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艰辛创业历程_回乡农村创业故事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于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光环,却没有看到,在成功之后,他们付出了我们不曾忍受的艰难困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农村女艰辛创业历程,希望能帮到你。
农村女艰辛创业历程篇一
每天清晨,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的蔬菜市场里,总会出现一个用三轮摩托车运送新鲜蘑菇的农村姑娘。她的蘑菇被菜商们围着抢购批发,卖完了蘑菇,她又回到自己的菇棚,开始一天的忙碌……
她就是靠种植蘑菇发家致富的周宏霞。今年26岁的周宏霞,是民和县隆治乡白武家村人,父亲周元生在10年前因车祸致腿残,没有劳动能力,母亲也因腰间疾病所困。为了撑起这个家,高中毕业后,她放弃求学之梦,勤修种菇技术,走出了一条种菇创业的致富之路。
9月6日,带着敬佩之意,笔者专程采访了这位种菇“巾帼”,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创业故事……
三年苦学,勤修致富新技术
在白武家村,周宏霞一家生活并不富裕,因为父亲残疾,她和弟弟还在上高中和初中,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患腰椎病的母亲从6亩耕地和2亩苹果园的耕作经营收入来维持。
周宏霞是个很有孝心的姑娘,对父母的艰难硬撑于心不忍,她立志要学一门拿手技术,赚钱致富,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2004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她,来到甘肃海石湾一蔬菜种植基地叫郭新志的种菇老板那里打起临工,并跟随老板认真学起了蘑菇种植技术。郭老板也是个热心人,他为周宏霞的吃苦精神所感动,决定给她传授种菇技术。
在郭新志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年多勤学苦练,她熟练地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要点和实际操作技能。2005年9月,因海北州农科所的聘请,她还代表郭新志到海北州农科所做起了双孢菇、银耳等菌类蔬菜种植推广的辅导员。
因为学会了种菇技术,2006年她从海北州农科所回到民和后,很想自主创业,但因资金缺乏,没有实现创业之梦。但她并没有就此灰心,而是找到她的种菇师傅郭新志,提出了合伙种植蘑菇的想法,而郭新志也正缺少周宏霞这样能吃苦、懂技术的能手,于是两人达成协议,由郭新志投资资金,周宏霞负责种植经营,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
就这样他们合伙经营了三年,周宏霞每年也赚得3万多元的收入。于是,她拿出四五万元为父母盖起了七间砖木结构的新房子,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日益好起来。周宏霞的母亲马润激动地说:“几年来,她撑起了我们这个家,苦了这孩子!”说话间,热泪湿润了眼角……
自主投资,菇棚里刨出大效益
和人合伙经营菇棚,尽管没有投资压力,但是收入也很有限,于是她决定走自主投资种菇之路。
她很清楚,种蘑菇需要温棚、种菇原料、菌袋消毒锅炉等基本设施,这些投资算起来至少也得近10万元,可她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后来从村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民和县委的赵雄书记十分重视群众自主创业致富。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份申请报告,并亲自送到县委书记的办公室,向赵书记诉说了自己规模种植蘑菇的想法和资金紧缺、没有温室等苦衷,并恳求赵书记给予扶持。县委书记赵雄听了眼前这位农村姑娘的大胆思路和无助苦衷后,很是感动。他说,农村就需要你这样的创业带头人,我们会想方设法支持你,但你自己也一定要努力。随后,他安排县农业局在民和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协调解决一栋日光节能温室和一个拱棚,并解决1万元扶持资金支持周宏霞创业。
谈起当初找县委书记的那事儿,周宏霞说,她没见过赵书记,第一次找县委书记办事,心里很紧张,在到书记办公室门口的时候几乎已经有了退缩的念头。但是为了实现她的种菇致富梦,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怯怯地敲开了县委书记的办公室门。而当她从书记的办公室里出来时,却感觉到赵书记对老百姓是那样的亲切,对百姓的事儿是那样的关心。
有了县委书记的大力支持,周宏霞的心里踏实了许多。2010年8月,她拿出前几年合伙种菇赚来的4万元积蓄,向亲戚们东拼西凑借来4万元,加上县农业局扶持的1万元,凑足了9万元资金。并及时购买了25吨棉籽壳、40吨玉米芯,共装菌棒2万个。9月初,经过消毒接种的2万个菌棒整齐有序地放进了菇棚。
