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孝的优秀散文欣赏

2017-02-27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孝的优秀散文欣赏,供大家欣赏。

有关孝的优秀散文欣赏:尽孝

突然觉得时间过得 好快,还没来得及过度,已经步入夏天了。

一个人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觉得也挺好,只是对儿子的想念越来越强烈,每每看到同事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玩耍,多想宝宝能赶快来到我身边,可是想想那一大堆的事情,又让人头疼。

老人感觉是铁了心的要在老家生活,矛盾总是这样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两年的相处,对我来说他们已然和自己的父母没有差别。虽然现在不在这里,但时常挂念,毕竟年龄大了,身边带着两个孙子,他们真的很累,婆婆的心让我钦佩,因为她的大度和无私使我受极大的影响,天底下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想想老人现在的生活,真的让人放心不下,儿子马上三岁了,正是操心的时候,因为有过一段带孩子的经历,非常的熬人,那会儿儿子还小,虽说现在大些,但是一切的琐事不都的需要大人去做吗,公公婆婆在我看来真的是少有的好人。

爸爸妈妈经常打电话来,说的最多的就是让我要对公婆好,不管老公对我好与不好,但老人是没有错的,现在看来,老人的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有时候对于老公的想法和做法有些不理解,就父母而言,我们每次沟通都不会很愉快,他总认为女儿出嫁后和父母就疏远了,我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为我们的小家和孩子,可是他为什么不想想,老人容易吗,为什么吃那么大的苦也要让孩子把书读出来,其实他们并不需要回报,在他们看来,只要我们过得好,他们真的无所谓。从小到大,我觉得对于父母我是惭愧的,尤其参加工作和结婚之后,都说人是自私的,一点不假。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对父母的恩情看的是那么的重,发了工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父母买点啥,或者给他们寄点钱。我当然知道父母过的也并不宽裕,父亲一个人的退休工资也只能维持他们的日常开支,假如老人生病,连看病都是问题,每次想到这些,心里就特别的难过。哥哥开车收入也还可以,但都是年薪制,年底才能拿上钱,所以平时手里也没钱,就更别说资助父母了,想想这几年我几乎没有给他们打过钱,爸妈也从不向我张口,就算我问他们也会说不缺钱,其实想想,就算是他们真的没钱花,我也许只是问问,总之一言难尽。

一直以来我很欣慰,父母身体一直很好,没有给我们增添任何负担,也许这是我的福气吧。希望他能够理解我,尽一份应尽的责任。

三年了,将心比心,对于他来讲,一声爸妈真的就那么难吗?想想自己的父母,再想想已为人母的自己。真的不应该让老人难过、伤心。就算对我再好如果眼里没有我的父母,我想我的心迟早会冰封的。

都已经是年过六十的老人了,他们还需要什么呢,无非就是孝顺的儿女,和睦的家庭。可如今,我与他们远隔千里,一年难得见一面,这份儿孝我不知该如何去尽。愿他们健康、平安。

有关孝的优秀散文欣赏:从“孝”到“教”

几千年来,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刻的文字之一莫过于“孝”字。它在维护中国社会秩序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百孝经》开篇说的那样:“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全家安则国家安,国家安则社会稳定。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就是靠这个字维系着其生命力,今天的中国仍然摆脱不了它的魔力。

说实在的,我对“孝”字的构成有些反感。《说文解字》中关于“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孝”字是由“老”的上半部分加“子”构成,“老子”总是站在“儿子”的头上。

这个字反映了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老子骑在儿子头上作威作福,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平等。先看看“老”字就知道“儿子”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在甲骨文中,“老”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老人的形状,下面是一根拐棍。在“孝”字里面,这根拐棍由“子”代替了,“儿子”成了“老子”的拐棍。

中国重要典籍中谈及“孝”的还有很多。《左传·文公二年》说:“孝,礼之始也。”社会礼仪始于“孝”,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也人本该固有的行为。孔子的《论语·为政》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孟子·万章上》中的“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发自内心的“敬”就是“顺”,即所谓“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样的话决不可能被中国孝子说出。所以,“孝”在很大程度上因循守旧,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盲目顺从是“孝”在封建礼教及传统文化的糟粕,在许多人心里沉淀下来的意识。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至今,许多老子仍觉得,自己的权威被触犯,即使不算忤逆,也是极不愉快的事。

“孝”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形态影响最大的要算出自《孟子·离娄上》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多种,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在原始宗法中“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疏》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不孝有三”具体化了: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这个解释较之孔子时代的“孝”有了一些进步。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孔子的《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到了汉代的儒家思想认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赵歧将“无后”解释为“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从此中国社会崇尚“多子多福”,不能生子的夫妇在社会上非常受歧视和排挤。在他们内心里,“孝”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们,造成了许多不能生育的妇女惨遭遗弃。在旧社会,男子为了多子多福娶上几房太太,这又让妇女们饱受摧残。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确有点“存天理,灭人欲”。

虽然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赵歧曲解了孟子的思想,试图洗刷孟子的罪责,然而孟子的原话很容易误导读者,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误读他的意思。我们现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为,商家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误导消费者要负法律责任。同样的道理,孟子其实难辞其咎。

