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逸峰故居导游词3篇
黄逸峰,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著名社会科学家,故居系清末建筑,位于东台市台城东亭南路广济桥旁,现存两进10间。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黄逸峰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黄逸峰故居导游词范文1:
黄逸峰故居位于东台市东亭南路西侧明清街上,始建于清末民初,由黄逸峰父亲黄仰塘所建。故居坐北朝南,原有48间,现存两进10间,砖木结构。
门厅砖雕图饰精美、古朴,右侧为天井。第一进厅屋,面阔三间,东侧接有厢房一间。中间8扇平门通向第二进后厅。天井东西两侧各有廊屋开有一门,通向广济河。
外墙以青砖砌筑,屋面为小青瓦,屋脊装饰朴素大方,立面有风火墙,天井内以青砖铺地,室内地面铺有“罗底”砖。整个院落结构紧凑,用料考究,朴实无华而又古色古香。
1999年春,东台市旧城改造三期工程期间,东台市人民政府修葺了“黄逸峰故居”,并在故居周边近170平方米的空地上,兴建了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逸峰园”,园前建有“将军门”,黄逸峰将军的青铜像安放在流芳亭中供人瞻仰。2003年12月,黄逸峰故居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2月,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黄逸峰故居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逸峰故居导游词范文2:
走近正门,正门中央有三个刚柔相济的大红字“将军门”进入正门,地板上都是古代时的石头地板,来到逸峰园门口,有一些字“逸峰园——百岁老人夏征农”。
走进大门,先迎接我们的是三棵旧社会留下的古松,右边一棵是五针松,又名飞龙,中间一棵是黑松,又名逸峰万里,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始,左边一棵也是五针松,又名倾情,有五十年了,门右边还有一口破烂的古钟。
我们又来到一个参观厅,厅里有陈建平爷爷的艺术——根雕,你一定会问:“根雕?是用树根来雕刻吗?”没有错,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用树根做原料完成的,可出名啦!我们一个接一个的往下看,这些艺术品似乎都在游动,什么花花草草啦、车水马龙啦、小桥流水啦等许多艺术品似乎都有了生命。
我们又来到了船模厅,厅里有许多船模,我只对一个“目不转睛”那就是“ 弓 京 港渔船”这座船模上还有几条大鱼呢!
我们最后来到黄逸峰故居,里面有一个荷花塘,特别之处是前面有三间小屋,后面也有三间小屋。
黄逸峰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但又是历尽曲折和坎坷的一生。
黄逸峰故居导游词范文3:
黄逸峰,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著名社会科学家,故居系清末建筑,位于东台市台城东亭南路广济桥旁,现存两进1 O间。
黄逸峰(1 9 0 6—1 9 8 8)又名黄承镜,江苏东台人,学生时代即投入革命活动。1 9 2 5年1 O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新四军联抗部队司令、苏北参议会议长、中共兴东泰特区地委书记、苏中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等职,积极投入对敌伪顽的军事斗争。抗战胜利后,历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交通处长、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司令员兼党委书记等职,创建人民军队第一支铁道兵部队,从铁路运输方面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国以后,历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兼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院长以及市政协常委等职。1 9 8 8年11月2 7日逝世于上海。
黄逸峰(1906年7月22日—1988年11月27日),原名黄承镜,曾用名黄世雄、曹国材、张文彩、林敏等。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人,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1925年8月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东台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前任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2003年12月26日,江苏省东台市东亭南路“九龙坊”门前,红旗招展,彩球腾飘,鞭炮齐鸣,歌乐阵阵……,东台市政府正在为“逸峰园”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上海社科院负责人、中共东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黄逸峰将军的长子黄小峰、次女黄幼珩等亲属和老战友、老乡邻数百人齐聚,共同缅怀黄逸峰将军波澜壮阔、辉煌壮丽和不断奋进的一生,赞颂黄逸峰将军艰辛战斗、曲折坎坷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黄逸峰原名黄承镜,1906年7月22日(农历6月初6)出生于东台城里一个商人家庭,父亲黄仰塘,经营木行,母亲黄徐氏,为东台城名医徐石卿的妹妹,一生娴静温柔,善良淑惠。家庭生活小康。黄逸峰姐弟7人,他排行老三。
