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感人小故事
母爱犹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心田,带来人生一片绿色的海洋;母爱犹如一片祥云,过滤着强烈的紫外线,呵护着我们不受灼伤;母亲犹如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我们的一生。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母爱感人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母爱感人小故事篇一:母亲的手擀面
每当吃面条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母亲做的手擀面。母亲虽去世多年,但依偎在母亲身边,吃她老人家亲手做的手擀面的生活片段好象发生在昨天。
小时候生活困难,幼小的记忆中只是家中来客人时才能见到母亲做的手擀面。手擀面端到桌上后,我总是用乞盼的眼光直勾勾地盯着盛着手擀面的大白碗,碗里热气腾腾,散发着香喷喷的诱惑,使人总是垂涎欲滴。当听到客人夸奖母亲的手艺时,唾液腺更是毫无吝啬地往嘴里喷涌着口水,虽是这样要好的自己也绝不能让客人看出一点破绽,因此口水只能静悄悄地往肚子里咽。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只有一个期盼:客人少吃点,快吃完,那怕剩余一顶点也能解解自己的嘴谗。其实那种解谗也只能是手擀面中加点蒜泥以菜的形式打发自己而已,因为剩余的总是少得可怜。
物质匮乏的年代,真正能吃顿母亲做的手擀面只能是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每年自己过生日的场景我终生难以忘记,就是家中再困难,借来、赊来,母亲也要专门为我做最喜欢吃的手擀面。每当这时我总是用期盼的眼光守侯在母亲身边,惟恐离开一顶点就会失去一年的等待和期盼。母亲把面粉放进面盆后,左手不断搅拌,右手用瓢一点一点地加水。俗话说得好,软面饺子硬面汤(面条:俗称面汤),因此水要尽量加的少点。水加好了,母亲用力糅合,一遍又一遍,这样就成为一个大面团。母亲把面团放在面板上,擀面杖来回滚动面团,只见面团由厚变薄,由小到大,很快面团就魔术般地成为大小形同中等锅盖且厚度均匀的薄面片。母亲把薄面片一折一叠,均匀地用刀切割,做成手擀面。然后母亲把做好的手擀面放入含有煮熟的绿豆的沸水中,手擀面和绿豆混合在一起上下翻滚,“欢呼雀跃”,就像自己此时快乐的心情。大约5分钟左右,母亲把它盛在碗里,我便迫不及待地从母亲手中接过盛着手擀面的碗,立即狼吞虎咽。这时往往眼谗肚子里饱,吃饱了总是还想吃,因为过去今天,一年中再也没有这么一天,因此总是把自己的肚子吃的鼓鼓圆圆。最有意思的是今年的生日刚过,就盼望明年的生日快快到来,不为什么,就是盼望再美滋滋的吃顿母亲做的手擀面。但盼望的日子总是那么久远,一天两天,那可是整整一年,这一年不知道要胜过现在的多少年。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有了好转,但是母亲做的手擀面仍然是我们家中最喜欢吃的首选,特别是夏伏天的中午饭,母亲为我们全家做凉面,将切的稍宽点的手擀面,放在沸水中煮熟,然后浸泡在冷的开水中,盛在碗里,在手擀面的上面放点黄瓜、椿芽、咸菜、蒜泥等混合而成的小菜,香味无比,百吃不厌,不但吃得饱还能起到防暑的作用。我们家中的孩子总是留着空肚子,盼望着中午这顿久违的凉面。
除此之外,母亲还手擀“宽心面”、“上梁面”,当然“宽心面”和“上梁面”绝对与自己无缘,“宽心面”是专门为姐姐出嫁时做的,“上梁面”则为家中盖房上梁时帮忙人做的。
转眼二、三十年过去,面条再也没有什么稀罕,鸡蛋面条、黄豆面条早已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当我吃着这些面条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总也吃不出母亲做的大部分只有单一白面成分的手擀面的味道。
母亲走了,今生今世的我再也不会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母亲做的手擀面只能成为我的一种回忆和怀念。
关于母爱感人小故事篇二:那样的妈妈
这次回家,又看到了,我家隔壁的那个女孩。令我意外的是,她的身边,多了一个人。
她5岁就没了妈妈,在她的脑子里,似乎总有一个幻影,每次碰到我,她都会拉着我的手,兴奋地说:“姐姐姐姐,我觉得妈妈离我好近喔,白白的皮肤,很漂亮,亮亮的嗓音,爱唱歌。”她很想,想出走的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再抱抱她。
13岁的时候,她的爸爸患了癌症走了,她成了孤儿,面临着辍学,在村子里好多人的帮助下,才艰难地读完了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现在,她就快要毕业了,自立、美好的日子,仿佛在不远处向她招手。
可是妈妈出现了——那样的妈妈:
浑身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衣服脏得辨不出来颜色,头发黏黏地纠结在一起,精神分裂,苍老呆滞,在大路上乞讨。她到底遭遇了什么?她不说,也没人知道。
5岁的时候,女孩就渴望着能像别人一样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可是没有妈妈;上学了,她希望可以向妈妈问一道自己难解的数学题,可是没有妈妈;少女时代,她希望能够从妈妈那里知道生理变化的原因,可是没有妈妈;上大学了,她同样希望能够像别的女孩一样得到妈妈的祝福,可是没有妈妈,而现在呢?妈妈出现了,却是这样一种状况。
或许母女相逢的情景一直在她脑海中上演,然而却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妈妈出现了。
怎么办?她能像梦里梦到的那样一头扑进妈妈的怀抱吗?她能把她带回家吗?给妈妈看病,母女俩生活,都需要钱。
那样的妈妈,对她来说无疑是个包袱,村里的人都在感叹:命苦的孩子!
