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形成的原因分析

2017-06-08

有时,城市中的气候变化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的,城市风便是一例。小编在此整理了城市风形成的原因分析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城市风形成的原因分析介绍

产生城市风的原因,是那些林立密集的超高层建筑物,改变了地表状况,对该地及周围地区的风场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结果,风被引向地面,造成垂直下冲风。下冲风沿着建筑物的贴地面处刮去,猛烈地袭击街道,并在街道的拐弯处形成“尘卷风”和“龙卷风”,即旋风。密集耸立的摩天大楼还会引起狭管效应,使得某些街道上的风特别大,甚至危害行人和行车(特别是自行车)的安全。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和街道狭谷效应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大城市所特有的风。现代大、中城市中,因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燃烧释放出大量热量、大气污染物集中以及城市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等原因,造成城乡间的热岛环流,使得风从周围乡村吹向城市,在系统风微弱的夜间尤为明显。它对城市风场、对流性天气、降水和干湿分布都有影响,形成市区许多特有的气候特征,并可把郊区工厂排出的大气污染物汇集到市区而使浓度增高。此外,在两侧高楼林立的街道,也可由于屋顶与“狭谷”内受热情况的差异而形成小尺度的“街道风”环流。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此形成的风称为城市风。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口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

城市也能制造局地大风,以致造成灾害。因为城市粗糙的下垫面好比地形复杂的山区一般,街道中以及两幢大楼之间,就像山区中的风口,流线密集,风速加大,可以在本无大风的情况下制造出局地大风来。还有,据风洞实验,在一幢高层建筑物的周围也能出现大风区,即高楼前的涡游流区和绕大楼两侧的角流区。这些地方风速都要比平地风速大30%左右。这是因为风速是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的当高空大风在高层建筑上部受阻而被迫急转直下时,也把高空大风的动量带了下来。如果高楼底层有风道(通楼后),则这个风道口处附近的风速可比平地风速大2倍左右。也就是说,当环境风速为6米/秒时,这时风道附近就可达到18米/秒,也就是8级大风了。城市中因大风刮倒楼顶广告牌,掉下伤人的例子前面已经举过了,其中不少是因建筑物造成的局地大风。国外因高楼被风刮倒伤人,投诉法院获巨额赔偿的事件也有过多起。它还能产生它自己的特殊风系。

城市风形成的原因分析知识拓展: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The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这些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