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道德的论文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大学生道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道德的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观》
摘要:探讨了90年代以来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基本评价,分析了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和评价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自身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道德;评价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突出地表现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振兴的转型和发展。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三个相互关联的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转化:即深刻而普遍的社会重组;社会规范、社会评判标准的重新确认;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校园中的萃萃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思想最少保守的知识群体,其道德观念变化具有社会互动性和先觉先知性,大学校园思想是社会的“晴雨表”,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社会意识流变的影射,处于社会变革期间的大学生对于社会道德的认知、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自身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现状。对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现状评价进行研究与反思,对于新时期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90年代以来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评价的遭变
1.190年代初期,批判多于认同,困惑大于明晰
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经济濒临崩溃,国家百废待兴,民心热切思变。从噩梦中醒来的中国青年带着创伤,带着忏悔,也带着仿徨与渴望,潮水般地涌向各个城市通往大学之路的考场。“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成为当时中国青年和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读书、学习、成才成为时尚。他们没有花费过多的理解性思考就取得了对新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群体认同感。
然而,随着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精神枷锁的打碎,在他们原有遵循的道德价值体系遭到批判与否定的同时,新的道德标准又未能自觉地建构,在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中产生了一个类似于错位形成的“空场”。80年代,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主流道德的认同感逐渐减退。而当时流行一时、带有“伤痕”情绪的初步理性反思,则将青年学子导向了充满偏激、否定以及种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混乱的情感误区:政治上的愤怒、情感上的悲伤、思想上的怀疑、对“文革”历史的叹息、对现代迷信的反省、对西方思想的新奇、崇拜等等,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困惑与批判。1985年以后,随着改革向纵深进展,改革的受阻面逐渐扩大,经济过热,社会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明朗化,再加上社会错误思潮以及社会情绪在校园的聚焦作用等因素,诱发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进人90年代,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刚从惊愕与迷茫中走来的大学生们,他们将怎样看待、评价社会?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成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又一新的里程碑。“三个有利于”的论断,打破了长期困扰人们创新行动、阻碍改革开放步伐的一些思想禁锢,提供了判断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新标准。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从而启动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在经济建设翻天覆地的同时,社会的道德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切朝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大学生的道德樊篱也正在经受着从未有过的考验,在回答“你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准:A没有变化;B普遍滑坡;C普遍提高”的问题时,选择B答案者高达67,5%。与此相关,在回答“对于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死灰复燃。你认为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A是难以解决的历史现象;B是定能解决的历史现象;C是不能解决的历史现象”一题时,选择A答案者占58%,选择B答案者只占。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负面评价。
伴随着大学生批判意识的增强和对社会道德状况负面评价的产生,由此有了极多的困惑。这种困惑表现为道德意识中较普遍地产生了一种失落、迷茫的感受。我们如果认真地去读一下那个时代那些学生们自己编辑的诸如“学生天地”之类的油印刊物,会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道德困惑。在这个时期,转型、改革、发展成为社会关键词,要转型、要改革、要发展,就必然先要有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是新旧两种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冲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混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两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其中任何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都没有达到对全社会进行整合,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常常陷人自我矛盾的激烈斗争之中,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了。大学生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批判的眼光注视着周围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独有但不清晰的评价标准审视着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
1.290年代中后期,评价趋于客观和理性
199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19%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建议》。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在这样一种大环境、大背景下,90年代中期以来的社会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新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如竞争、进取、自立等与诚、信、忠、孝、仁、勤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正逐渐整合形成,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呈现为良好的回升和创新状态。
