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教育差异论文
建立和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对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英教育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英教育差异论文范文一:浅析中英教育模式的差异
摘 要:中英两国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两国在教育体制上和日常的教学活动模式上都有很大差异。笔者曾亲历英国教育,本文以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笔触浅析了中英教育模式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教材内容 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展 任务型教学 合作探究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做着相应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已经逐渐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开展起来,但就其效果而言,褒贬不一。除去固有的考试体制的因素外,如何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笔者有幸于2013年去英国奇切斯特大学学习,后深深有感于中英教学模式的巨大差异,遂写此文与广大师生共勉。
一、英国的教育体制和日常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英国的教育体制和日常教学活动。英国教育总体来说分为四个阶段: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5―16岁),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16岁以上)和高等教育阶段(Higher Education 18岁以上)。其中的Further Education阶段相当于我们的高中教育。
英国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与中国不同。一般的学校的教学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每个学校都会进行集会(Asembly)。基本教学时间从早晨八点四十或九点到下午三点半,午饭时间仅有40分钟。早上五节课,每节时长1小时。他们上课的方式与我们也不一样。在中国,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不同的任课老师进进出出。而在英国,进进出出的是学生,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同学。课间的走廊里,学生们都在快速地寻找下节课的教室,那种感觉和我国的大学差不多。四点过后,学生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英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丰富:话剧团、乐队、合唱团、垒球、棒球、橄榄球、游泳、跑步、网球、壁球,应有尽有。家庭作业是很少见的,即使有,每天的家庭作业一般也只需40分钟即可完成。而在中国,关于作业这一话题,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给学生减负,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每天我们的学生还是在无边无际的题海里挣扎。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两国也完全不同。在我国,从幼儿园直至大学,研究生,甚至更高层次,学生都配备有专业教材,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师也基本都是围绕教材和大纲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而在英国,只有secondary school 配备有教材,并且课程设计也和中国大不相同。一般的中小学校学校会开设8-12门不同的科目,但没有固定教材,其中History,maths,和science是每个学校的必修科目,其中也有一些特色学科如gardening,food technology,P.S.H.E.E.and C.( personal,social health,education,ecnomic and citizenship )。大学教育则就更相对开放,但没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学可以随意,实际上每个老师都用自己的经验和教学积累形成了自己的教材,其形式开放,但却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知识、要写太多的作业,要参加太多的课外辅导班。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即使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的老师基本上不敢鼓励和挖掘学生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因为在现有的教育及考试体制下,老师,学生,家长甚至学校,最终追求的的还是成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考服务。
二、中国和英国教育活动的差异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中国的英语教师而言,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课堂上怎样设计及开展教学活动,一直都是困扰我们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在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身份既是英语教师又是学生,对于成年人来说要调动起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热请更为困难,因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已经都习惯了“老师讲,学生记 ”的教学模式,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于是矛盾就更加尖锐了。怎样调动学生(我们)的积极性呢?英国的老师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非常注重课前的热身活动,通常他们都会花10到20分钟来进行教学铺垫。如使用Ice-breakers /Warmer,Mingle (mingling),Information gap ,Gap-fill 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活动我们中国的教师不是想不到,而是对活动的定位和课堂时间的分配把握不好。例如,英国老师们经常在课前使用的Warmer/Ice-breaker,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的Warming-up,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没有用过,而是我们总是习惯“孜孜不倦”的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总是觉得一节课要教授的内容太多,时间太紧了,所以有时我们甚至会认为这样做只是浪费时间,走过程,不实用。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反而,正是由于我们一厢情愿的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慢慢的懒于思考,进而变得不会思考,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花费了大力气却没有效率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只要我们开发的方式得当,他们的潜力是会逐渐逐渐释放的。
在我国,教师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权威,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堂上就某个知识点对老师产生怀疑,他们总是被动的接受,很少去质疑,去探究。老师的渊博、老师的自信、老师的严厉,老师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慢慢懒于思考,对我们由教生畏,害怕与老师接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候可能会使用以下一类语言,如:You are wrong.;Don,t do this! Don,t do that!等等来约束课堂行为。这些语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和挫败心理,进而限制他们思考。在英国,老师依然是知识的源泉,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随时可以质疑老师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对此习以为常,不会觉得自己的权威遭到了挑战,反而会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实践,甚至是辩论。对于一个问题,老师会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无论对错,老师都会将每个同学的见解或想法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讨论,汇总,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他们会更多地使用一些正面积极的语言,引导和鼓励学生去积极参加思考,讨论或者动手操作,你很少听到老师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取而代之的是“You are almost there,thank you!” 他们不太会说Don’t be late,而会说Remember to be on time next time,please.
