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相关论文
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仁义君子,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因而教育内容就以纲常伦理和入世入仕的本领为核心,培养仁义孝顺、忠信笃敬、谦虚勤俭等道德品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教育相关论文篇一
《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值得我们重视与深思,面对着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为先,我们是否也该审视一下现代家庭道德教育。本文分析了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它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从家长着手,使家庭道德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传统家庭道德教育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 缺失 德教 理性培育 德性熏陶
现代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或许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启示。
一、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德教为先
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仁义君子,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因而教育内容就以纲常伦理和入世入仕的本领为核心,培养仁义孝顺、忠信笃敬、谦虚勤俭等道德品质。伦理道德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主旋律,从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到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德育。贯穿着“立志,勤奋,专心”等精神意志方面的教育和“节俭、自立、谦逊有礼”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古人对子女的教育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
在现代,尽管家长们清楚德育的重要性,可是在行动中却大相径庭,没有做到知行统一,更不用说德育第一了。古代的人尚可以付诸行动,那么为什么到今天,大肆宣扬着精神文明的今天,人们反倒变得有点麻木呢,难道这是一种教育的倒退吗?在我们关注知识教育的同时是否也该要洞悉下隐藏着的精神世界,其实它才是决定我们人类命运的关键。
二、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是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
1.这种误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转型导致了一部分人失落,经济收入减少,这部分人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子女的期望出现了偏差。他们对子女有很大的成才期望,希望孩子“比我活得好”,特别是文革给父母一辈造成的遗憾使他们把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他们往往把子女视为“私人财产”,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子女,作为他们的人生目标的延续。这完全地“一厢情愿”,而这种观念还比较普遍,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不尊重,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负担是很大的,甚至导致心理上的疾病,如果这种外界压力与子女自我调节的矛盾处理不好还会酿成诸如自杀、杀母、弑父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有数据表明,中国95%的父母希望孩子上大学,44.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博士,而实际上,中国只有10.5%的同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其实最重要的是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管将来他是一个园艺工、清洁工亦或是修理工,只要他内心深处快乐就行。只要将来的每个孩子都知书达礼、谈吐得体、讲道理就是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要培养那种成绩优异但品性不健全的人,不要培养可以高谈阔论着学问却心性冷漠的人。
2.成功标准的物化,教育价值观的曲解导致了误区的产生。人们选择教育往往是从眼前的利益出发以现实的功过得失为评价标准,缺少一种整体把握能力和超前意识。比方说,就中国成年人来看,成功的标准已经物化了,就是高学历、高职业、高收入。这是一种物化的成功观,而实际上社会成就不等于幸福。从教育上来讲,真正的成功是使人获得幸福而我们的家庭教育是轻视精神的,完全物化了的。父母就认为你不上大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幸福。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一个全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平均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最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5日第3版)在应试教育下,在高考指挥棒下,在一纸文凭充当着很多好工作岗位“入场券”的今日,我们的家长忙碌着,为孩子们成绩的提高操劳着,陪读是常事,请家教似乎就更是必修的了。其实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对孩子人格的教育,而我们却把处于学校教育范围的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把本末倒置了。正因为如此,把孩子们的快乐给剥夺了,父母亲只是监督着自己的孩子要如何地抓紧时间来学习,这样不仅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阻碍,他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摧残,他们失去了欢乐,失去了思考,失去了想象,沦为分数的奴隶而不是生活的主人。
三、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父母一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苦心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儿女的理解,相反由于他们过分地重视智育,关注成绩而导致儿女们的反感,甚至引起矛盾的激发产生不少的过激性行为,比如2000年徐力的杀母事件等不得不令人深思,子女没有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牺牲,缺乏孝敬之情和应有的责任心,不少父母感叹:“养儿育女不知为什么”。有一位7岁的学生竟然在自己的房门上贴上纸条,上面写着“讨厌的家伙,不准再来看我做作业!”由此可见父母的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子女的理解与认可,亦未引起相应的伦理意识。一个已经上了北京清华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的学生这样说:“我妈三天两天就打一个电话来,不是问在班上排第几名,就是唠叨MBA事,还以为我在上中学。我十九岁时候,连穿什么衣服都还必须得到父母的批准。学校有压力不是太大,老实说能考上清华的一般都能对付学业,不会伤身体。但来自家长的压力比学校大得多,我已快差不多了,你看我这样儿,哪有一点青春活力,像个小老头儿,我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睡不着,脑子老处于亢奋状态,想睡又不能睡,急死人。然后就特疲倦,像虚脱似的飘。”(《中国批判》P145)对于清华学子这一番言论,我们不知道是否这也算是一种成功的家庭教育,子女上了一流的大学可丝毫没有感激之情与自我的快乐满足,却是满腹的抱怨。也许今天的家长应该想想我们是否将他们视着成长中的个人,视着运动着的生命,视着有自己选择教育影响权利的存在。“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今天最为“可怜”的恐怕是父母们缺少一颗理性的教育之心,缺乏一种对于子女的科学的教养态度。
理性培育与德性熏陶是亲子间伦理关系建构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两根支柱。人首先是一种伦理性的存在,人之为人全在于人有道德,人能立身处世,也在于人能心存他人,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自身。整个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人,成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本真含义。要重视家庭对人的道德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教育价值的最高层次中发展价值,也就是在认知价值基础上对人整个精神世界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道德情感、创造精神、审美能力、和谐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一个人通过接受知识,他可能获取了知识中的功利价值和认知价值,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完成了自己认识能力的建构,并成为一个熟练的劳动者或建设者,但他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兴趣爱好不广泛、精神生活贫乏的人,更有甚者,可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向社会或他人讨价还价的资本,一旦别人满足不了他的私欲,则可能走向反社会、反精神文化而堕落。这一切都是与道德知识有关的,因此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渗入道德知识教育。
我们的家长应该明白一点,在今天,所谓受过教育的人,不仅应是掌握了现代物质生产技术的合格劳动者、建设者,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生活能力,多方面获得健康发展的人。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一个人内心的健全与和谐更是决定其一生的关键。
五、社会配合,从家长抓起,让家庭道德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在新一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社会在变,成才标准在多元化,家长的观念应该随
之更新,培养快乐的、身心健全的、品德高尚的子女。
社会要大力创办家长学校,将新的理念灌输给家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人,只要孩子堂堂正正的活,不害人,不做违法的事,心地宽广比什么都强。要使家长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学些东西,培养多种技能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素质教育应是培养一种人文品格或文化精神,它是要解决人们在内心深处对待生活本身的态度问题。人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的掌握是有区别的。
家长要有自我意识,能自我树立榜样。孔子在谈到教育者的修养时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的孩子道德品质差,不是他天生的差,而是父母就差,他从来没有过好的家教。一个家长如果没有道德,如何教育你的子女有道德呢?看看那些成功的家庭教育,家长们都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
德教为先要贯彻在现代家庭教育之中,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孩子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林.中国家长批判[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3]骆风.成才与家教――北京大学学生家庭教育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