可是,别人再怎么说是他们的事,女孩没有丝毫犹豫,把妈妈留在了身边,她牵住了她的手,她要跟她一起生活下去,那样的妈妈,也是妈妈!
我心里,只有敬佩!
关于母爱感人小故事篇三:爱成绕指柔
从去年秋天我弟弟去北京上学以后,我母亲就常常催促我别忘了去邮局开信箱。其实,由于自己来往的信件多,我特地去小区邮局租了一只信箱,而开信箱的频率几乎是两三天一次的。
可母亲嫌少了,还是要催。我说决不会把弟弟的信给耽误的,母亲固执得很,硬要去了我的邮箱钥匙。
弟弟终于来了一封信,三页纸,顺夹了两张相片,背景是夜色下的王府井。我母亲常常在空闲时就坐下来,戴起老花镜,把那三页纸慢慢地端详,然后再拿起相片隔着一尺远:唉,又瘦又黑!馒头肯定吃不惯的,怎么办哪?我们就劝:没瘦,没瘦,晚上照相人都是显瘦的。母亲不依:下巴都尖成这个样子了,还不叫瘦啊!
父亲是海员。那次在电话里,母亲高兴得对父亲说:三子来信了,三子来信了。那氛围比过节时更浓烈更馥郁。父亲偶尔回来了,依旧拿起老花镜,把那三页纸和两张相片慢慢地端详。完了,跟母亲商量,哪一张相片里的弟弟好看些,他要带走的。
每次,当我们喝着藕炖排骨汤时,母亲都要轻轻地叹一口气:你弟弟他每餐是喝不到这么鲜的汤了。我们仿佛也酸酸地安慰:等他放假回来,你天天煲给他喝,不就补回来了吗?
我母亲,她是从来不看新闻联播的,但自打我弟弟走后,她每天必看。有一次,我和妹妹轮番笑话她:怎么关心起政治来了?她说:哪呀,我是在看后面的天气预报呢。我说难怪呢,怎么初秋时我们还穿着裙子,她就把毛衣毛裤全寄到了北京。原来,她是从天气预报里知道,北京已经很冷了。
后来,弟弟挂电话回来,要家里把父亲从香港买回的那只随身听邮过去,说要练习英语口语。我说路太远,这么贵的机子碰坏了划不来,不如就在北京随便买一只吧!母亲一把抢过听筒,大声说:寄,寄,明天就去寄,多包几层,保险碰不坏。
那一只随身听,被母亲像对婴儿那样,细致而缜密地包裹起来。第一层套了带孔的防震薄膜。第二层裹了一种很柔软的布。第三层附了棉花。然后才装进一个小木盒里,然后又套了一个小布袋,认认真真地填好地址,寄出去。中秋节那天晚上,弟弟挂电话回来。我母亲慌忙跑到卧室的分机上去接,她要弟弟去街上买几块月饼吃,她的声音压得很低,但被我听见了,是哽咽着的。
弟弟大学毕业后,很有可能不再回这座小城了。我母亲注定了要从这个秋天开始为她的儿子忙碌不停。海子有一句诗这样写:有一些花开在树上,有一些果结在地下。而我母亲就是一株树,一株开满紫色花朵的苦楝,她的孩子她的果实,即使真正成熟了,她都复不要他们坠到地上去。她要把她的果实高高地擎在枝头,穿云渡月,沐风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