古人还有一句影响中国人才培养的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用这句话打一个字谜的话,答案就是“教”字。《说文》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攴”,篆体像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们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

这一方法一直被中国的父母和私塾先生们沿用,他们认为“不打不成器”。至今有些家长以为运用体罚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听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可动辄对子女拳脚相加、粗暴打骂,真能使孩子规规矩矩朝着家长期望的目标发展成才吗?事实上,棍棒之下,难出孝子,打骂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教人以孝的确有些“灭人欲”,不若施人以爱。西方基督教提倡“神爱世人”,“爱自己,爱邻居。”圣经说:“爱是耐心,是仁心,它不妒忌、不张扬、不骄傲、不做害羞的事、不求私利、不轻易生气,也不记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信任,凡事盼望,凡事坚韧。”然而,中国人羞于说爱,或不屑说爱,将父子亲情规约成纯理性的“孝”,将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爱”给遗忘了。其实,如果一个人心中无爱,孝敬只是辛苦的形式,就像下级官员唯唯诺诺,辛勤服侍上级官员那样;如果心中有爱,孝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有关孝的优秀散文欣赏:孝字为先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每当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还有“小时候,我常坐在父亲的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儿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也忘不了千里叮嘱。”

再唱起这首歌,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了父亲,这两首歌都是我爱唱的,在我父母活着的时候,我就在他们面前给他们唱,有时父母一听到我给他们唱这歌时,心里就开心的不得了。特别我到外地上学,离开父母整整三年,在这时我最想念的是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把我抚养成人不易,又加之父母都在农村,还在风里雨里为我们操劳辛苦,这时父母是我最大的挂念,那时我几乎月月给家里写信,每次写信的时候都首先问父母的身体怎样,家里现在怎样,妹妹回信也都依依给我答复,都写父母身体都很好。

可是,这都是安慰我的话,其实我在家的时候,我母亲就咳血,她身体不好,还在坚持操持着这个家。所以母亲是我最大的挂念,妹妹虽然那样说,我也不信,就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给父母买一些蜂王浆给寄回去,虽然这不算什么,这是儿子对父母的一片心意。每次寄回去的蜂王浆,我母亲都喝了,妹妹写信都告诉我了,我的心里才有一丝安慰。在家里的时候,我心疼母亲的身体,就帮着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现在离开了他们的身边,我怎能不惦记他们呐?就在我每次放假回到家里时,就象有好多干不完的活帮助他们干,那时尽量把活都干完了,好让父母亲多休息休息,可是那活始终是干不完的,我只能又忍痛割爱离开父母,回到学校上学去。

三年,整整三年离开了他们的身边,他们也是同样想念我的,每次回来和走时,都给父母亲闪了一下,都还站在村口望,我离去的背影。三年毕业后,我又走上工作岗位,离开他们到遥远的城市七台河工作,这和我们家千里之摇,我只能用好好工作来报答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在我成家后,我没有忘记他们,把他们接到我们身边,我为他们尽孝,一直到他们临终。在我给他们守灵时,我没有哭,我在他们的灵前,给他们唱父亲母亲这首歌,我不知道那晚我都唱了多少遍,但我爱唱,因为这歌声才代表我此刻的心情。

就象最后,我的嫂子挖口我说:“人家在守灵时都哭,而老四连眼泪都没掉,这是什么样子。”其不知,我的心里是多么的苦,谁能知道,谁能理解,此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可他们在灵前哭得黑天摸地的,那就是孝心了吗?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在死后又这样假惺惺的哭,我真不理解。就象俗话说得好:“活着不孝,死了烂叫。”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父母养活我们不易,但又有谁又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做到了,因为我爱我的父母亲,我爱他们给了我这副身板,我爱他们给了我刻苦坚强的决心,是他们才有我的今天。

我的父母亲已经过世十多年了,今天写起他们,我又有些感伤,回想起那时的点点滴滴我的心又一次震颤。就在昨日我早晨上班,在我们小区里的垃圾箱前,我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柱着一根拐杖,另一条腿不好使,在吃力的拉着捡到的垃圾,一走一挪,那吃力的样子,就不言而喻了。我看到了好心疼,就帮着他把垃圾送到他们家搂下,我此时想,他们的儿女又都在干啥,又怎么想的呢?听人家说,他们的儿女都还是当官的呢?而他的父亲还这样的为了生活,这样的劳作。

这不是个反差吗?真是可伶天下父母心呐?难道他们的良心就能过得下去吗?我真的不理解。在我们的小区里,不凡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真是让人心痛。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的了,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苦楚,一味追求自己的幸福,把父母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许多老人和我埋怨,他们如何在家里受气,又如何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就象孩子不是她们生的,往父母那里一放,自己去逍遥快活去了,这样的人都大有人在,什么孝心对他们就是一纸空文,只要他们幸福就行了。

今天我写了这些,只是我的一点看法,我不知道看法如何,但我知道孝字为先的道理,希望大家借鉴,孝心父母是自己的义务,也是自己的良心。你说是吧?

孝的散文相关文章:

1.描写孝道的经典散文欣赏

2.关于孝道的优美散文

3.传统文化有关孝的散文

4.孝道感想散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