另外,由于80年代末期的政治风波引起了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人们思考的触角开始伸向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较深的层面。认识到教育与社会实际某种程度的脱节带来的危害,找到了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大学生身上存在的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脱离工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全国统一开展了“改革百点”暑期社会实践建设营活动,长时期广泛的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因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19%年的一次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中,88.5%的学生认为近年来生产力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个人利益得到了尊重和保障;80.5%的学生认为竞争、公平、效率、利益的观念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是道德进步的表现;90.2%的学生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有助于观念转换。我们在1999年对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所作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腐败问题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有74%的学生把腐败现象作为“最厌恶的社会现象”,但同时他们也对党风廉政建设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肯定程度正在逐步上升,有65%的学生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大大增强”或“有所增强”,有54%的学生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巨大进展。数据表明,尽管广大学生对腐败问题强烈不满,但近年来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取得的进展已被青年学生认可,这个信心指数,令人鼓舞。
综上可见,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关注的视野更加开阔,评价时也保持了冷静平和的心态,渐趋理智与成熟。他们开始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并能够逐步将道德领域的善恶标准与道德的社会历史标准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生们在重新认识自然、审视社会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增强了主体意识和时效观念,行为主体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1.321世纪以来,多元认识、积极肯定和期待
当历史的脚步跨人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广大青年学生与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建党80周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喜迎十六大、“神五”飞天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用热泪和欢歌与历史同庆,为祖国祝福,在如潮的歌声与欢呼中迸发出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的激情。
由于在全社会形成了凝神聚力谋发展的氛围,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生活稳定有序,这一切在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2000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已经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在调查人员与很多大学生的现场访谈中,更有同学坦言:“现在有不少人说美国、英国好,我们不这样认为。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已经为我们这一代大学生铺就了最佳的发展环境,我们是真正赶上了好时候,只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我们的未来就一定前程似锦。”还有的同学讲:“现在国内的环境最适合青年知识分子大展宏图,放弃这个机遇实在可惜。
中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1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0.8%的青年认为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比1996年(7.72%)上升了3.35%;认为社会道德水平“有所提高’,的青年为37.9%,也比19%年(31.3%)上升了6,6%,两项合计为48.7%,接近半数。而认为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28.1%)和“大大降低”(8.1%)的青年合计为36.2%,分别比1996年(36.37%,10.78%)下降了8.27%和2.6%0(4]增幅和减幅均比较大。这表明,对近年来社会道德水平在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但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和改革开放不断深人引起的复杂社会现象,都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他们既尊从传统道德,又吸收西方许多道德观念;他们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增强,但部分学生对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不屑一顾;他们竞争意识增强,但竞争中掺杂着极端个人主义。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往往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价值和集体利益。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愿意为他人服务,但又特别关注社会的尊重和别人的回报。许多学生崇尚“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信条,以追求物质利益享受为主要目的,如在择业标准上从奉献转向实惠,从过去的到基层、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转变为到外资企业、到国外、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他们不善于用固定的伦理模式规范自己,而倾向于对具体的问题做出具体的道德判断,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新世纪大学生的身上。
总的看来,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道德发展的主流所在,看到社会道德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作为有责任感、爱国情感深厚的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发展前景预期充满期待,渴望有值得欣慰的有时代意义的新的中华民族道德形象,期待自己的祖国实现现代化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
2从大学生的评价管窥大学生的社会道德状况
上面以时代的变迁为参照系,纵向地考察了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评价的擅变过程。而这个认知、评价的变化过程也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社会道德状况的发展变化过程,因为作为评价主体的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这一客观现状的主观评价反映,也集中体现了大学生主体的行为经验、道德认知、阅历及见解,所以我们可从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中管窥大学生社会道德状况的一些表征。
2.1社会道德认知能力增强,但存在知行分离倾向
