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本思想

2017-03-14

【摘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及人本思想,这不仅是我国的一项治国思路,也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的报道原则。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收者、采访对象,都在呼吁人本思想的贯彻实施,本文试图唤醒新闻传播过程中各类角色的人本意识,在详细阐述人本思想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在新闻传播的具体过程中,传播者应该着力体现自身以及采访对象、接收者的人本思想。

【关键词】人本思想;传播者;接收者;采访对象;传播过程

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今人本思想已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取向。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就是对人的研究和关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即一切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通常是以一种理论的状态固定化在我们的头脑中,几乎倒背如流,但是我们却很少去深究其中蕴涵的广泛含义。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对其不够重视。 人本思想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实践之所以重要和伟大,在于它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每一个社会人在工作中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状态,更准确地说这应该是一种品质、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人本思想重视人的价值,以“人”的切身利益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理应贯彻这种人本思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传播者——媒介——接收者”,这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简单的直线模式。传播者、媒介、接收者也是新闻传播得以实现的三个必备要素。远古时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表现为口头传播,传播者是人,接收者是人,媒介也是人。套用上面的模式,则可以概括为“人——人——人”的传播轨迹。可见,从历史渊源来看,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闻传播的根基。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人体延伸论,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体各个感官的延伸。换句话说,媒介的出现与发展是为了每个人看得更清,听得更远,得到的信息更准确,媒介的存在是为人类的利益服务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围绕传播媒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更要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从人们的利益出发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现阶段,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也有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这些本质上都是一种传播的工具。而真正能够使用这些媒介的却依然是人本身。“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可缺少性同样决定了人本思想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无论从新闻传播的起源,还是从新闻传播的目的以及传播媒介来看,“人”都不可或缺,而且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人”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在新闻传播过程“传播者——媒介——接收者”中,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不同的角色赋予了以人为本不同的含义。

传播者。从传播者来看,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体现为对人才的重视,管理层应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养、吸纳、合理重用人才。一方面要合理安排人才岗位,使人尽其用;另一方面,要充分采用人才的思想,为人才思想的发挥提供广阔的天地。

其次,传播者的以人为本思想还体现在传播内容方面,确立以人作为主要内容的报道视点,尽力追求新闻的个人化,要尽量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等。美国《最佳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一书中有一句被西方新闻界奉为经典的话:“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而这个事实必定是有人参与或者与人紧密相关的事实,脱离了与人的关联,新闻事实也就无所谓新闻价值了。所以无论从开掘新闻价值,还是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传媒必须要抛弃那种为事件而报道事件、为主题而报道主题、为经验而报道经验的抽象、空洞的新闻报道方式,而要确立以人作为主要内容的报道视点。《南方周末》之所以受到读者热捧,个人化的报道方式是其一个非常大的亮点。比如报道北京奥运会,在这举国同庆之时,《南方周末》的报道不是大篇幅记载奥运会的盛况,也不是一味介绍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而是在记载无数个普通人生活的同时穿插进去奥运的元素,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了奥运会对北京人以及全国人民的影响;同样在报道汶川地震中,《南方周末》选取具体人物的某个具体事件或者某个具体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不仅在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体现明显,而且这是《南方周末》的一贯叙事风格,包括某个节日、某次矿难等,都能从小人物入手,让报道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接收者。从受众来看,人本思想首先体现在新闻报道要贴近民生,制作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节目,实现新闻报道平民化。孙玉胜称电视媒体为“家用媒体”,一语中的地指出:“观众是舒服地歪在自家客厅里,或者是靠在床头上看电视,在这样的环境和心态下,难道会有人愿意请一个‘家庭德育教师’,站在自家的客厅,甚至站在自己的床前来教训自己吗?”在这个观念多元化的时代里,人们不会愿意让任何一种新闻媒介在自己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里对自己指手画脚,告诉自己是非对错。沟通、交流、平等、自由才是人们能够接受的。这就要求广大媒体人在报道新闻、制作节目时,语言应通俗易懂,制作出受众乐于接受的节目,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媒体的观点,对媒体的报道心服口服。但在此过程中,在体现受众人本思想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适度原则,不可以使平民化转变为庸俗化、娱乐化,猎奇和危言耸听,使节目成为一味娱乐与低俗的俘虏。

