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的论文
这学期我选了西方哲学智慧这门课,对西方哲人的性格、生平以及主要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学智慧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方哲学智慧的论文篇一
浅读西方哲人之死
这学期我选了西方哲学智慧这门课,对西方哲人的性格、生平以及主要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上听张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时,我对几位哲人的死印象颇深。死是什么呢?死对不同的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让整个灵魂逃离世俗的束缚,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往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境界。
下面是我一些小小的观点,还请老师指点一二。
布鲁诺之死
布鲁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 1548—1600)原先也是个教职人员,他读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相信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而且认为,在太阳系外面还有无数个像太阳系一样的小宇宙。所以他断定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是没有“上帝”位置的。布鲁诺的思想是教会所不能容许的。他就脱下道袍,逃出教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到处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和他自己的见解。布鲁诺在欧洲广泛宣传他的新宇宙观,反对经院哲学,进一步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徒将他诱骗回国,并逮捕了他。刽子手们用尽种种刑罚仍无法令布鲁诺屈服。他说:"高加索的冰川,也不会冷却我心头的火焰,即使想塞尔维特那样被烧死也不反悔。"他还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经过8年的残酷折磨后,布鲁诺被处以火刑。
当布鲁诺被绑在火刑台上,嘴被一条坚韧的铁带封住,铁带上的铁刺插入口中,鲜血顺着口角流出,越涌越多,沾红了他白色的刑衣。台下挤满了冷漠的围观的人群,布鲁诺从未有过如此刻般的孤单,因为他的勇气并没有导致观众的同情,大家都视他为魔鬼、为洪水猛兽。本来,他是有机会被免于死刑的判决,教会给他罗列了八条罪状,只要他认过忏悔,可以得到教会的宽大,但他骄傲地拒绝了,因为他不肯放弃心中的真理——科学与自由。对于布鲁诺的挑战,宗教裁判所是不会心慈手软的,他们要以血与火来惩罚背叛教会的人。刑场上,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铛——”行刑的钟声响起,几个刽子手走上火刑台,用火把点燃了干枯的木柴,霎时间腾起熊熊的火焰,灼热的焰苗迅速窜到白色的刑衣,被铁带封住嘴的犯人无法发出撕裂人心的哀嚎,只是脸上出现因痛苦而扭曲变型
的表情,他的全身都烧起来了,从脚到手,身躯无一不是剧烈地痉挛,本能的抵抗与挣扎越来越微弱,火势越来越大,完全吞噬了刑架。主教、神父、牧师等的脸上出现了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为又一次战胜撒旦而欣悦。
这是两种真理观的战斗:科学的真理与教会的真理。但是强弱立判,并非思想战胜思想,而是暴力战胜了思想。我们完全有理由讥笑宗教裁判所的真理,因为他们自称是基督耶稣的信徒,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早已背叛了耶稣的教诲。我们在耶稣中看到的是爱,是宽容,是非暴力,正是这种广博的爱心使他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的数百年间,他的追随者们以生命捍卫着心中的真理,无论何种境遇,从不言放弃,他们视死如归,高歌蹈赴十字架,以内心的安宁面对死亡。随着教会与世俗权力的结合,基督教逐渐背弃了先知们的爱与慈悲。宗教裁判所无疑是宗教史上最可耻的产物,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爱、宽容、非暴力,而是充斥着仇恨、残忍和暴力,因为那些盗用耶稣的名义的人,以真理的借口清除异端,封锁自由,禁锢思想。先辈们以殉道来捍卫信仰,而这些卑鄙之徒却是以暴力、以死刑来捍卫自己的权威。正如《福音书》所写的“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所以这些宗教刽子手们不应当审判他人,而当受到审判。
以真理的名义杀人!岂止基督教如此。让我们把历史倒回两百年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指示了一条真理之路:自由。自由的观念无疑使人们向着真理跨出坚实的一步,最终鼓舞人民向千年的专制政体发出了勇敢的挑战,以毫不妥协、彻底的姿态,将专制的君主送往断头台。但革命还未结束,专制的暴政替换为革命的暴政,自由的口号成了杀人的理由,血腥与恐怖遍满法兰西大地,罗兰夫人哀叹:“自由,多少人借你之名义杀人!”托尔斯泰对此有一番令人深省的评论:“法国大革命宣告了无可置疑的真理,但真理一旦被诉诸暴力,便都成了谎言。” 托尔斯泰的这句话既是总结,也是一句预言。
在托尔斯泰去世后的数十年间,不幸的暴力真理又一再出现。俄国的十月革命后,却出现了政治清洗与政治恐怖,又是一次以真理的名义杀人,多少忠诚的革命者,从布哈林到图哈切夫斯基,不是死于战场和敌人之手,而是死于自己人的屠杀中,每一次人类所构造出的完善,结局总是近似于悲剧,因为既认定自己便是真理,便是绝对的正确,绝对的权威,所以就会所以会以真理的口号铲除反对者,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用暴力使反对者屈服,或者一劳永逸地处决掉。暴力和血腥使我们发现这些想当然的“完善”只不过是可笑的字眼,实际上却距离真理越来越远了。
所以我觉得真理应有一个特征:它能禁得起任何思想的冲击和考验,它的存在是依靠人们的自愿接受,而不是以暴力去强迫,也无须用暴力来维护。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结”,这不仅是因为他本人思想地位的巨大影响,更因为他的死充满诸多疑问:为什么他一点也不“委曲求全”?为什么他要有意选择死亡?而之所以产生这些疑问,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死是有回旋余地的,是可以避免的。苏格拉底并没有按照弟子的劝告起草一份雄辩有力的辩护词,尽管他知道在当时,陪审员们是很容易被慷慨陈词的口才所左右的。在对他的两轮审判中,他狂妄的态度使得在第一轮中判他无罪的人中竟有80票转投他有罪。而对于宝贵的逃跑机会,他更是严词拒绝了。因而,尼采说:“并非雅典人,而是他自己给自己下毒的,他向雅典人强索毒鸩。“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说苏格拉底自己选择了死亡。
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苏格拉底的死既是毁灭又是新生,如同浴火的凤凰,死亡给自由以涅槃与重生!苏格拉底的死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他的死实现了他的自由,贯彻了他的自由,成就了他的自由!
死是另一个开始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一句名言:“我爱柏拉图,但我尤爱真理。”是的,千万年来,真理如希望之灯,引导着人类以坚定的信念迈向进步的坎程,鞭策着无数的人为之奋斗、为之献身流血,以苦难的历程体证真理的存在。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毒虫、疫疠以及种种恶都飞布于世界,人类面临巨大的灾难,万幸的是盒子中还存有希望,所以人类在何种困难的境地中,心中仍充满希望的憧憬。真理就是人类的希望所在,真理的梦想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也许人类永远无法到达真理的天堂,但人世会永远留下真理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