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说课稿范文

2017-06-09

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撰写说课稿时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说课稿范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2、引导生利用网络浏览有关资料,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的共栖的原因,进一步了解生物其它有趣现象,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都爱唱歌,《找朋友》这首歌会唱吗?(第一种:会唱,学生不由的唱起来。同学们唱的真好,歌声能陶冶人的情操;第二种情形:不会唱。你们没学过,谁会唱吗?我小时候老师教过这首歌,开头是这样唱的,谁会唱的也跟老师一起哼哼……)我们人类有朋友,嘿!动物和动物之间也有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课件出示课题)

师:一起读课文题目。(生读)

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师:下面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读)

师:刚才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你们很会读书,懂得在读书的时候这里圈圈,那里画画,真好。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题目。(生读)

师:读完课文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可能提:1、什么是共栖?2、生物共栖有趣在哪里?……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师屏幕上的话补充完整。课件出示“像( )和( )这两种( )的物种( )地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叫( )”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下面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这回老师的要求不一样了,你喜欢哪一对生物,你就读相应的段落,不仅读流利,而且能把文章读好。生读

师: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有学生站起来后,对全班说:“如果你们认为朗读的同学读得好的,就用掌声表示赞赏;如果读得不够好的你们也用掌声表示鼓励。)指明3位学生站起来朗读

师:我们班同学真不错,课前没有预习也能把文章读得这么好!

师:下面我们开展主题为“生物共栖”的生物研究活动,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小组感兴趣的生物,根据谁和谁共栖、有趣的现象、共栖的原因这三个方面内容(也可以自己设计或在老师的基础上增加研究内容)开展研究,并把研究结果设计成生动活泼的板书展示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开展研究后,展示)

三、现场解说,创新提高。

师:这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可真奇妙啊!对了。我们学校的雏鹰电视台准备开设一个《动物天地》栏目,想请一位小小解说员,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任意选择一种介绍,先在小组中练练,待会儿请几个同学上来现场解说。(学生练习后,教师请一两位学生表演。)

四、总结拓展

是的,大自然是无比神奇和美妙的,只要你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多读课外书,一定能探索到更到大自然的奥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说课稿范文2

【教材分析】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是与四下第三单元相对应的一篇选学课文。第三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安排了两篇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文章结构清晰的科普文,不论是从拓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补充的角度看待,都是很值得学的。根据单元教学主题,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感受“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受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进一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它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它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教学难点】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它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课前预习】

1.摘录你认为值得积累的好词。

2.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组别

谁和谁共栖

共栖的原因

第一对

第二对

第三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重视预习检查,顺学而导

(一)揭题导入,理解什么是共栖。

1.栖在字典里有①鸟停在树上。②居住、停留的意思。在这里“栖”应该选择第几种以上?“共栖”又是什么意思?

2.如果要大家用课文第一段中的两个词语来说明什么是“共栖”,你觉得是哪两个词语?(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3.进一步明确共栖是指两种不同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二)检查预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哪些不同动物之间的共栖现象?它们为什么能共栖在一起?

2.师生合作填写下表。

组别

谁和谁共栖

共栖的原因

第一对

犀牛和犀牛鸟

犀牛为犀牛鸟提供食物,犀牛鸟为犀牛捉虫、放哨。

第二对

鳄鱼和燕千鸟

鳄鱼为燕千鸟提供食物,燕千鸟为鳄鱼剔牙。

第三对

百舌鸟和金黄鼠

金黄鼠为百舌鸟提供洞穴,百舌鸟为金黄鼠唱歌。

3.借助这个表格,简洁地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共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教师不深究一步,学生很可能理解到“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就是共栖。理解到这里是不够的。要让学生明确“共栖是指两种不同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朝夕与共,和睦相处。”本篇课文作为与四下第三单元相对应的一篇选学课文。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们要关照到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因此,我在教学第一环节就安排了检查预习表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个表格的设计,不仅起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关注表达形式,研读“有趣”。

(一)围绕课题,再次质疑。

1.通过预习,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你觉得课题中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有趣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出有趣的?)

