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特殊的朗诵技巧

2016-11-11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一、 什么是句调(语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

而句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我们也称之为语调。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语调是有声语言所特有的,它是句子的语音标志,任何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

同样一个“我”字,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

①谁是班长?——我。(语调平稳,句尾稍抑)

②你的电话!——我?(语调渐升,句尾稍扬)

③谁负得了这个责任?——我!(语调降得既快又低)

④你来当班长!——我?!(语调曲折)

可见,朗读中的语调是细致而复杂的,它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感情。

二、四种基本的语调

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一) 平调(→)

——语调平稳,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语句音高变化不明显)。

一般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庄严等思想感情的句子。

1、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

(《一件珍贵的衬衫》)

2、在一个睛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 (刘坚《草地晚餐》)

3、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已》)

(二)升调(↑)——语句音高由低逐渐升高(句子开头低,句尾明显升高)。

常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异、命令、呼唤、号召的句子:

1、“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契诃夫《变色龙》)

2、“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杨沫《坚强的战士》)

3、……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高尔基《海燕》)

4、如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 (沙叶新《陈毅市长》)

(三)降调(↓)

——语句音高由高逐渐降低,末了的字低而短。

这种语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祈使、允许和感叹等感情:

在普通话语句中降调出现频率高。

1、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冰心《小桔灯》)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鲁迅《孔乙已》)

3、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4.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荔枝蜜》)

(四) (四)曲调(↑↓)

——语句音高曲折变化,对句子中某些音节,特别地加重、加高或延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调子。

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反语等较为特殊的语气:

1、“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鲁迅《故乡》)

2、“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鲁迅《“友邦惊诧”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