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创业经典故事
创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对新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后者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看看那些成功人士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成功人士创业经典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成功人士创业经典故事一
“红牛之父”从年薪92元到身家650亿
在《2015年胡润百富榜》上,有位隐形而低调的富豪。他亲手建立华彬帝国,业务横跨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功能饮料、国际贸易、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等诸多领域。他就是华彬集团董事局主席严彬,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泰籍华人巨富。
提起严彬,很少有人知晓。不过,提起他创立的“红牛”饮料、北京华彬国际大厦、北京沃德兰乐园等,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这些项目的持有者。 从一个落魄异邦靠卖血求生的青年,到富甲一方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华商;从一个下乡插队的知青,到游走于中泰高层的巨贾;这个当初贫困潦倒的穷小子,是如何一步步修炼成身家百亿的“红牛之父”的?
害怕穷困,不得已到泰国寻出路
1954年,严彬出生于山东一个贫穷的家庭,16岁初中毕业,作为那个年代必须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来到河南省林县插队。在这个与山西交界的极贫困地区,他干了整整一年,只得了92元钱。这一年里,他没见过几眼白面,天天吃的是红薯。
后来,太害怕穷困了,所以他选择去泰国寻找新的生路。
初到泰国,身上没钱,没饭吃,严彬曾卖血度日。所以,当找到一个肯收他打工的老板时,老板问他要多少工钱,他的回答很简单:管饭。与严彬一起在唐人街打工的学徒中,还有两个来自昆明的大陆人,他们三人都吃得特别多,而身为北方人的严彬比那两个南方人更能吃。老板娘不高兴了,说:北方佬吃得真多!于是,他只好每顿就吃一碗,然后自己拿工资去买米,煮熟后用酱油拌着吃。
打工期间,严彬特别勤快。别的学徒都是睡到8点钟才磨磨蹭蹭起床,而他5点钟就起来打扫院子,做好工前的准备工作。结果,不到两个月,他就被老板任命为经理。
正是因为这种常人做不到的毅力和坚持,严彬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在30而立之时,于泰国创办了华彬集团,主要经营物业、旅游、国际贸易等业务。后来逐渐成为当地华侨中非常有实力的企业。
第一桶金来自房地产
严彬说:“每个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都是最艰苦的,我真正的第一桶金是来自于1989年的房地产,那一次的房地产赚了那一栋楼,现在这个大楼还在曼谷的市中心,虽然装修老一点,但是历史的见证。”
泰国曼谷的华彬大厦位于曼谷市中心素坤逸路6巷,商业地理位置相当于北京的西单,共有两幢大楼,租住着300余户公司。大厦左边8米处是五星级的索菲特酒店,右边10米处是四星级的王朝酒店,后面5米处是准五星级国际公寓奥米尼大厦,前面则是一座铁门紧闭的城堡式富豪私家花园别墅。
在大厦方圆200米的范围内,还分布着著名的万豪酒店和喜来登酒店等。与这些建筑相比,华彬大厦在泰国房地产界的档次并不高:房屋老化、设施陈旧、保安不严……但就在这座大厦内,严彬设立了曼谷的主体办事机构,包括红牛维他命饮料泰国有限公司、华彬公寓管理公司等机构。
豪赌“胡子工程”,市场敏感靠悟性
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往往骨子里都有着冒险精神,严彬虽然低调,然而他的每一次投资,都是一场豪赌,虽然这赌局经过了缜密规划。
1995年对于华彬来说是有着突破意义的年。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在北京买下了当时的一座烂尾楼,后来将其开发成北京CBD的顶级商务楼华彬国际大厦。
当时华彬大厦拖了12年之久,是个“胡子工程”,也是没人敢接的烫手山芋。当时严彬找一位商业银行行长贷款,这位行长不无揶揄的说:“这楼在长安街旁立了12年了,谁要是还能把它建起来,我就从楼上跳下去。”加之当时中国还未实行房改,房地产市场还无从说市场化、商品化,其运作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严彬却赌赢了。如今这里经常能看见各国政要、大公司董事长和名人出入。大厦门口也常年摆放着宾利和劳斯莱斯这样的高档车。泰国驻华使馆也曾位于大厦内。