(二)默读课文,按要求完成自读要求。

1.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句子生动地写出了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请把这些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学生汇报自读自划的有关句子。估计学生会划出以下句子。

①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②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③当地人经常可以看到鳄鱼在岸边张开大嘴巴,燕千鸟飞进飞出,鳄鱼丝毫不会伤害它们。原来,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燕千鸟是在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因此,燕千鸟也叫“牙签鸟”。有时燕千鸟不在身边,鳄鱼就会爬到岸上张开大嘴巴。

④附近树上的燕千鸟看见了,立即飞过来为鳄鱼剔牙。这样燕千鸟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⑤闲暇时,它们玩得很开心,百舌鸟为金黄鼠唱歌,金黄鼠静静地听,高兴时还用两只后脚着地,跳起舞来。有时,百舌鸟落到金黄鼠的背上,用翅膀驱赶着它前进,金黄鼠猛地向洞里钻去,百舌鸟一收翅,就被金黄鼠驮进洞里去了。

3.再读批注。

请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也可以把几个句段对照着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批注。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写得特别生动、有趣?有趣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4.师生汇报交流。(作为教师要预设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手法。②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动物共栖时的动作描写来反映有趣。③在犀牛鸟眼里犀牛庞大的身躯简直成了运动场,在犀牛眼里犀牛鸟多像是忠实的小哨兵;鳄鱼的嘴巴简直成了燕千鸟的美食城;在金黄鼠眼里,百舌鸟就是歌星,在百舌鸟眼里金黄鼠就是自己的知音、粉丝。④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都是巨兽对小雀,而金黄鼠和百舌鸟共栖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5.在引导交流汇报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比如:

有时,百舌鸟落到金黄鼠的背上,用翅膀驱赶着它前进,金黄鼠猛地向洞里钻去,百舌鸟一收翅,就被金黄鼠驮进洞里去了。有时, 。

6.作者为什么能将它们共栖写得如此生动有趣?(主要是拟人化和抓住动作描写。)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教学时如何有别于精读课文?第一,我没有对课文中描写动物共栖时有趣的句子进行逐句分析、品读,而是把学生汇报的所有句子一次性呈现给学生,学生既可以选择其中一句进行品读、批注,也可以集中对比学习。这种处理方式是完全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第二,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读读、批批、注注。集中出示有关描写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的句子,学生在批注过程中能揣摩到运用对比方法学习的好处。另外,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运用拟人化手法和重视动作描写是本篇科普文的显著特点。教学时,通过引导、品读,学生悟到了其中的规律,这对学生的启发帮助是巨大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从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叶圣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三、关注典型构段方式,在仿写中巩固掌握语言规律。

1.对照板书,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二三自然段都是写巨兽与小雀的共栖现象。(教师板书故意把犀牛、鳄鱼写得大大的,把犀牛鸟、燕千鸟写得小小的。)

2. 引导学生发现二三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的共同点。

请同学们默读一下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的?

(先介绍巨兽是如何庞大、凶猛,再介绍它和小雀是如何有趣共栖的)

3.仿写练习。(鲨鱼与向导鱼)

提供材料仿写材料:

生活在海洋中的鲨鱼性情凶猛。最大的鲨鱼身长12米,有好几吨重。它的牙齿锋利无比。它不仅捕食鱼、虾,还捕食海狮、海豹、鲸等动物,是“海上魔王”。

这么凶猛的霸王,竟然也有共栖的朋友。(出示图片,师介绍:与它共栖的一种小鱼叫向导鱼。个小,只有30厘米左右长。据说,鲨鱼视力不好,向导鱼能引导鲨鱼找到食物,还能给鲨鱼清洁皮肤,鲨鱼呢会把吃剩的食物给向导鱼,遇到危险时,还允许向导鱼躲到自己的嘴里。)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仿照课文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出鲨鱼与向导鱼共栖时的有趣。要注意拟人化写法和抓住动作描写。

4.学生仿写,教师巡视。

5. 交流点评。重点指导拟人化写法和抓住动作描写。

【设计意图 发现语言现象,认识语言现象让语文课摆脱了“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的无效现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仿写练习是极好的语文实践,通过仿写,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语言规律。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一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方法习得指导。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及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二三自然段先写巨兽如何凶猛,再介绍它为什么会和小雀和睦共栖,以及共栖时的有趣情景。这就是课文的构段方法。这么好的典型语言现象,当然要去学习、掌握。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略读、选学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1. 动物世界真是奇妙无比啊,凶猛强大的动物能够和弱小无比的动物共栖,天上飞的能和地上走的共栖,动物和植物也存在共栖现象。你还了解哪些生物的共栖现象?

2. 阅读推荐《动物的互惠互助》(其它版本中描写动物共栖现象的文章)。看看这些文章又是如何写出动物共栖的有趣的。

3.通过动物的共栖,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设计意图 动物的共栖现象是很多的,课文仅仅是举了三个例子,让学生了解其它动物的共栖现象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认识。《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所对应的单元教学主题还提到了: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动物共栖又给人类怎样的启发呢?教师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样的安排使得课堂变得更厚重,更有意蕴。】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说课稿范文3

教学目标:

1、读准“蝇、虻、蛆、皱褶”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的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

3、引导关注2到4自然段的表达形式,凭借文本语言,把三组动物共栖现象说清楚,说明白,说具体。

教学重难点:

能把三组动物共栖现象说清楚,说明白,说具体。

一、出示课题,读好课题

1、师: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课文吗?