中英教育差异论文范文二:对中英教育文化差异的思考
摘要: 中国和英国是拥有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教育上存在着差异,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作者通过自己在英国生活的经历,从教师与教材、教师为中心与课堂中心、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定位四个方面阐述中英教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中英教育文化;差异;思考
2009年,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的赴英访问学者,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留学一年后我圆满完成了各项培训活动回国。在与英国同行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带来的困扰远远大于语言上的问题,其中最直观的就体现在中英教育文化的差异方面。下面我从教师与教材、教师为中心与课堂中心、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定位四个方面来谈谈中英教育文化的差异 。
一、教师与教材
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 都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就是尊师的体现。教师在中国教育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中国学生无法理解英国学生同教师讲话时的那种平等的姿态,更不必说上课时迟到、嚼口香糖、把脚放到课桌上,甚至公开质疑教师的观点。然而,对于英国教师而言,却认为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上课迟到、公开批驳教师观点等类似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允许的。与大多数中国教师不同的是,英国教师认为能够大胆地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批判性的评论正是学术自主或是有独到学术见解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书本中蕴藏着知识、智慧和真理。书本中的知识有待学生去挖掘并储存在脑海中。只要是写进书本中的就都是正确的。与此持不同观点的英国学者认为,收录在书本中的是事实、态度和观点,人们可以自由地解释这些事实,讨论这些观点,驳斥这些态度。书本是人们学习的工具,并不是学习的目标,因而毫无神圣可言。
二、教师为中心与课堂中心
新课改实施前的中国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全程传授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 ,而不喜欢让老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提太多的问题。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很少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长此以往,英国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偏见:认为与英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口头交流方面很薄弱。他们认为中国学生更愿意从事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或是个人活动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然而中国学生们自 认为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很努力,很善于交际。而且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保持着和教师的同步思维。虽然不如外国学生那么活泼好发言,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是积极配合的。存在的不足只是中国学生从小就不太适课堂交互活动罢了,他们更愿意听教师的教授。
另外一个值得指出的重要因素就是传统观念对中国学生的影响。与外向的英国人不同的是,很多中国学生认为“沉默是金”,不善张扬 。他们认为:“我们到课堂是为了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听其他同学讲课!”相反,小组讨论为那些喜欢“炫耀”的英国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久而久之,中国学生越来越反感这种“无意义、无收获”的课堂活动,甚至认为是 “浪费时间”。这种抵触在数学课堂上尤其明显。中国学生认为其他同学可能给予的是非标准的, 错误的答案或结论。 认为英国教师常用的结对子或者分组练习等常见的教学方法无疑会扩大其犯错误的机会,而不是找到正确答案的途径。
不同的是,英国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的课堂教学方式。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更像个讨论会场,教师以课堂宏观监控者和活动组织协调者的身份出现,讲得很少,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是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费力地把一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里,学生必须积极投入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生动的讨论。当学生遇到很难理解的问题时,会立刻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会再次设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这种不断交流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英国教师惊诧于中国学生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为他们不尽如人意的提问与质疑能力而深感沮丧。这一事实与我国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正如前文所及,传统的中国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应试型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是基于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的概念与公式之上的。我国的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同学生一起练习应试技巧,通过搞“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备考。
英国教育体制可以被称作是素质型的。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开发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它是否在各种考试中取胜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自己适应这个纷繁多变的社会。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使学生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对学生的定位
在中国,由于受中考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都是围绕学生能否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进行的,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次要的,因此所有学生学同样的内容,考同样的试卷。因此,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
在英国,每个学生被定位为一个个有不同思维、且能力有差异的个体,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好,因此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场所,而不是听讲、记忆及操练的战场。英国的课堂对中国教师来讲,可概括为“太民主、条理性差、不严谨、缺少总结”,英国的学生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也是“反应慢”。
总之, 随着中英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在逐渐变小,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英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将一直存在。我希望通过对中英教育文化中的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方面的略述,能够为自己及国内教育同行提供中英文化交流、取长补短的方便,同时为立志远赴英国留学的学生奠定面对教育文化冲击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 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2] 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 2004.2.
[3] 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 2004.3.
浅谈中英教育差异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中学英语教育论文
2.浅谈大学英语教育论文范文
3.浅议中英称谓语的礼貌原则的对比
4.论文化差异性与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5.浅析中英语言禁忌
6.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