市场敏感这个东西,严彬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市场敏感书里是没有的,关键是你是不是注意这个东西,是不是很冷静地去看待市场,企业到了一定程度,市场是第一位的。你不会做市场,不会看到你自己的消费人群,不会找出自己的市场空间,什么都是假的。”
严彬补充道:“1997年成功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就是例证。这点可以不惭愧地说,很多人都佩服我。从中国大陆来到泰国的人,能在金融风暴的前半年就把财产变成现金全调回大陆了,不敢想象呀。其他的企业都是拿美金在投,而且当时国家币值贬值近两倍,我反而是在赚钱,泰国的金融界提起这一点,都冲我伸大拇指。泰国华人也好,泰国企业也好,都没有这个敏锐度。这个还是要靠悟性。我每天晚睡早起,看很多报纸,中文的、英文的,动脑筋去琢磨。”
当然,严彬的投资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曾遭过重大挫折。1994年的时候,华彬集团向昌平南口镇承租1000多亩土地,兴建沃德兰乐园,该乐园建成将成亚洲第一大的乐园。然而该项目最终却因未曾公开的原因而夭折,成为亚洲最大烂尾楼,随着2013年开始拆除,曾经的童话也终于梦碎,也成为严彬永远的痛。
耗费两亿做推广,“红牛”红遍中国
红牛功能饮料诞生在泰国,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发明这种饮料之初,正是泰国经济开始起步的阶段,这种以各种营养成分巧妙配合,能够提神醒脑、补充体力、口感好的饮料,很快就博得了人们的喜爱。经过长期不懈的辛勤耕耘,红牛先后在东南亚、中欧、澳大利亚等地逐步扎根,并且向四周各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不断扩大市场,目前已经成为行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品牌。在世界功能饮料行业中,“红牛”以销售总量和进入国家(地区)最多而闻名。其中,仅仅在泰国一地,年销售量就达到了10亿罐(瓶).
1995年,严彬开始回国投资。当时他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红牛”饮料对社会人群的意义,遂将“红牛”引进中国,在深圳特区成立了中外合资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因此,严彬也被称为红牛进入中国的牵牛人。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年红牛进入中国市场时,卫生部曾就功能饮料的试验、审批等程序专门到国外进行了一段时期的考察。后来,经过卫生部审批,“红牛”才得以进入中国。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能量饮料的概念,因此有关部门将红牛饮料定义为特殊用途饮料。
当年“红牛”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还没有能量饮料的概念,因此有关部门将“红牛”饮料定义为“特殊用途饮料”。红牛作为一个高价位、具有鲜明功能性的产品,第一年仅市场推广就耗费了两亿人民币。初期可以说走得很艰难,第二年后“红牛”才真正红遍大江南北。“累了困了喝红牛”的广告语被亿万消费者所熟知。
1998年10月,红牛建立北京生产基地,并将总部设立在北京,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是当时北京市最大的中外合资饮料企业之一。
严彬说:“企业到了一定程度,市场是第一位的。你不会做市场,不会看到你自己的消费人群,不会找出自己的市场空间,什么都是假的。”
后来,红牛成了全国声援申奥活动的著名企业之一,并举办了各种活动支持体育事业。当时红牛的口号是:为在改革开放中自强不息、蒸蒸日上的中国人民添力加劲。截止目前,红牛饮料仍占据着中国功能性饮料很大的市场份额。
站着睡觉的工作狂,用人不拘一格
有些公司为上市心机用尽,有些行业翘楚却坚持不上市,如华为、娃哈哈等,严彬和任正非、宗庆后一样,也拒绝上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严彬曾表示,“企业责任更多,有些人辛辛苦苦攒了一点钱,别去玩股票,好好干点实业的事都好。”
严彬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人。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严彬称自己是站着睡觉的,“我5点就起来,早起脑子才清楚,我属马的,马睡觉是站着睡”。“一年在全世界已飞了1300多个小时,共117天在飞机上,1分钟的成本是人民币40万。”而当年在建华彬国际大厦时,他一天能上下往返20次,检查每一层,看为什么出问题。
严彬用人不拘一格,好启用年轻人,往往能收到奇效。他认为“年轻经理人有朝气、视野广泛、善于学习,观察敏锐透彻、想象丰富新奇、勇于弃旧图新、善于随机应变”。
