排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就体现在新闻的编排上,新闻怎样编排,什么新闻是头版头条,什么新闻占用的时间长、版面多,这也是在引导人们去思考。或者换一句话说,新闻编排就是媒体对新闻的再创造过程,根据栏目定位、受众定位等特点来影响受众去思考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除了新闻时间长短、播出时间的编排外,还要注意的是节目的剪辑技巧,纯熟的节目剪辑技巧也可以给新闻增加魅力。另外,在编排上还要适时的发生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4、后期的指挥控制
后期的指挥控制者被称为导播,尤其是在直播节目的播出过程中,节目主持人、各个技术人员、栏目编辑等都得各就各位,完全听从导播的调遣。前期做好新闻的编排,这决定了后期新闻的顺序以及播放的一些具体问题,但是当发生了重大的突发事件时可以进行新闻的插播,从而打破了原来的节目单,插播新闻也要特别注意,插播在什么地方,何时插播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后期的指挥控制中编辑的神经一直都是高度紧绷的,要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尤其是直播类的节目对编辑的要求就更高了。
5、后期的通联
一个完整的新闻过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众的反馈。编辑人员要保持广泛的社会联系,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为编辑工作提供方便快捷而可靠的信息资源库。为此,要与各信息、稿件来源保持联系,做好群众来信来电来访的处理与接待工作,还要做好栏目、节目信息反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适时组织受众调查与节目评奖等。
结语
编辑的工作是贯穿新闻采编始终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前期有效的新闻策划,完全没有目的的胡乱编排势必会影响到新闻的播出效果。好的新闻策划可以增强媒体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扩大市场占有率。新闻策划是整个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广播电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编辑更要不断的增强策划意识,提高策划水平。
中期的把关是保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的具体体现,这对编辑的考验很多,编辑必须是一名合格的记者,明白新闻信息是如何由碎片变成整体的,这是对编辑综合素质的考察。要求编辑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较高的职业素养、对社会发展态势有正确的把握。
在新闻播出去之后,编辑还要做好新闻信息的反馈,这就要求编辑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新闻飞入千家万户,还要把人们的想法再反馈给媒体,为媒体今后的发展决策提供指导。
在新时期,编辑工作要不断地创新,不断提高前期策划的能力,严格把关新闻信息,做好编排,充分发挥媒体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监督的功能。
参考文献
①李英,《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之我见》[J].《商情》,2011(38)
②周素英、李立岩、尹悦,《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与技巧》[J].《青年记者》,2007(6)
③李英,《关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④王玉,《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与技巧》[J].《魅力中国》,2010(28)
⑤熊丽娟,《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J].《大观周刊》,2011(48)
有关广播电视新闻大学论文推荐:
1.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2.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3.新闻学本科论文范例
4.新闻传播学论文:浅谈广播电视新闻播音
5.新闻传播学本科论文
6.电视新闻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