其次,人本思想还体现在对待接收者的“一视同仁”。我国传媒业在蓬勃发展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受众群,将目光聚焦于所谓的“强势人群”、“主流人群”之上,主要是除城市贫民之外的城市市民阶层和白领、中产阶级等“有钱且有闲”的受众层。如《北京青年报》的“标准读者像”是:他(她)是一位36岁左右较为成熟的年轻人,拥有高中或大专以上学历,供职于政府机关、科教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他(她)是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能力、对于流行时尚敏感、享有最多的高档和豪华生活用品的城市人。这种定位方式使得接收者在媒介创办时期就分出了“三六九等”,这样赤裸裸的传媒歧视怎么能够体现真正的人本思想?

这里说的以人为本指真正从受众的身心健康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想受众之所想,急受众之所急,而不是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媒体覆盖率而将受众分成不同的层次,也不是报道一味迎合受众低级趣味的内容。

采访对象。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还有一股重要力量是经常处于被忽略地位的,那就是采访对象,人本思想的贯彻更应该关注这部分人群,因为正是采访对象构建起了媒体呈现的具体内容。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通常以制作节目为核心,或者有的采访者以受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但确实很少听说某媒体以采访对象利益出发来进行报道的,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媒体没有意识到被采访对象的重要性。

首先,在“传播者——媒介——接收者”的简单传播模式中应该加入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紧紧围绕传播者,既是传播者新闻线索的来源,也是传播者搜集素材的对象,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来源点和汇聚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才是媒体真正的“衣食父母”。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传播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忽视了采访对象的重要地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传播者往往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节目组的任务,经常不惜辛劳地一遍遍拍摄;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诱导采访对象讲述出其最不愿提及的悲伤往事,真可谓精益求精。但是他们是否想过为了精益求精而进行的重复拍摄会使采访对象疲惫不堪?或者他们是否想过一些可以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的节目通常是某个采访对象“心中的最痛”?这种通过反复揭别人的伤疤来满足受众和节目需求的做法是否有些残忍?如果为了实现这种传播者与受众的人本而牺牲采访对象的人本,那么这显然不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真正的人本。

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因为采访对象本身是受众的一部分。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线索给某家媒体,一般情况下是出于对这家媒体的信任,如果采访者走后留给采访对象的是无限的疲惫与加倍的心痛,那么无疑会影响这部分受众对此媒体的信任度,同时也由此影响媒体的形象与声誉。

再次,采访对象一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之所以讲述自己的悲伤给大家听,之所以配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之所以相信新闻媒体,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的不如意无处倾诉、无法发泄。他们希望新闻媒体进行报道绝不是出于帮助媒体制作一期高质量的节目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而是希望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感情,获取社会的同情,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援助。如果要实现采访对象的以人为本,新闻工作者就必须从这些采访对象的需求出发,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这也是由新闻媒体特殊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他们处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中间环节,有帮助采访对象宣泄感情的职责。

例如,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灾难性报道中,对一线的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的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在受众迫切需要知道地震现场的最新情况与进展的时候,只能通过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来了解,不可能人人去往一线,而当地的受灾群众更依赖于新闻媒体的报道,他们首先是把新闻媒体当做宣泄的对象,同时希望能够把他们的悲惨处境传播出去,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引发好心人的同情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建家园。所以,媒体的报道视角、报道方式显得尤其重要,这些可能直接决定社会舆论的形成。假设我们的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仅仅为了完成采访任务、为了制作节目而丝毫不理会采访对象的迫切需要,那么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将成为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冷漠群体,更不用说他们应该具备的人本思想了。

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贯穿在新闻传播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传播者、受众、采访对象人本思想的体现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需要我们去实践与领悟。而且由于新闻传播活动的特殊性,传播者的地位举足轻重。传播者处于采访对象和受众的连接地段,又直接受媒体控制。采访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他们采写的报道是信息广泛传播的源头,采写的质量、报道的倾向又直接影响受众的观点、媒体的形象、社会舆论的形成。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写好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先要自己做好人,在思想上明确新闻传播的目的,在行动上时刻以人文的视角去关注身边的人

和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8-35.

[2]王建武,刘巩,高健生.试论以人为本[N].山西日报.2004-07-20.

[3]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2-211.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