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市场化的趋势

2017-03-13

摘要: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而公共管理却无法赶上经济建设的步伐,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公共管理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又该如何进行呢?本文试图给出答案。

关键词:公共管理;改革;市场化;趋势

一、机构设置与市场职能相适应。

(一)机构设置能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应是市场的主体,能及时收集到市场信息,并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因此,公共部门的设置就应当面向市场,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和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公共部门的基层组织进行授权,增强其决策自主性。在现代的管理理念中“,授权”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因为授权可以分解高级部门的工作负担,增加下级部门的工作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授权主要通过分散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权力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将大部门分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关等方法来实现。有了自主权力,公共服务部门才能对市场灵敏地作出反应。

(三)增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提高利用效率。减少部分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的固定性,增加其机动性有利于机构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有一些是季节性、周期性强的事务,其相应的机构一旦设立,在完成特定时期的工作任务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到下一个周期期满后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用灵活的机构设置来代替固定的机构设置,合理利用临时办事机构,既能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负担,达到机构精简的效果。

二、行政职能突出服务性。

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商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包括有益于社会整体的收费和不收费的公共商品和服务,将其称为“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在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服务性。

(一)实现职能定位的转换,减少管制功能,增强服务功能。中国发展到今天,社会文明、市场发育和社会法制都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社会自治的要求表现得越来越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社会保障、道路交通、公共文教卫生等公共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强,而公共部门提供的这些服务功能却相对滞后。因此,政府实现职能定位的转变显得日益紧迫。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明显制约着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进度。

(二)合理划定公共部门和公民的角色关系。所谓合理划定公共部门和公民的角色关系,是说公共部门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将公民视作消费者,在公民交纳税收的前提下,公民以消费者的身份享受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并保证公民对公共产品的选择权。公共部门与公众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责任关系。以顾客为中心的改革意识使公共部门能更好地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这是“行政就是服务,公众就是顾客”运动的一部分。

(三)完善产品的供给机制。公共产品的供给关系到社会大众利益,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供给机制,并注重操作程序的透明性、享受范围的广泛性、产品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分配结果的公正性。操作程序的透明性指产品的提供者、分配者是公开的,产品的提供、享受的程序是众所周知的;享受范围的广泛性指公共商品和服务在分配上没有排他性,任何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同时,要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产品实现形式的多样性指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仅仅是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国组织等都可以成为产品的提供者,同时,产品的供给能根据公众的需要而灵活多样,公众可以加以选择转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