四十多天过去了,到10月下旬,她的第一茬蘑菇开始采摘上市,她每天四点钟起床进棚采菇,六点钟送到菜市场批发。周宏霞说,当时蘑菇的市场批发价是6元/公斤,每天批发收入五六百元,在接近春节的几天时间里,她每天批发及零售蘑菇的收入达两千元。据她介绍,2万个菌棒第一茬共出菇近1万公斤,销售收入6万元。到今年8月,已经出菇十几茬,纯收入10余万元,基本收回了当初的投资成本。
9月6日,笔者在她的菇棚里看到,周宏霞和她母亲正在忙乎着给菌棒喷水,而那一个个菌棒的出菇口上布满了或大或小的蘑菇,有的成团簇拥在一起,各个鲜嫩肥硕,有的刚冒出白色小点自个儿长着,长势甚是喜人。看到我们,周宏霞放下手里的活,笑着迎过来,她介绍道,这是今年8月份刚接种的8000个新菌棒,这还是头一茬,现在已经上市批发,批发价是8元/每公斤。这些菌棒可以出菇十几茬,产菇期要一直延续到明年的八九月份,按照当前的价格看,出菇结束前最少也能有8万元的收入。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今年她又在马场垣乡团结村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以每棚4000元的费用租赁了7栋高标准日光温室,考虑到劳力问题,她把5栋温室转租给别人种蘑菇,而那些租棚种菇的农户把她聘请为技术指导,承诺每年提成1万多元的技术服务费,5栋温室一年下来最少也有5万元的收入。同时,剩下的2栋温室自己用作扩大种植规模。她说,今年计划再投资15万元,消毒接种5万个菌棒,主要种植杏鲍菇、平菇、金针菇等,10月底前完成装袋消毒和接种,到12月中下旬就可以出菇上市。
就当前市场价格估算,周宏霞的这个种植规模,一年下来除去菌棒成本费用,可以增收20万元以上。而这样种植效益,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对一个刚刚踏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农村姑娘来说,她已经走出了一条靠技术致富的路子。
乐善助人,菇农眼里的“技术大师”
周宏霞有着农村姑娘的乐善天性,当菇农有技术困难时,她从不与人为难,而是积极热情地给予帮助,就是蘑菇种植上的技术要点,她也总是毫不保留,前去传授指导。她说,我当初苦学蘑菇种植技术,就是要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他们也和我一样,都是为了生活的更幸福,我希望他们也通过种植蘑菇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今年7月,马场垣乡团结村菇农张登辉种植的两棚蘑菇发现菌丝暗淡无力,有的菌袋不发菌丝。在接到张登辉的求助电话后,她随即赶到菇棚里一看,原来是因通风不良,导致菌袋产生了氨气,抑制了菌丝发育。她要求将所有菌袋翻动或在菌袋上扎孔,改善通风条件,没几天,菌丝发育正常了。马场垣乡团结村菇农邱国庆发现自己的蘑菇出现菌柄粗长,菇叶萎缩不展,导致减产,无奈之下找到了周宏霞。她赶到菇棚一眼就看出是通风不良和光照不足所致,建议邱国庆加大温室通风量,增加光照度,半月过去了,菇棚里又长出了肥硕鲜嫩的大蘑菇。
如今,周宏霞成了菇农眼里地地道道的“技术大师”。(作者:孙世成 石延寿)
每天清晨,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的蔬菜市场里,总会出现一个用三轮摩托车运送新鲜蘑菇的农村姑娘。她的蘑菇被菜商们围着抢购批发,卖完了蘑菇,她又回到自己的菇棚,开始一天的忙碌……
她就是靠种植蘑菇发家致富的周宏霞。今年26岁的周宏霞,是民和县隆治乡白武家村人,父亲周元生在10年前因车祸致腿残,没有劳动能力,母亲也因腰间疾病所困。为了撑起这个家,高中毕业后,她放弃求学之梦,勤修种菇技术,走出了一条种菇创业的致富之路。
9月6日,带着敬佩之意,笔者专程采访了这位种菇“巾帼”,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创业故事……
三年苦学,勤修致富新技术
在白武家村,周宏霞一家生活并不富裕,因为父亲残疾,她和弟弟还在上高中和初中,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患腰椎病的母亲从6亩耕地和2亩苹果园的耕作经营收入来维持。
周宏霞是个很有孝心的姑娘,对父母的艰难硬撑于心不忍,她立志要学一门拿手技术,赚钱致富,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2004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她,来到甘肃海石湾一蔬菜种植基地叫郭新志的种菇老板那里打起临工,并跟随老板认真学起了蘑菇种植技术。郭老板也是个热心人,他为周宏霞的吃苦精神所感动,决定给她传授种菇技术。
在郭新志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一年多勤学苦练,她熟练地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要点和实际操作技能。2005年9月,因海北州农科所的聘请,她还代表郭新志到海北州农科所做起了双孢菇、银耳等菌类蔬菜种植推广的辅导员。
