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练太极拳应克服哪些毛病
不管是练习舞蹈还是太极拳等健身运动时,对于初学者来说都会遇到一些常犯的毛病。那么练习太极拳时应克服哪些毛病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初练太极拳应克服的毛病
一、拙力
什么是拙力,拙力就是僵力。什么是僵力?僵力就是周身板硬,四肢硬邦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周身放松,四肢松软,从出手毫不用力开始,从迈步轻慢开始,待姿式动作熟练作准,再开始稍加用力。练武术和炼养生功不同,练太极拳首先要克服先天本能之力,学来后天功夫之劲。炼养生功是调动先天本能之气,克服后天呼吸之气,以达胎息。先天本能之力,是父母付与的,后来轻灵巧劲是学来的。
所以学太极拳要从出手迈步不用劲开始,待掌握了动作要领再运用太极劲、太极味去打太极拳,学太极拳和学写毛笔字有相通的道理,学太极拳先学划道道,写毛笔字先学描红模子,把字的一笔一划弄清楚再练正楷大字,正楷练好了,再写行书,草书,狂草等。打太极拳同样是先学划道道,道道划清楚了,一招一式练准确了。再去练套路,由生到熟,由熟到巧,运用自如,待都练好了,想怎么练就怎么练,达到从心所欲,为所欲为的程度。
二、挺
学太极拳必须克服挺胸之大病,挺胸气向上行,以达怒发冲冠,雄纠纠气昂昂之式,这是仪仗队,阅兵式的要求,以显军威。学太极拳要求气向下而沉于丹田,使下肢稳健,上身自然松驰,周身之力一松到脚,下肢练的如树生根,无论多大的台风也休想把它刮倒。这就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的效果,如果挺胸使气上行,雄纠纠,气昂昂。表面上看来是怒发冲冠不可一世,实际是如充上气的气球,没充气时还在那呆着,一充上气立即飞起,轻飘的而去,因此学太极拳必须克服挺胸之大病。就像练习郑多燕减肥舞一样,需要克服这些问题。
三、提肚(即往里收缩肚子)
这和挺胸是上下呼应的,肚子一收缩,气即上行不能沉至丹田,腹坚如石之功,永远地练不出来,练太极拳讲腰似车轴,车轴是圆的不是扁的,讲带脉充实,一个上乘太极推手专家肚子也等于手,当对手双手或单手按在肚子上,他用肚子一弹,就能把对方扔出丈外,提肚哪能练出这种功效来,因此,学太极拳克服提肚之病是首要的任务之一。
四、撅臀
学太极拳撅臀是五大害之一,须知练太极拳下蹲时臀部向里一收,后腿立即吃不消,那种热胀酸痛麻之感受令人难以承受,所以初学太极拳的人或者没在太极拳上下过大功夫的人,练拳时就敛不住臀,另外老杨式太极拳也没在敛臀这个问题上有什么着重强调,而杨式新架的楷模李玉琳先生和他的儿子李天骥老师均是形意、八卦专家,他们把形意,八卦的敛臀吸收到杨式新架和〈24式〉〈88式〉以及国家体委所编的太极拳中,这是完全正确的,他补充了老杨式太极拳在敛臀上的不足。从力学的角度看撅臀箭头向后、向下,对方从前面攻来,自己撅着臀就等于忙着对打自己,相反敛住臀以桩功截住对方前冲之力,然后化而发之或用腹之弹力发之均能达到预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敛臀和不敛臀效果截然相反,臀部和腹部是一个人整个身体的最重部分,这个部位的劲力练不出来,练拳,推手要胳膊,要腿永远不是周身一家,而是分家,把最重要的劲力调动不出来,发力、截力时就等于少了70%的劲力,练拳讲脚打七分,手打三,说明下肢力量的比重之重要,推手亦然,腰部以下占70%的劲力,十个有十个得输。
为了不输必须平时练拳,站桩,在臀部收敛上、下大功夫,由站一分钟就吃不消,坚持练到两分,由站两分吃不消,练至能站三分,四分,如此类推,到能敛住臀能站十分,二十分钟,桩功就够用了。相反如果练几十年太极拳,也没觉得后腿有热、涨、酸、痛、麻之感觉,你的桩功就永远也长不了,只等于锻炼锻炼身体而已,永远也走不进太极拳体用结合的殿堂。
五、憋气
憋气是初学太极拳之大病,不除此大病,学不好太极拳,也练不好太极拳,须知初学太极拳呼吸要自然,不论作什么复杂的动作,都应向平时一样,该怎么呼就怎么呼,该怎么吸就怎么吸,待动作掌握准确,起是吸,落是呼,开是吸,合是呼,收是吸,放是呼。须知太极拳和广播操不同,广播操是二、八呼,四、八呼。太极拳可不是几、八呼,是根据动作配合呼吸的。动作长则呼吸就长,动作短则呼吸也短。
当年李天骥老师推广从简化太极拳时,不少老太极拳家强调打太极拳呼、吸长短是一至的。李老师就组织大家冬天在公园研究呼、吸问题,让他们一个人练,大家检查他们练时是否呼吸一样长短,结果没一个呼吸一样长短的。自己否定了自己,大家哈哈一笑,从此再也不强调呼吸一样长短了,因为北京的冬天最能检查你的呼吸长短了,呼出来的气是明明白白的表现出来的。不信大家在严冬打太极检查一下,是否呼吸一样长短。
太极拳练习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