2003年,严彬决定任用当时年方33岁的方伟忠接任红牛中国区执行总裁,另一大将郭杰原本只是福建地区的一个代理商,也是偶然被严彬发现,就一步步提携成左膀右臂。而两人此后在华彬的表现也着实不同凡响。
为人低调,淡看繁华
经过20多年的时间,严彬已经使华彬集团成长为一个集体育文化产业、旅游休闲度假、功能饮料、国际贸易、房地产及物业经营管理、矿产资源等多种产业的跨国投资集团公司。该集团在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瑞士等国都设立了分支机构。
将华彬集团做成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严彬本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他低调行事风格的影响下,外界自然了解不多。据一位曾经在其集团内工作的员工透露,严彬的性格比较“强势”,多数时间喜欢住在华彬庄园的别墅内。
就连他的总裁郭杰讲述自己老板的经历时,言语间也会非常谨慎,谈到严彬的一些经历和背景,也总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尽管严彬也有自己的博客,但除了对其“红牛”饮料发展策略的分析外,并无个人情况的介绍。
即便拥有巨大的财富,严彬仍然低调。其实只要他想,一个电话就可以去美国打高尔夫,法国农庄品红酒,韩国济州岛垂钓。但在严彬眼里,坐奢华的宾利、高档的私人飞机,和坐70年代的自行车无异,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有这样的胸襟,又有过人的气魄和才能,我们相信,严彬和他的华彬国际的故事将会继续演绎精彩。
成功人士创业经典故事二
两次创业都只用一年便用户量破千万的他 25岁就看够了权力斗争
1984 年10月,帕沃尔·瓦勒耶维奇·杜罗夫(Pavel Veleryevich Durov)出生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现在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父母亲分别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他的父亲是苏联一位有名的拉丁语学家,家里还有一个大他四岁的哥哥尼克莱·杜罗夫。
小杜罗夫的大部分童年时光,在父亲任教的意大利城市都灵度过。后来,他遵从父亲的意志回到俄罗斯,并在 18 岁时考取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语言学专业。
在校期间,杜罗夫开始自学编程。和 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的黑客经验几乎完全相同,他黑掉了学校网站之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首页换成自己最讨厌老师的照片,旁边配上“Must Die”的字样……尽管学校很快会更换管理员密码,但他每次都能再度破解掉。
在他的传记《杜罗夫密码》中曾经有这样的描述:在校期间,杜罗夫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专业和还凑合的编程/黑客技术,而是想成为像扎克伯格那样的“互联网偶像”(internet icon)。
2006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却没有延续父亲的事业,而是很快创立了社交网站 VKontakte(简称 VK)。
当时,还在德国波恩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哥哥尼克莱·杜罗夫,每天都会抽时间给 VK 写代码,在国际长途电话上跟弟弟沟通 VK 的开发工作。很快,以俄语作为第一语言的 VK 获得了大量用户。不断走高的公司前景,显著增大的开发压力,促使尼克莱回到了圣彼得堡,开始担任 VK 的首席技术官。
VK 经常被质疑为对 Facebook 的抄袭,而杜罗夫一直借用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经验来解释:“苹果不也是抄袭索尼来的吗?”
经过早期的快速发展,2007 年2月 VK 的用户数就超过了 10 万,同年七月超过了 100 万,次年四月则暴增至 1000 万,很快就击败了本国的竞争对手 Odnoklassniki,成为了俄罗斯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
作为最主要创始人的杜罗夫,拥有 VK 20% 的股权。他中学同学的父亲,俄罗斯犹太人社群领袖米哈伊尔·米利拉什维利(Mikhail Mirilashivili),以及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列夫·列维夫(Lev Leviev)等其他投资人,共同拥有剩下的 80%。但杜罗夫拥有绝大多数的投票权,这一设计和 Facebook 创立时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从创立 VK 开始,杜罗夫整个人的行事风格变得愈发神秘。他极少出现在公开场合,不接受采访,反倒是他的公司在俄罗斯高调到无以复加,租下了圣彼得堡最著名的胜家大楼(Singer House)的五层和六层,就在圣彼得堡最大的书店楼上。