(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读准字音“栖”)

2、理解“共栖”:

师讲解“栖”字:

它有两种读音,这个字原来的意思是鸟在树上停息,也泛指居住或停留。表示居住或停留的意思时读“qī”,表示不安定的时候读“xī”。

3、师:那课文中写了哪几组动物的共栖现象呢?(指名说师板书)

找出各自的自然段(出示图片,读准动物名称)

二、学习课文第1小节

出示课文第1小节

1、师:同学们,课文第1自然段就很好地解释了“共栖”,自己读读看,能不能选取其中的一组动物或几组动物,用上第1自然段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共栖”?(自由说——指名说)

2、师:更加简洁地说,句子中有两个成语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共栖”的意思(指说:“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3、理解“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4、师:不管是在外形上,还是其他方面,这些动物是那么“水火不相容”,但它们却这样不可思议地生活在一起,多么有趣呀!“朝夕与共”说明——时间长,“和睦相处”说明——关系好。

三、学习课文第2——4小节

1、自读第2——4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2——4自然段,课文中有些字词比较难读,可以多读几次,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同时想一想:这些动物之间是怎样共栖的?

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沼泽地带 皱褶 残渣 剔牙

蝇 虻 产卵生蛆 孵卵育雏

沼泽地带:出示图片认识

皱褶:出示图片认识,当意思为“皮肤上的皱纹”的时候,也可以反过来说“褶皱”。

残渣:课文说的是残留在鳄鱼牙缝里的碎小的东西,这些东西留在牙缝里可难受了,需要把它们“挑出来”,就是“剔牙”

蝇、虻、蛆:通过偏旁“虫”,它们都是虫类,“蛆”是苍蝇的幼虫,苍蝇和虻专门躲在动物的身上吸食动物的汁液和血液。

孵卵育雏:课文中说的是谁“孵卵育雏”呢?“雏”就是小鸟,这里指的是——百舌鸟。

(开火车读——齐读)

3、学习第2小节

(1)师:谁来说说“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共栖的?(指名多人说)

犀牛鸟为犀牛啄食 ,还为它 ;

犀牛为犀牛鸟 。

(2)师:那作者就像同学们刚才说的那样去写,行不行?(不够具体)

出示原文句子稍作比较。

(3)比较句子

师:动物世界充满奇趣,老师也按捺不住,写了这么一句,看:

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很庞大。一种黑色的小鸟与它共栖。

这是老师写的。

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身长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① 请你们认真读一读,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同桌讨论)

感受犀牛的庞大、凶猛和犀牛鸟的灵活小巧。

相机点明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②作者为什么要把犀牛的庞大、凶猛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呢?

(一大一小,一种凶猛一种弱小,一种笨重一种灵巧,但是它们却——(朝夕与共,和睦相处),这样的情景真是——(有趣),难怪作者在课题中说——(齐读课题)

(4)大家再认真读读第2自然段,想办法把它说具体了、说有趣了。(指名具体地说一说)

(5)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儿童科普说明文,我们除了要关注课文语言,还应该来关注作者是如何清楚有序地来介绍的。请看第2 自然段,如果要把它分为两层,该怎么分?

(理清课文是先写了“共栖画面”,用“原来”一词连接,再写“共栖的原因”)

(6)齐读第2自然段

4、自行选择第3或4自然段,说说动物的共栖现象。(自由说一说——指名说)

5、小结:这篇课文写法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先写动物共栖的画面,再写动物共栖的原因,这样写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读起来非常清楚明白。

四、迁移运用

师:同学们,动物世界中的共栖现象种类繁多,有一个同学就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了两种动物的共栖现象,我们去看一看。

1、(出示打乱顺序的语句)

形影不离的鲨鱼和向导鱼

( )奇怪的是,它身边却经常跟随着一群身长不过30厘米的小家伙——向导鱼。

( )鲨鱼为海中霸王,生性凶猛且专食其他许多鱼类。

( )而向导鱼呢,则捡拾鲨鱼吃剩下的残渣。

( )鲨鱼为什么能容忍向导鱼生活在其身边而不食之呢?

( )原来,它们之间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关系。

( )向导鱼为鲨鱼作向导,把它引到群鱼聚集的海面,让鲨鱼吞食那些无辜的同类。

2、生尝试排序并说说理由(从共栖画面——共栖原因)

3、课堂总结:其实大自然中像这样不可思议的动物之间共栖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出示图片观看)有趣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去查看一下,看看它们的共栖现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