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债期货在国内发展历程
关于国债期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1990年以前中国国库券一直是靠行政分配方式发行。中国国债的转让流通起步于1988年,1990年形成全国性二级市场。个人投资者普遍把国债作为一种变相的长期储蓄存款,很少有进场交易的兴趣。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包括标的券种为1992年发行1995年7月1日到期的三年期国债券,该券发行量为246.79亿元,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国债期货交易试点采用国际惯例,实行保证金制度,虽然2.5%的保证金制度大大的高出了1%的国际标准,但仍把可交易量扩大到了40倍。但国债期货试行的两周内,交易清淡,仅成交19口。(国债期货交易数量按“口”交易,一“口”期货对应2万元面值的现券。)
1993年7月10日财政部颁布《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公告称,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参照中央银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的保值补贴。国债收益率开始出现不确定性,国债期货市场的炒作空间扩大。
1994年10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提高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利率和恢复存款保值贴补,国库券利率也同样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国债期货市场日渐火爆。
1995年1月国债期货市场最大的一个悬念是“327国债”券会不会加息,市场普遍认为“327”回报率太低,因此有消息称,财政部可能要提高“327”利率。
1995年2月23日晚上10点上证所在经过紧急会议后宣布:在最后7分钟内共砸出2112亿元的卖单无效。上证所的这一决定,使万国证券的尾盘操作收获瞬间化为泡影。万国亏损56亿人民币,濒临破产。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中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无奈地画上了句号。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万国证券被并入上海申银,成为后来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