VK 在俄罗斯的如日中天,让杜罗夫尝尽了甜头——然而好景不长,在创立 4 年之后,它终于“被盯上”了。
盯上 VK 的,是在俄罗斯半公开存在的“强力集团”(Siloviki),一支主要由政府、军方和情报方面的高级官员、财阀的实际控制人组成的政治力量。随着俄罗斯政局的变换,VK 上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反对声音。而杜罗夫对这些内容和活动的放任不管,加剧了由寡头统治的当局在互联网上面临的舆论压力。相信到了这里,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强力集团”需要加强对 VK 的控制了。
他们首先派出了钢铁大亨爱丽舍·乌斯马诺夫,他控制的 Mail.ru 是俄罗斯和东欧地区最大的电子邮件服务商,类似“俄罗斯版雅虎”。(对了,Mail.ru 还是 Facebook 的投资方哟。)
2011 年,Mail.ru 成功收购了 VK 39.99% 的股份,稀释了杜罗夫所持的股份,并计划进行更多收购。而杜罗夫在 Instagram 上发布了一张照片,作为对试图吞并 VK 行为的回应。现在,这张照片已经被删除了:
遗憾的是,杜罗夫一个人的坚定,无法逆转自己对 VK 控制权正在流失的现实。
2011 年 12 月,出于对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遭人操纵的质疑,俄罗斯抗议者在 VK 上组织了一次活动。此事成为了克林姆林宫出面对杜罗夫实施打压的导火索。然而,面对删除账号和页面的命令,杜罗夫依旧没有执行,而是把自己的 VK 页面、Twitter 和 Instagram 账号变成了战场,用可笑的萌宠图片来表达自己的异见:
随着杜罗夫一次又一次反抗政府的审查要求,即便在俄罗斯国内已经如愿成为互联网偶像的他,也不再能够因为名声而免受责罚。就在他发布这张照片的当晚,一支身着迷彩军装的武装部队造访了他在圣彼得堡的家,敲门试图进入,但遭到了他的拒绝。这些人一个小时左右后离去。杜罗夫对传记作者表示,关于那天发生的事,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心中有个声音告诉他,要拒绝(政府的要求)。”
可能是由于察觉到,自己失去公司控制权的情况已经无法挽回,杜罗夫的心情反而更好了。2012 年有一天,他和公司的几位同事用 5000 卢布的纸币折成纸飞机,从位于圣彼得堡最繁华地区的胜家大楼办公室的窗口往下扔——当天,他们一共扔了超过 20 架纸飞机。
2013 年有一次,VK 公司被警察清查,杜罗夫本人被指控开车碾压了一名交警的脚,却因为“失联”而未遭逮捕——现实是,杜罗夫根本不会开车,连驾照都没有……
在他失联的这段时间里,“强力集团”完成了对 VK 的“接收工作”:
1)2013 年 4 月,基金公司 United Capital Partners 收购了 VK 的另外两名大股东米利拉什维利和列维夫所持有的 48% 的 VK 股权。UCP 的管理人是俄罗斯政商大亨伊利亚·谢尔波维奇,而他在情报机构克格勃工作时是伊戈尔·谢钦的下级。后者现在是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长,也是当时俄罗斯政府重要的商业亲信。
在这笔交易完成之前,杜罗夫一直不知情。早在失联之前,他和这两位公司创始股东的关系已经交恶,还一度删除了他们在 VK 的页面。
2)几个月后,杜罗夫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表示“刚刚和朋友度假回来”。这年十二月,他被迫出售自己所持的 12% VK 股份给俄罗斯电信运营商 MegaFon 的 CEO 伊万·塔弗林。塔弗林随后很快将这些股份又转手给了 Mail.ru。
3)加上刚拿到的 12%,Mail.ru 一共持有 VK 52% 的股份,实际控制了这家社交网站。在 2014 年 9 月,Mail.ru 从 UCP 手中收购了该基金持有的全部 VK 股份,相当于全资控股了 VK。
至此,VK 在两个大股东 Mail.ru 和 UCP 的运作下,正式完成了“国有化”。
曾几何时,习惯了对抗审查的杜罗夫,对扎克伯格配合俄罗斯政府的行为深恶痛绝。然而在 2014 年,VK 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审查并删除亲伊斯兰国账号和页面的社交网站,远早于 2015、2016 年才开始行动的 Facebook 和 Twitter。截至 VK 数据的最新一次披露,它的用户数突破了 3.5 亿,比全世界讲俄语的人口的总数还要多;月活跃用户高达 4600 万,达到 Facebook 在俄罗斯的四倍水平;公司估值也突破 30 亿美元。杜罗夫缔造了 VK,但 VK 的成功已经不属于他。
别以为这位年少成名的创业者会被这点儿挫折影响。杜罗夫没有时间黯然神伤,还有新的机遇在等待着他。
你可能想知道,在 2013 年失联“度假”的那几个月里,帕沃尔·杜罗夫去哪儿了?
