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情人墙导游词3篇

2016-12-02

情人墙源于上海外滩。所谓的情人墙,实际上就是一道用水泥砌的防洪墙,但这儿却是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上海最浪漫的地方。下面是带来的上海外滩情人墙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上海外滩情人墙导游词

上海有条黄浦江,黄浦江边有个大名鼎鼎的外滩。外滩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外滩是上海开埠最早的地方,所谓的外滩源就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也不仅是因为外滩有几十幢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历史建筑,更不仅是因为外国殖民者曾经在外滩公园门口挂过侮辱中国人的牌子。外滩的出名,还是因为外滩有堵闻名遐迩的情人墙。说它是情人墙,也不一定准确,因为情人在国语系统里是个贬义词,而到外滩这样的地方来的,还是以热恋中的恋人占了绝对的多数。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恋人墙”。闲话不说,言归正传了。

大概在7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由于当时经济物资匮乏、文化娱乐设施单调、住房特别紧张,一家七、八口人挤在10几个平方米的斗室里四世同堂,已经司空见惯了。当时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没有地方去互诉衷肠,卿卿我我,没有咖啡店,公园早早地铁将军关门。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人,就将外滩从外滩公园至金陵东路1500米的长堤塞了个水泄不通,男女整齐地排列着,耳鬓厮磨;这就是上海滩最早的情人阵地---外滩情人墙。所谓的情人墙,实际上就是一道用水泥砌的防洪墙,但这儿却是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上海最浪漫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成百上千对青年男女,就会悄然出现在外滩,开始上演如今的人们无法想象的“集体恋爱”的话剧。当年有个《纽约时报》的记者记录了当时外滩情人墙的情形:“沿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千米长堤,集中了一万对上海情侣。他们优雅地倚堤耳语,一对与另一对之间,只差一厘米距离,但决不会串调。这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壮观的情人墙,曾为西方列强陶醉的外滩,在现代中国,仍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

情人墙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一则上海人生存空间狭小、普遍住房条件窘迫,男女青年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如果到对方家里去,就必须在那些家人的目光关注下呢喃低语、眉目传情,其尴尬程度可想而知。没办法,那就到户外去,那时的公园,除了盛夏,晚上一般都不开门。那时是没有什么咖啡馆、酒吧、茶坊、舞厅可泡,故而情侣们大量涉足的活动场所只有马路,于是“荡马路”、数电线杆子就成了谈情说爱的代名词。情侣们荡马路当然要荡到人迹稀少、灯光昏暗的所在地,这样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当时社会治安情况较差。到冷僻角落容易遭到抢劫或流氓阿飞的侮辱。因此上海的情侣们不约而同地要找一个既隐蔽又安全的地方,于是众志成墙了,外滩情人墙就自然而然慢慢地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情人墙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恋爱场所,在这儿,没有人打扰你,也不用担心会碰见熟人,因为大家来这儿的目的都很明确,那就是谈情说爱来了,旁若无人,一门心思,因此也不怕别人笑话你。即使陷入热恋中的人们忍不住做出一些亲昵的举动,如握手、搂腰、亲吻,别人也会熟视无睹。所以在这儿谈恋爱,既安全又轻松,既浪漫又不用任何消费,而且面对的是可以见证神圣爱情的母亲河黄浦江。试想,明月当空繁星点点,江波闪闪摇曳倒影,清风阵阵沁人心扉,身边簇拥的是心爱的人儿,那小布尔乔亚的味道浓得不得了哦。1978年的某一天,有好事者在黄浦江外滩北京东路到南京东路一段200米长的江岸边作过统计,有600对情侣在谈恋爱,平均一米距离就有三对恋人6个青年男女。如果有朋友或许要问阿华头,侬迭个上海土著,当年是否也去过外滩情人墙?呵呵,我一定笑着对你说,瞧你问的。

当然,在外滩情人墙大煞风景的事情虽然少,但是也是有的,那就是当时胳膊上带着红袖标的纠察队,他们拿着装有五节一号电池的强光手电筒到处乱照,在恋人们稍稍有一点亲热动作的时候,就大声吆喝!但是,结果往往是煞风景者在千百双不屑的眼神中落荒而逃。记得著名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沙叶新,他在成名之前,写过一个独幕话剧《约会》,就写到了这样煞风景的尴尬事:当一对大龄青年男女在街心花园幽暗的深处谈恋爱,两情相悦刚刚想亲热一番,那红袖标出现了,而且还大声呵斥: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我当时在茂名路艺术剧场(现在的兰馨大戏院)看过这个独幕话剧,现在想来真是可笑,究竟是啥人不文明?!

