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记者的素养
互联网使整个世界变成了鼠标轻点就随时可见的“信息显示屏”。网络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信息以及发表反馈意见的自由和方便。那么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记者,应具备什么的素养呢?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1.较高的政治素质。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担负着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宣传教育群众、动员组织群众以及反映民情民意的重任。网络记者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采编工作的指导思想,把准时代脉搏,把握政治方向,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用先进的思想引导网络受众,提升他们的文化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网络采编人员要担负起正确导向的重任,就要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报道禁区和底线,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融会贯通,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指导自己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按新闻规律和新闻纪律办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证网络媒体导向正确,格调高雅,内容健康。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近年来,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出新、出奇,以吸引受众,采编人员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可是,违背党的宣传纪律、给宣传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网络媒体的采编人员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如果不能做合格的“守门员”,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网络无国界,任何一个网络媒体发布的新闻,均能够迅速传遍全世界,任何一篇关于我国各地的报道,均在国际上展示了我国的形象。因此,网络记者编辑在处理新闻稿件时,需要具备较高的国际政治敏感,通过对新闻事实和观点的正确报道,让世界正确地了解中国,维护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
2.精通新闻理论和业务。
有传统媒体工作经历的网络编辑记者大多熟悉新闻采编业务而不熟悉网络技术,而没有传统媒体工作经历的网络工作人员则熟悉网络技术而不精通新闻业务,这是我国绝大多数网络媒体存在的一大难题。
新闻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它的理论、规律和特点。网络记者编辑除了要掌握网络新闻采编的硬件技术外,还必须补上“传统新闻理论和业务”这一课,尽快精通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
网络记者编辑要正确处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正确处理网络内容与新技术应用的关系。传统的新闻采编是网络新闻采编的根,网络记者编辑必须下大功夫学会传统媒体新闻理论和业务,具备较深的新闻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洞察力和清晰的工作思路,善于深入第一线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应网络新闻传媒的采编理念和样式,驾驭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用符合网络受众需要的样式和适合网络新闻采编的特点,为网络新闻的传播服务。只有这样,采编出来的网络新闻才有层次、有深度、有较高新闻价值,否则网络新闻难以出精品,整个网站的新闻报道质量难以提高。
网络记者编辑应该自觉培养新闻敏感,具备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发布的网络新闻的数量、规模及其社会反响要有预见力,切忌为吸引网民而突出负面内容,违背新闻规律,以偏概全,夸大事实,有意制造轰动效应。
网络记者编辑应该能胜任所有采编岗位的工作,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摄影、摄像、音频、视频、平面图画、三维动画、动漫、论坛管理、背景链接等等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甚至连文艺的许多形式也能熟练地借来为网络新闻服务。
网络媒体的新闻采编部门负责人(同样是网络记者编辑)要有策划报道和组织实施采访的能力。网络新闻采编制作发布是前后方“一条线”、多环节“一条龙”,如果缺乏精心策划,没有周密的组织,往往会在采访、编辑、制作、发布等环节上出现脱节而贻误“战机”。
网络采编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整合能力。在网络新闻的编辑制作过程中,编辑面对的绝非是单篇的稿件而是多篇稿件的组合。要善于挑选新闻,整合新闻,设计新闻专题,并根据网络新闻的特点,进行科学剪裁和编排。稿件的科学集合,可以形成网页中的强势,产生“1+1>2”的系统效应,实现新闻价值的增值,帮助读者释疑解惑,开阔视野,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3.丰厚的知识贮备。
在当今世界新经济、高科技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行为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新事物层出不穷,“地球村”日新月异。作为担负新闻宣传、大众传播任务的网络采编人员,对时代的敏感程度要求更高,对现代文化和思想前沿的知识关注要求更多,对综合知识的把握要求更广。网络记者编辑如果没有足够量和足够新的知识储备,显然难当此重任。
相当多的网络新闻的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他们在网上阅读往往带有专业需要。面对这样的受众,网络记者编辑必须具有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更高的文化修养,这是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立身之本。信息时代的网络新闻采编人员更应该具备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