道德认知是道德构成的基础,道德认知能力的强弱也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在以竞争、开放、联系为其特征的市场经济把大学生由狭小的生活圈子推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时候,这些新鲜的变化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启动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及主动性,促使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得以觉醒,摒弃了过去在道德认知中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学生的思想更多地表现为感性的一方面,善于“盲从”,从1989年学潮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在当时容易受他人的牵引。而随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与行为上多了理性,主要表现为思想的“内审性”,少了冲动与盲从,多了反思性,思想和心理日臻成熟,对社会的评价更加客观,善于从多视角来观察问题和自我发展,爱国的热情也更为理智和理性,大学生更能清晰地给自己定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一起成熟,在理性中寻求自我与社会的最佳切合点。
然而,在人们的道德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生活中道德主体的知行分离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即明知对的不去做,明知错的不去纠。在被青年学生抨击的不良社会道德诸多现象中,在大学生的行为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道德意志的脆弱和道德知行分离的问题。
2.2杜会道德行为选择趋向务实,但存在功利化倾向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理想主义成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社会生活出现了多元的利益格局。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一利益原则培养了人们的求是精神和求实作风,使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趋向务实。不尚空谈、讲究实际和效益的价值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学生们强调务实,强调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追求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大学生思想中的“公”、“私”概念逐步清晰,“自我”概念不断强化,追求个体利益,公与私的协调与平衡发展,在竞争、合作中求发展,原先集体主义大观念逐步淡化,首肯个人利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与道德诉求,大学生一方面关注生态资源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又追求个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自我性,喊出“只要不危害社会,不侵犯他人利益,个人的私事不容许干涉”的口号。
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也诱使一部分人的道德行为选择走向功利化。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功利化倾向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例如,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采取“量钱而行”的态度;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上,实用的就学,不实用的就不学;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甚至有的学生不惜以作弊手段获取各类证书。这些人畸形地注重和追求实惠和自我,故而导致社会的理想信念失落,道德人格扭曲,道德水准下降。
2.3道德关系日渐平等化,但存在淡漠化趋向
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公平、诚实原则,不承认任何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别,也不承认由血统、门弟、宗法关系所决定的等级差别,它主张每一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公平竞争而优胜劣汰。市场经济的这一法则决定了参与市场活动主体的平等人格,由此,使社会道德关系渐趋平等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男女之间、夫妇之间、长幼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化趋向已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成员交往的主流。在大学生中间,宽容精神和尊重对方的心态逐渐被倡导,这对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生成是极为有利的,反映了道德关系变迁的主流。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市场大潮冲击下,受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驱使,人与人之间正日趋以现实利益作为彼此往来的基础,以功效价值作为衡量关系的标准。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与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起来,一些人际关系有逐渐被市场关系或利益关系所取代的趋势,功利至上的倾向使道德关系变得外在化、淡漠化,这也是大学生时常感到孤立和苦闷重要原因之所在。
3结合时代特点,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鉴于上述分析,目前大学生在道德转换过程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与紧迫的课题,就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实际.尽快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与时俱进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这一新道德体系必须是在对传统道德批判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既成为社会变革时期人伦关系建立、调动的新型纽带,又成为大学生投身改革、参与社会的重要内在心理支撑力。
首先,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纳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视野。社会主义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才能实现我们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从青年自身的特点出发,按照青年成长的规律,研究解决青年思想道德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型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其次,应认真搞好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继承,寻求传统道德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点。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不能离开已有的文化传统。因此,对传统道德的再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德的重要起点。建设新道德不能置身于中国国情、传统道德之外,而只能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当前的道德建设不应也不可能是对历史的中断,应以科学的精神,批判地接受传统道德中的合理因素,是目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再次,应加紧寻求和确定道德评判的内在标准一社会基本价值尺度。道德评判标准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价值尺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的,社会基本价值尺度对道德标准存在直接的制约关系,所以应注重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定位。当前学生中之所以产生了许多困惑,正是因为没有建立起社会基本价值尺度。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承认社会多元利益主体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社会主导利益与各群体利益、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间的价值评判标准,探索人生价值在现实行为模式下如何得到合理真实的体现。应在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道德,从而为实现马克思毕生追求的“人的真正自由发展”奠定现实的价值基础。