因为学会了种菇技术,2006年她从海北州农科所回到民和后,很想自主创业,但因资金缺乏,没有实现创业之梦。但她并没有就此灰心,而是找到她的种菇师傅郭新志,提出了合伙种植蘑菇的想法,而郭新志也正缺少周宏霞这样能吃苦、懂技术的能手,于是两人达成协议,由郭新志投资资金,周宏霞负责种植经营,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
就这样他们合伙经营了三年,周宏霞每年也赚得3万多元的收入。于是,她拿出四五万元为父母盖起了七间砖木结构的新房子,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日益好起来。周宏霞的母亲马润激动地说:“几年来,她撑起了我们这个家,苦了这孩子!”说话间,热泪湿润了眼角……
农村女艰辛创业历程篇二
“牛商”指从传统经营方式转型到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企业,由单仁资讯集团2009年首次提出。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以”牛商”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家将成为世界商业大潮中的主力军。第七届”中国电子商务十大牛商”东莞区域”东莞十大牛商”评选正在火热进行中。本版将分期推出相关企业的详细介绍,助力东莞中小企业在”互联网+”大趋势下的转型发展。
吴爱萍
吴爱萍,1979年出生于湖南宁乡(刘少奇的故乡)的小山村,从最初的工厂财务,到后来在创业成为东莞楷诚纸业有限公司创始人,一直到东莞的十大牛商之一。一路走来颇为不易。
穷人家孩子早当家
吴爱萍出生在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当时家里比较贫穷,小时侯经历了很多艰辛。可能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所以养成了吴爱萍对生活的条理性,而且对亲情特别注重。
因为父亲是村里的财务,受父亲的影响,吴爱萍对财务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她毫不犹豫选择了财务,因学习成绩优异,吴爱萍在毕业后很快找到了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了业务方面的工作,她觉得自己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当老板问她想不想做业务的时候,吴爱萍义无返故的回答:“想”。
从财务转到业务方面,吴爱萍刚开始也有过不适应。之前的财务工作相对比较轻松,而做业务须到处跑,老板当初就跟她说过:“做业务会很苦的,而且每天要日晒雨淋,会晒得很黑”。但她还是坚持跑业务,挑战自己,虽后面她真的从一个白白的美女,晒成了黑黑的脸,连母亲都说“你在外面干的是啥事,怎么比我还黑呢”,但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只为创造自己更大的价值。在这期间她得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为母则强尝试创业
2004年的时候是吴爱萍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她怀了自己的第一个宝宝,这也是她创业的主要动力。这一年她因怀孕离开了原有的公司,因当时公司假期只有20天,所以她离开了原有的公司。生完小孩后一个月,她就出来重新找工作,有了孩子后自己的责任更重,本想回到原有的公司上班,但公司只有财务的职位,自己做了那么多年的业务不能这么荒废。
所以她想着自己是否也可以单独做。可能女人都是“为母则强”。虽然创业中有很多的辛酸,但她没有放弃过,她想着要给小孩创造更好的成长空间,当她在小孩还不满半岁的时候,她遇到了加多宝的老板,加多宝的老板对她人品的认可,在2005年成功成为了加多宝包装纸的固定供应商。
居危思安,想到就做到
吴爱萍是一位“居危思安”的人,不会因为当时的安乐,而忘记危险的存在,与加多宝的合作让公司业绩迅速提升,但也让她感觉到了,一个客户的订单占居了整个公司80%的业绩,这是不合理的,但当时又没有过多的精力及财力去组建业务团队,或去市场开拓业务,如何能让自己公司改变现状,这是她想到最多的问题。
当吴爱萍从她姐那里听到网上也可以做业务的时候,她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选择在网上去开展业务呢,这样不用组建团队,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外面找客户,就能让让客户找到我们,从而可以增加公司的业务量,想着觉得是可行的,就抱着试试的想法,去报了单仁资讯的课程,并去听了三天的课程。通过三天学习,让她的想法得到了更大的开拓,她想到了,我可不可以做牛皮纸以外的产品,但又不与现在的产品相差太远。