网络新闻采编人员要增强知识储备,首先要扩大知识面,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其次是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技能。要留心学习其它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再次,要加强学习现代技术知识,特别是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知识,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拓展采编业务空间,提高采编工作效率和质量。
4.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
目前,许多不合汉语语言文字规范的“网络语言”,被部分网络记者编辑引入到网络新闻报道或评论中,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歧义很多,常常造成文不对题,辞不达意,影响了网络新闻或评论的质量。而长期沉迷于网上“虚拟社会”的年轻人,误以为那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就是时髦,部分网络采编人员误以为这是“创新”,乐此不疲。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网络采编人员的高度重视。
新闻报道是很严肃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必不可少。从网上互动讨论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更有个性,更方便快捷,身份的隐匿性带来了语言的直言不讳。凡此种种,对网络采编人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太严肃、呆板,网民不喜欢;太放浪、无拘,又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丰富的文字处理技巧,以求媒体与网友共同满意。
5.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调查研究功底。
许多在校大学生缺乏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当他们跨出校门踏上网络媒体工作岗位后,不了解社情民情,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甚至连外出采访的基本方法都不懂,无法进行有效的采访活动。
但是,“记者应该是半个社会活动家、半个侦探。”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工作,应该充分了解社会,了解现实,才能有的放矢。在网站辐射的区域中,受众想什么,有什么要求,记者编辑都须通过社会活动去了解。而严格的新闻采访,更是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如果网络记者编辑缺乏社会活动能力,不参与各方面的社会活动,不深入基层深入生活调查研究,怎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怎能抓出好新闻来?
自从网络新闻进入千家万户以后,千家万户也介入到网络新闻中来。这种“双向传递”的互动式,更要求我们的网络新闻采编人员成为社会活动家。
6.快速反应和理性思维能力。
网络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的采编,常常带有随机性。如果遇上突发事件,是否采写,怎样编发,要求网络记者编辑迅速作出正确反应。如果判断错误,凭感情冲动办事,就会造成报道失误或舆论误导,直接影响网络媒体的声誉和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网络记者编辑应该同时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善于运用有关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准确判断突发事件或其他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力,避免采编活动和新闻报道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7.较高的网络新闻编辑水平。
传统媒体的编辑一般分工都很细,有文字编辑、图片编辑、音像编辑、组版编辑、专业校对等,而网络传播是多种传播手段的结合。网络编辑不但需要具备驾驭文字的能力,还需具备对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进行艺术处理的能力,而且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校对。这就对网络编辑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新闻具有“全时空”的特点,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也是“全天候”的。因此,网络编辑有时为了抢时间,就“萝卜快了不洗泥”,一些未经认真加工的稿件便有可能仓促出笼,结果是漏洞百出,惨不忍睹。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连篇,段落混乱,已成了某些网站的家常便饭。网络受众每当浏览到这样粗制滥造的东西,如同“吃”到霉花生,十分难受。因此,网络新闻编辑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和杜绝稿件中差错的发生。
网络编辑还应该精通“页面语言”(相当于报纸的版面语言),在新闻栏目或新闻专题中精心编排主稿和副稿,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背景链接等多种样式合理搭配,优化布局,力求页面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绚烂多彩。
8.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强劲的竞争实力。
国内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竞争十分激烈。网络媒体既要与传统媒体竞争,又要和其他网络媒体竞争。而任何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谁的新闻敏感性更强,谁的采编发布速度更快,谁的独家新闻更多,谁的报道质量更高,谁就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得到长足发展。因此,网络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自加压力,自觉增强竞争意识,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网络记者编辑,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9.更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道德意识不仅包含传统的职业道德,更是指网络新闻工作者本人在信息传播中必须具有强烈的道德心,对发出的每条消息负责。
网络新闻,不管稿件来自何种渠道,都需要经过反复认真的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时,网络新闻工作者还要积极利用自己的资料发现并谴责不道德的信息传播现象,以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纯洁度和公信力。
网络记者编辑队伍应重视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整体职业形象,才能更好地肩负起网络新闻传播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