最后,应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应回避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回避和忽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就会贻误大事,出大差错。但是也不能因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中的严重问题而就此认定他们是垮掉的一代,放任自流。应当承认,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应当主要在社会中寻找原因。因此,从根本上讲,抓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从成人抓起。党风社会风气好转了,社会环境优化了,青年学生有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就会巩固。所以,看待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要全面,搞好思想道德建设也要全面,必须研究社会教育目标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机结合点,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道德教育有效机制,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与渗透性,提高教育效果。
关于大学生道德的论文篇二
《校园不文明现象现实考察与理论思考》
摘要: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反映了学生素质有待提高,应该引起相关重视。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其改正,并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关键词:校园、不文明现象、考察
正文:
自古以来,学校就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地方,大学更是被人们誉为“象牙塔”,而学子更是受到各界人士的关心,被人们成为“天之骄子”,不只是因为学生的身份,更因为这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当今的大学生们也大都很好的继承了好的传统,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小心的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内;可以看到,在食堂吃饭后,同学们主动把用过的餐具送到回收处;也可以看到,献血车前献血后的同学们满意的表情。大学校园里聚集了一批又一批这样高道德、高素质的青年,然而一些有意无意之间的小事却破坏了校园内的和谐!在这里试列举分析一些校园内不文明现象,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教室内,一排排整齐的桌椅上,常常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涂鸦。在课桌上乱涂乱画作为学生的一种宣泄方式,现在已经很常见,曾经也引起过人们的关注与讨论。墙上、桌面上的手机号码随处可见,这是大学生心理的体现,但是,把它们写在课桌上不仅影响美观,损坏了公物,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样是在教室内,迟到现象也很常见。迟到耽误听课是小事,而从中体现的是一些学生对老师与同学的不尊重。课堂上,会看见有人在老师讲课时在下面窃窃私语,几个人的窃窃私语就变成了整个教室的嗡嗡之声,甚至有压过老师的趋势。人与人之间要有最起码的尊重,不懂得尊重别人,便永远只能被别人轻视。尊重不是放在嘴上说的,是要放在现实中去做的,而往往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做起。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设施先进,很多同学都会去看书、自习,但是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在自习室内,有的同学一个人占几个座位;有的同学找座位时大声说话;有的同学讨论问题时声音很大;有的情侣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动作不雅;有的同学从来都不记得把手机调成震动;有的同学无所顾忌地接听电话;有的同学嘴不停歇地吃零食„„曾经一个室友这么跟我说过“很多座位都被占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前面一对情侣却一直在打打闹闹的,根本没法学习!”另外,图书馆书上的乱涂乱画现象比较严重,在图书馆借回的书经常可以看见乱涂乱画的痕迹,这不是管理人员的失职,而是借书者的素质问题,要减轻这一问题不能只从管理方面着手,更重要的是要同学们的道德观念。
有一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现在固然不用为温饱忧愁,但是食堂内却出现了浪费粮食的现象。曾看见有两个人吃饭,一个男生只打了两个馒头,一份青菜,如此简洁的一份饭只用三元钱,而另一个男生的馒头竟然剥了皮再吃!很多人会抱怨餐厅的饭菜太贵,菜量太少,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人餐盘中的一半菜会被倒掉,用浪费这个字眼形容绝对不为过。另一个问题就是打饭插队现象,绝大多数人都会自觉排队,可仍有少数人利用身体优势“横冲直撞”,完全不把道德与纪律放在眼中,更有甚者饭后“潇洒”离去,对餐桌上的满目狼藉弃之不顾,真是令人气恼!
宿舍内的不文明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学校宿舍内的设施虽然算不上先进,但是也很干净整洁,而现在很多宿舍的卫生情况却令人担忧。学校进行检查时还可以马马虎虎的打扫,过后立刻“凶相毕露”。有的寝室内竟然是小生物横行,被子长时间不叠,脏衣物乱堆乱放,地面垃圾乱扔…寝室固然是同学们的私人空间,可以适度的张扬个性,但是首先应该保证的就是干净整洁,同学们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其次,一个好的环境也可以使自己身心舒畅。
另外寝室内的用用电浪费现象也很严重。有的寝室就算没人的时候也记得关灯,充电器几乎全天使用,这不仅是对电的浪费,也是一件极危险的事情。同样,宿舍内对水的浪费现象也很严重。在宿舍内男生对脏话似乎没有什么避讳,每当停电、停水的时候就会听见阳台上不满的抗议声与抱怨,甚至有人会扔东西。在文明的校园中,我们提倡文明的行为,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要将响亮的口号声化为实际行动。在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中,央视对邓朴方进行了专访。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从没有听父亲说过脏话。”这就是邓小平,这就是伟人,这就是成功者。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的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学校内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走在马路上,常常可以看见转角处的绿地被人践踏,踩出了很多条的“捷径”,露出了难看的黄土。学校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保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使我们大学生个人素质的体现。试想,一个连自己生活的地方都不知道爱护的人,还会爱护什么?这必然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
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如果大家对不文明现象熟视无睹,无形中将纵容不文明行为;如果大家都讲文明,关心和爱护校园文明,那么不文明的行为就会孤立起来。减少不文明现象,大学生本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一些对别人的关心,是大学生们要做的。
现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待提高,对一些不道德的事与人应进行说服与教育,但是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的利益。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南京财经大学团委在校园举办了一场“校园不文明现象摄影展”。展览分两组镜头:一组是学校文明新风的真实记录,有认真自习、整洁宿舍、电池回收、义务献血等温馨场面;另一组是校园“糗事”,包括校园涂鸦的镜头、乱丢垃圾的场景、浪费粮食的画面,甚至还有关系亲密的男女生上演的“激情戏”。不道德行为固然可耻,但是如此做法,将其拉上道德的审判台,在大学这个相对的“熟人社会”纵使能奏一时之效;但又从何而能奢望根本和长久呢?这样做又置学生的尊严于何地?
培根曾说:“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而教育行为,不也同样如此吗?
因此,我认为在对不道德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应注重方法,正确的引导教育,使其养成文明的学习、生活习惯。
文献:
【1】《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2】《抚州师专学报》
【3】《直击大学生校园不文明现象》
【4】《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
【5】《大学校园不文明现象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