5岁的黄逸峰,被父亲送到秀才蔡召然先生主持的东台私塾启蒙读古文,历时8年。这期间,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深得塾师欢心。
12岁时,在南通师范教语文的表兄说服黄逸峰父亲,带黄逸峰进南通师范附属小学读书直至毕业,1922年下半年,黄逸峰考进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初中班,第二年便跳级进入高中班,学习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结识大学生中的早期共产党员宛希俨等,思想开始左倾,在校内成立进步组织——“合作社”,出版《合作周刊》,被推为合作社社长和周刊编辑,在南京学生群众中崭露头角。
1924年8月,黄逸峰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读书,1925年春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并经常到左派创办的上海大学去听课,其间,参加著名的“五卅”运动,投身在声援工人斗争的行列,在斗争中不断增长才干,并于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他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时,他还兼任复旦大学团支部书记,成为学校学生运动出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1926年8月,黄逸峰考入暨南商科大学就读,同时任校共青团支部书记和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等职务,成为上海大学生中的带头人。1927年春天,对于上海人民来说极不平常,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就象一所大学校,培育了黄逸峰,如同一座大熔炉,锤炼了黄逸峰,刚刚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黄逸峰,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接受了革命风暴的战斗洗礼。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黄逸峰被选为上海市闸北区市民代表会议主席。就在上海人民庆祝胜利之时,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政变当天,黄逸峰从国民党26军2师司令部救出了被蒋介石密令扣留的周恩来,深得党中央的嘉许,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为此专门接见并赞扬了黄逸峰。①
1927年的夏天,白色恐怖笼罩全国,21岁的黄逸峰受中共江苏省委的委派,化名黄国材,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顺利完成恢复南京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同年10月下旬,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农委外埠工作部秘书长的黄逸峰,根据省委指示,回家乡东台帮助创建中共东台县委,开辟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1月底,中共东台县委诞生,为东台革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1928年3月下旬,黄逸峰再度回东台巡视工作,并帮助组织农民暴动,不幸被捕。后在党内“左”倾错误影响下,他又被迫失去党组织关系,流亡异国他乡。从南洋回国后,黄逸峰一面积极寻找党组织,一面投入上海的抗日救亡活动中,但1937年冬,他又一次被迫离开上海,溯江西、香港碾转广西桂林,任广西大学会计学教授。到1938年夏,他利用暑假机会,赴武汉寻找党组织,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与在汉口工作的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同志接上党组织关系,要他与广西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回桂林后他认为到苏北地区创立抗日队伍的基础较好,并设计了一个去敌后开展游击战的计划,从而得到进步民主人士梅龚彬的支持,将其引见给时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李济深,李对黄逸峰的计划,颇为欣赏,当即以黄逸峰广西大学教授身份,委以少将设计委员,待机派往敌后。1939年夏,国民党战地军政委员会决定成立各地分会,李济深以蒋介石名义晋升黄逸峰为鲁苏战区党政分会中将委员,令其回苏北组建党政委员会鲁苏战区党政分会,开展敌后抗战工作。
当时的苏北,军事形势错综复杂,政治舞台风起云涌。日伪占据了主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咄咄逼人;国民党第24集团军总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排斥异己;统兵3万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江苏税警总团陈泰运拥兵自重,一心保地盘,求生存;陈毅指挥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刚刚到达,尚立足未稳。黄逸峰凭借自己在苏北地区的威望,利用蒋介石大印的委任状,单枪匹马活动于韩、李、陈之间,很快打开了局面。在陈毅的指挥下,他劝说李、陈二部与共产党合作,实现了统一战线,取得了黄桥决战的伟大胜利,确立了新四军在苏北的领导地位。