其实早在警察闯进 VK 办公室清查公司的几天前,消息灵通的杜罗夫就带着自己的哥哥,以及少数几个在公司里信任的同事,从圣彼得堡搭乘飞机离开了俄罗斯。他们来到美国东北部美加边境上的水牛城(Buffalo)。
就在这里,他们创立了 Telegram,一款用户增长速度之快与 VK 比肩,仅仅三年不到就火遍全球的加密聊天服务。
彼时的杜罗夫已经适应甚至开始享受四处漂泊的理想生活。他卖掉了自己在圣彼得堡和俄罗斯其他地方的固定资产,换得了一大笔钱。向塔弗林出售 12% VK 股份之后,杜罗夫已经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流放者——俄罗斯不再是欢迎他的祖国。
早在第一次被警察上门查水表时,杜罗夫已经开始察觉到自己的电话、电子邮件,甚至 VK 都有可能被监听。而这次的自我流放,给他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机会。身为数学和计算机天才的哥哥尼克莱主导了 Telegram 加密协议、应用架构的设计。在回到俄罗斯之后,杜罗夫正式发布了 Telegram 的第一个版本。
就在 2013 年 8 月 Telegram 发布不久后,UCP 基金宣布由于该项目使用了 VK 的资产(开发人员),项目应该属于 VK。结果,当然是没让 UCP 得逞了……
Telegram 跟欧美用户已经非常熟悉的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 没什么不同,可以发文字、语音,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表情贴纸进行聊天。Telegram 用户的账户名和手机号绑定,登录没有固定的密码而是完全依靠随机生成的短信密码登录。
2013 年10月,Telegram 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 10 万人。而次年1月 Facebook 收购 WhatsApp 的消息,让人们开始担心大型互联网公司最终会成为用户隐私的突破者,间接导致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 Telegram 用户暴增。在这一消息传出后的几天内,Telegram 就增加了超过 800 万的用户……
2014 年4月,杜罗夫通过一封搞笑的辞职信促使 VK 董事会解雇了他。他很快离开了俄罗斯,来到了大西洋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给该国的糖业协会捐了一笔钱,从而给自己搞到了一本新的护照……瑞士银行也提供了 3 亿美元的现金给他,现在,他终于可以全身心放在 Telegram 上了。
到了 2014 年底,Telegram 宣布它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了 5000 万,每天发送的信息数量超过了 10 亿条,每星期的新用户注册数超过 100 万——而且还在增加!在 VK 之后,杜罗夫再次创造了一个互联网神话……
充分理解了什么叫树大招风的杜罗夫,决定在 Telegram 上采用一种非常大胆的运作方式。Telegram 完全由杜罗夫(和他的亲人、亲信)私人拥有,不引入其他投资人,并且号称绝不出售。维持着 Telegram 软件日常运营的,是规模极为精简,但开发实力世界一流的一支技术团队。软件工程师,微信公众号“歪理邪说”的作者霍炬在读过尼克莱·杜罗夫给 Telegram 编写的代码后给出评价:“它的协议 MTProto 极其优秀,兼具数学和工程之美,它的加密基础非常完善,同时又在工程上很出色,Telegram 传递的消息实际是函数,可扩展性相当强。”
当然,杜罗夫用个人存款为Telegram运作所需的服务器资源买单,并且给背后的团队支付薪水。到今年二月时,Telegram 的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 1 亿,每天产生 150 亿条信息,每天有超过 35 万新用户注册到上面。根据莫斯科时报报道,为了维持如此庞大而又成功的项目,杜罗夫每个月要支付 100 万美元。
依靠一群优秀的工程师和白花花的银子,Telegram 成为了好用的聊天软件里最安全的、安全的聊天软件当中最好用的那个——它在电子前线基金会对聊天软件安全性的评测中满足了所有的标准。
尽管黑客生涯并不长,也没有什么经典的案例,杜罗夫和这个世界上最知名的硬核黑客们,比如肖恩·帕克、亚伦·施沃茨等人之间仍然有很多共同点。
杜罗夫崇尚开放资源共享,曾经允许 VK 用户免费上传和下载音乐文件,把网站变成了继 Napster 和百度 MP3 之后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盗版音乐库。Telegram 也是市场上不多的代码完全开源的聊天软件,你可以在它的 GitHub 空间里看到它的全部代码。Telegram 的管理方还开放用户和开发者对软件进行不同程度定制的权力,小到自行添加的表情包,大到独立开发的第三方 Telegram 客户端等等都被允许。
对抗审查和监听就不详细说了,在《金融时报》邀请他“共进午餐”时,他还公开表达过对斯诺登。因为泄露美国海量重要情报,目前斯诺登被迫在俄罗斯避难。
根据报道和他的 Instagram 账号,杜罗夫和他四个最关键的同事每隔一段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就会更换居住地址,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用 Airbnb 找房间。这让人们永远也找不到 Telegram 的办公地址在哪,徒增了这家公司的神秘性。最近一次杜罗夫发 Instagram 是在这个月初,当时他身处迪拜的海滩。
当然,他也是《黑客帝国》的死忠粉丝,像里面的男主人公尼奥(Neo)一样总是一袭黑衣,近年来几乎从来没有被人看见过别的颜色的衣服……
没有了祖国的杜罗夫,终于过上了他一直向往的自由散漫的数字游牧生活。在已经弃他而去的俄罗斯,杜罗夫却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式的人物。
这是因为,他创立的第一家公司让俄罗斯和更多俄语人口用上了社交网络,而他创立的第二家公司则冲出俄国,走向世界,让人们重获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早已丢失的隐私和自由。