如今,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已经成为一代上海青年的甜蜜的往事,如今情人墙水泥做的防洪墙,已经被花岗岩、大理石与铸铁雕花栏杆所取代,但是青春记忆将永久存在。情人墙是一代上海青年在寸草不生的水泥地上,用浪漫的爱情创造出来的一片浓荫如被的大森林,让热恋中的情侣得以圆仲夏夜之梦。90年代后,外滩情人墙的概念逐渐被各式咖啡馆、舞厅、茶楼等新约会场所淡化。据调查统计,目前上海青年人前三位的恋人约会的地点分别是:新天地、人民广场绿地与复兴公园。不过上海情人墙依然灼热。据了解,平均每天20万外滩游人中,情侣大概有两万对。不跳舞,不泡吧,来外滩吹吹风看风景已成为情侣们的新时尚。而来自兄弟省市的旅游团队,晚上到外滩游览情人墙,看黄浦江灯光夜景是必须要有的安排。去年夏天,我与朋友们聚会玩得晚了,深夜11点坐出租车回家,途径外滩,居然还是人山人海哦,当然,人群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是来沪观光的旅游者了。外滩情人墙的变迁,不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吗?

篇二:上海外滩情人墙导游词

上世纪80年代的外滩,夏日微醺的暮色里,滨江的百年老建筑群犹如一位洗尽铅华的贵妇人,不事张扬地默默伫立。借着阑珊的灯火,倚着长长的江堤,蔚为壮观的外滩“情人墙”,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曾记否,入夜时分,从黄浦公园外白渡桥边到延安东路轮渡码头,千余米的水泥矮墙上,密密匝匝挤满了一对对情侣。他们伏身江堤,互不干扰,面对星星点点的江水,诉说冗长的情怀。有好事者在外滩北京东路到南京东路一段200米长的岸边做过统计,共有600对情侣在谈恋爱——平均1米内有3对恋人6个青年男女。这样的场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到90年代初消失,绵延整整十数年。

说到外滩“情人墙”产生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难以理解。一位名叫“阿华头”的市民在博客里写道:当时,上海人家普遍住房窘迫,两代人或三代人同住一室习以为常。男女青年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如果上对方家里去,就必须在家人的目光关注下呢喃低语,尴尬之情,可以想象。到户外去吧,公园晚上一般都不开门,黑灯瞎火的地方又常有小混混骚扰或联防队员巡逻。那时候哪有什么咖啡馆、酒吧、舞厅可泡,情侣们的“活动场所”,只剩下马路。于是,“荡马路”就成了谈情说爱的代名词。

情侣们不约而同地要找一个既隐蔽又安全的地方,众志成“墙”,外滩“情人墙”就这样慢慢形成。趴在防洪堤上,脸朝着黑黢黢的江面,路过的人只能看到背影,熟人认出的概率也少了许多。当然,煞风景的事情也是有的,那时有些胳膊上戴着红袖标的纠察队员,拿着装有五节一号电池的强光手电筒到处乱照。情侣们稍有亲热举动,就大声吆喝:“文明点!文明点!”

上世纪90年代,外滩结合防汛墙的改造,建成观光平台,“情人墙”也随之不复存在,但青年人的活动空间,早已今非昔比。当年那些在“情人墙”上编织过五彩生活梦的情侣们,也许想不到,如今他们的子女正置身多么绚丽多姿的时代。关于外滩的玫瑰色记忆,不但是那一代上海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而且也是这座城市永恒的风景。据外滩管委会2007年估计,平均每天20万游人中,情侣大概有2万对。“想和你去外滩吹吹风”,又成一种新时尚。

篇三:上海外滩情人墙导游词

上海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相关工程师今日向记者证实,“情人墙”目前正在接受全新改造,不仅地面将铺上新的大理石“外衣”,原来情侣依靠的防汛墙护栏也将改造成仿古的亲水栏杆,全新亮相的外滩“情人墙”不仅浪漫气息不减,还能更好地与周围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相互辉映。

承载一代上海青年浪漫记忆的外滩“情人墙”新近悄然“变脸”,这个上世纪扬名海内外的上海滩最浪漫的角落,将被全新包装,有望成为再度受到沪上时尚情侣热捧的浪漫“新贵”。

今年已是五十二岁的市民薛阿姨告知,提起外滩的“情人墙”,老一代上海人没有不知道的。当时她与老公就常来这里谈恋爱,这段记忆至今仍是她难忘的“最浪漫的事”。那时,由于住房紧张和活动场所少,上海年轻人谈恋爱的最好去处就是黄浦江畔的外滩公园,每当夜幕降临,公园内就聚集了一对对热恋的情侣,场面甚为壮观,而公园及周边沿江的一段堤墙近旁,则成为名噪海内外的“情人墙”。

除了“情人墙”外,作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城市景观,整个百年外滩正欲靓丽“蜕变”,外滩滨水区将全新打造包括“情人墙”在内的一点八公里岸线,重塑中国最时尚的城市风景线。届时,在二0一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海内外游客将看到这个著名地标更美丽的风景。

而今的上海,尽管情侣们有了咖啡座、电影院、商场等浪漫新去处,但类似外滩“情人墙”、甜爱路之类的老上海爱情地标,仍别有一番海派浪漫的吸引力。对时尚潮人程瑜静而言,外滩一直是上海的标志,她期待外滩“情人墙”改造后,与男友一起到黄浦江边吹吹风,就着两岸的美景,与爱情浪漫“邂逅”。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