黄桥大捷后第4天(1940年10月10日),“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宣告成立,黄逸峰出任司令员。这支特殊部队部队以新四军和李、陈二部各一个连队为基础,召募苏中各地爱国青年踊跃参军,不到一月,官兵已过千人。黄逸峰担任联抗司令员后成了统一战线工作的骁将。他奔走呼号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并以东道主身份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曲塘和会”。同年11月,他被选为苏北参政会议长。直到1944年10月,联抗部队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胜利完成了党所赋予特定的历史使命,进入新四军序列,黄逸峰同志调任苏中一分区司令员。
1946年初,黄逸峰受命担任国共和谈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交通处少将处长,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批授予军衔的将军之一。作为特别执行小组中共方面的首席代表,在处理“安平事件”中,他运用大量事实揭露了美军首先向我方无理挑衅的真相,在谈判中他坚定沉着,斗争有方,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得到了周恩来的赞誉。②
解放战争期间,黄逸峰担任东北铁路局副局长兼铁路学院院长、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司令员兼党委书记。为了配合前方战场需要,黄逸峰接管东北铁路、抢修铁道、培育铁路专业人才。随着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打响,黄逸峰率领铁道纵队,顶着敌人飞机的轰炸,冒着密集的炮火,不畏艰险,抢修铁道桥梁,确保解放大军的通行,战时物资的供应,成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
在东北铁路总局工作期间,当时东北铁路是中国和苏联共管的,在中国工作的苏联同志绝大多数是友好的,与中国同志友谊深厚。但是也有个别苏联人以“救世主”自居,态度骄横,甚至发展到公然在宴会中调戏中国姑娘。为维护中国人的国格和人格,黄逸峰当即严厉痛斥了那个家伙。却由此种下祸根,这家伙回国后竞恶人先告状,告到斯大林那里。后来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向毛泽东反映“黄逸峰瞧不起苏联人”。为此,黄逸峰交了一笔高昂的学费,对他的政治生涯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影响。
1949年5月28日,黄逸峰调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铁道处处长,接管上海铁路。不久即接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很快打开了上海路局的局面,急需的白米、棉花、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从而稳定了市场,保障了工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然而,正当重任在肩的黄逸峰在交通事业上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薛承风事件”③,使黄逸峰从政治的峰巅一下子跌入了底谷。但却因此让他有机会实现了从书生到将军、从将军到学者的人生转折。当他在上海经济研究所发表了研究论文和专著,特别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入之时,又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革”,在10年浩劫中,黄逸峰受到张春桥等人的残酷迫害,身心倍受摧残。但他对党对革命矢志不渝。
1978年11月,受胡乔木同志委托,黄逸峰以73岁的高龄肩负起恢复重建上海社科院的繁重任务,在短短的三年内,便迅速奠定了上海社科院的科研基础,成就斐然。其间,他潜心于清朝洋务运动的研究,独树一帜,著述颇丰,他的《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等专著丰富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专集》的出版,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史研究岗位上,黄逸峰精神焕发,不顾年老体弱,日夜操劳,忘我地工作,直到1980年9月2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讲学时,突然中风,晕倒在讲台上,一病不起。1987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批示:“同意恢复黄逸峰1941年重新入党前的党籍,党龄从1925年10月连续计算,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从1925年8月参加共青团算起。”
1988年11月27日,黄逸峰与世长辞,时在上海工作的江泽民、朱镕基、夏征农等领导和500多位人士参加了黄逸峰的遗体告别仪式。黄逸峰“联抗”老战友祝玉林撰写的《悼念黄逸峰》,概括了黄逸峰的一生业绩。
屈指相知六十秋,苏中风雨忆同舟。
论功抗日持联合,野战军兴传运筹。
推行新制立前哨,铁路交通展大猷。
“三反”浮云昭雪日,一编撰著卧床头。
钻研经济排干扰,独向申江苦探求。
噩耗传来肠寸断,哀哀公志未能酬。
黄逸峰的一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他3次入党,7次被捕,他既是我们党革命战争年代的老战士,又是我们党和平建设年代的著名理论家。
2004年4月8日,逸峰园内春柳吐绿、桃树挂红。黄逸峰故居迎来了黄逸峰次子黄又峰、长女黄小珩一行,他们带着对父亲的敬仰,对故乡的眷念,决心“承父辈之诚意、继事业之成功”,希望家乡东台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