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体现_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2017-05-26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体现,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体现

客来时,饮杯茶,能增进情谊;口干时,饮杯茶,能润喉生津;疲劳时,饮杯茶,能舒筋消累;空暇时,饮杯茶,能耳鼻生香;心烦时,饮杯茶,能静心清神;滞食时,饮杯茶,能消食去腻。“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俗。品茶,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如果配以一方茶台,则是一种生活品味。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而茶台则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在品茶的片刻既有情致,又能够体现主人的品位,更能给生活带来情趣,更重要的是放松心灵,远离喧嚣。品茶,雅俗共赏,以茶会友,以茶待客,有一款茶台作为品茶待客的平台,气氛自然就增加不少!

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一味一江湖之仰山禅茶,为禅宗第一宗沩仰宗祖庭栖隐禅寺禅僧原始耕作。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一味一江湖 禅茶 在《茶经》、《茶谱》、《本草纲目》...等著作均有记载。)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

陆羽,名疾,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