她是一个想到就会去做的人,吴爱萍锁定了两类产品:淋膜纸和离型纸,这样自己即可以把控好产品的原纸,也能让自己跨进一个新的领域,产品定好了,方向也有了,她就马上去开拓网上的市场,通过两个月的时间搭建了公司的官网,组建了自己的网络团队,从学校招来应聘毕业生,自己亲自指导,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她们,让她们懂得如何做得更好。一开始也走了些弯路,效果也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在第三个月的时候,接到了网络上的第一个询盘,而且这个客户还是一个很有名的企业“保罗集团”,这让吴爱萍更加坚定了对网络营销的信心,更加坚信走下去只会更好。
成长,只为下一次的蜕变
现在的吴爱萍从网络营销中已经走了3个年头,也让她更深的了解到了网络营销是可以为中小企业获得利益的。初期的她只想投进去的成本可以收回来就可以了。现在每天的询盘持续上涨,从5个到8个至10个再到现在的一天15个,从刚开始的业绩下滑为50万一个月不到,到现在的200万一个月,从很多大客户的不敢想,不敢做,到现在的很多上市公司都找楷诚合作,每一次的成长,都是看得见的成长,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一次蜕变。
吴爱萍就是这样一个,勇敢、自信、出得了厅堂、入得了厨房的现代知性女性,网络营销带给她客户,也带给她更多的成长及自信。
农村女艰辛创业历程篇三
程曦1997年从学校毕业后,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于是她在夫子庙商城当了一名营业员,从事服装零售,在工作中她逐步掌握了服装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并在与各种顾客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市场需求,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半年后的1998年初,聪明的程曦决心自立门户,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她向父母借了3万元钱,开了一家小服装店,行情不错,第二个月小店就开始赢利,服装店平稳发展了两年,资金有了一定积累,程曦对服装市场更加了解,2001年她在家人的支持下,注册成立了晓曦制衣厂,结果由于缺乏资金、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小制衣厂从5月至9月短短5个月的时间,亏了20多万元,程曦几年内赚的钱血本无归,她难过的流泪了,但倔强的程曦没有就此低头,她冷静地考虑后认为,生意失败的原因在于企业人员、面料、管理方面的落后,于是她招聘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并向专家请教相关知识,白天工作,晚上到高校学习企业管理课程,并向父母、亲戚借了7万元钱,以图东山再起,功夫不负有心人,企业开始逐步走出低谷,到01年底企业开始不亏本。
找准定位做大企业
2002年后,制衣厂发展总体比较顺利,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人员、资金、市场逐步做大,企业设备由最初的两台高速单缝机起家,目前企业实现了接单、生产、销售一条龙,机器设备有从日本进口的压衬机器,企业在市内有7处专卖店、批发专柜,专门营销自己的晓曦、奇观牌服装,这些服装均产大众化服装,销路很好。今年初程曦将原来企业更名为奇观制衣有限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目前企业年产值达150多万元,聘用员工5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32名。
程曦说,下岗失业人员有劣势,但他们踏实、努力,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工作,经过学习完全可胜任工作岗位,这其实也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表现。陈曦通过快报告诉想创业的姐妹,一定要敢于去试,另外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并要坚持下来,做到享受创业过程。
3年内开50家专卖店
目前企业发展已比较稳定,但程曦并没有满足,她认为创业改变人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在2002年的时候,她说自己的发展目标就是在三年内在南京市内开设50个小型订做、销售服装专卖店,但程曦明白自己的企业仍处于创业阶段,实力有限,她表示网点将主要设在小区,不在商业网点,一是因为成本问题,二是因为自己的产品定位是大众化。
现在企业虽然已经初步做大,但她每天仍穿梭于各网点、厂房、业务单位之间,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营销手段。程曦自信地说:我们不像大企业可以只做专门服装,哪怕利润微薄,我们也做,不单订做团体服饰,个人个性化服饰我们照做不误,有规模才会出效益,我们会逐步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